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肺痿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肺痿病症多因肺氣虛弱,津液虧損,痰熱壅肺所致,而半夏可燥濕化痰,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肺痿的痰多、咳嗽、氣短等症狀。
2. 宣肺降逆:半夏可宣肺降逆,對於肺痿引起的氣逆、咳嗽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同時,半夏能增強肺臟的抗病能力,促進肺氣恢復,有助於整體治療肺痿。
半夏肺痿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和解脾胃,降逆止嘔: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半夏本身寒性較涼,易傷脾胃,生薑可溫和脾胃,防止半夏寒涼之性損傷脾胃,並能協同半夏降逆止嘔,改善因肺熱燥盛引起的咳嗽、痰粘難咳等症狀。
- 配合半夏,增強療效:生薑性溫,能發散半夏的辛散之力,使其更有效地止咳化痰,並能促進汗液排出,有利於體內濕熱的消除。同時,生薑還能減輕半夏的毒性,使其更安全有效。
半夏肺痿湯中加入橘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燥濕化痰:肺痿病症多因痰熱阻肺,導致肺氣不宣所致。橘皮性辛溫,具有燥溼化痰之效,能化解痰熱,利於肺氣宣降,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2. 和胃降逆:橘皮味辛性溫,能理氣消滯,降逆止嘔。肺痿患者常伴隨胃氣不和、噁心嘔吐等症狀,橘皮可緩解這些症狀,使患者脾胃功能得以恢復,配合其他藥物更好地治療肺痿。
半夏肺痿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運脾陽: 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肺痿多因脾虛氣弱,津液不布,肺失濡潤所致。白朮能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促進津液生成,有助於滋養肺臟,緩解肺痿症狀。
- 燥濕化痰,利水滲濕: 白朮同時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以幫助清除肺部的痰濕,進一步改善肺痿患者的咳嗽、痰多等症狀。白朮還可以利水滲濕,利於水濕的排出,避免痰濕內停加重病情。
半夏肺痿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之效。
桑白皮性寒,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之功。肺痿病症多因肺陰虧虛,燥熱傷肺,導致痰液粘稠,咳之不出,甚則咯血。桑白皮清熱潤肺,可以滋養肺陰,並化解痰熱,使痰液稀薄易咳出,從而緩解咳嗽、咯血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肺痿之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半夏肺痿湯」主治「虛寒喘鳴多飲,逆氣嘔吐」,其病機核心在於 脾肺虛寒、氣逆水停。
- 虛寒喘鳴多飲:肺氣虛寒,津液不化,上逆為痰飲,阻塞氣道,故喘鳴;寒飲內停,反致口渴多飲(非實熱之渴,乃津液不布之「假渴」)。
- 逆氣嘔吐:中焦虛寒,胃失和降,痰飲上逆,故見嘔吐氣逆。
此方所治之「肺痿」,當屬《金匱要略》所言「肺中冷」類型(與虛熱肺痿有別),屬陽氣不足、寒飲滯肺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 溫化痰飲、健脾降逆 為治法,配伍層次分明:
1. 君藥|半夏(1升,湯洗)
- 性味辛溫,主入脾、胃、肺經,具 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之功。
- 針對痰飲上逆之喘鳴嘔吐,直接化痰鎮逆,為治標要藥。
2. 臣藥|母薑(1斤)、橘皮(1斤)
- 母薑(即乾薑):大辛大熱,溫中散寒,助陽化飲,與半夏配伍(類似「小半夏湯」結構),強化溫中止嘔之效。
- 橘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與半夏協同(類「二陳湯」核心),調暢氣機以助痰消。
3. 佐藥|白朮(8兩)、桂心(4兩)
- 白朮:健脾燥濕,斷痰飲生成之源,符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原則。
- 桂心:溫補心腎陽氣,助母薑散寒,兼能平衝降逆(如「桂枝加桂湯」治奔豚),針對下焦虛寒所致氣逆。
4. 加減|桑白皮(1升)
- 若見痰飲化熱或肺氣壅滯,桑白皮可瀉肺行水,防溫燥太過,顯仲景「隨證加減」之妙。
【全方配伍特點】
- 標本兼顧:半夏、橘皮治痰飲之標;白朮、桂心健脾溫陽治本。
- 氣津並調:辛溫燥濕而不耗津(母薑配白朮),針對「多飲」屬寒飲內停之假象。
- 升降同施:半夏降逆,橘皮理氣,桂心平衝,共復肺胃升降之機。
此方體現張仲景「溫藥和之」的痰飲治療大法,適用於寒飲內盛、脾肺陽虛之證,與《金匱要略》「苓甘五味薑辛湯」「小青龍湯」等方有異曲同工之妙,惟本方更側重 中焦虛寒兼肺氣上逆 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半夏1升(湯洗), 母薑1斤, 橘皮1斤, 白朮8兩, 桂心4兩(一方有桑白皮1升)。
上切。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溫3服。
忌羊肉、餳、桃李、雀肉、生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肺氣虛寒、水飲停聚於肺所致的喘息、咳嗽、痰多、氣短、胸悶、咯痰清稀、多飲、嘔吐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肺痿湯, 出處:《外台》卷十引《删繁方》。 組成:半夏1升(湯洗),母薑1斤,橘皮1斤,白朮8兩,桂心4兩(一方有桑白皮1升)。 主治:虛寒喘鳴多飲,逆氣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