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肺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基於其潤肺降氣、消痰止咳之效。
葶藶子性寒,入肺經,能瀉肺降氣,有利於治療肺熱咳喘、痰多粘稠等症狀。其利水消腫之功,亦能幫助痰液排出,有助於潤肺止咳。
此外,葶藶子還可配伍其他藥物,如杏仁、桑白皮等,以增強其潤肺止咳之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潤肺散中加入肉桂,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肉桂性熱,傳統認為其辛溫走肺,可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並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供血,有助於緩解因寒邪侵襲導致的肺虛、氣喘、咳嗽等症狀。
同時,肉桂性燥,與潤肺散中其他滋陰潤肺的藥材相配,可起到引火歸元的作用,避免滋陰藥材過於滋膩,反而影響藥效。因此,肉桂的加入,看似溫燥,實則調節肺氣,有助於整體方劑達到溫肺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潤肺散中包含馬兜鈴,主要由於其具備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馬兜鈴的根莖可入藥,性寒,味苦,具有較強的抗炎、止痛作用,能有效抑制肺熱引起的咳嗽、氣喘、痰多等症狀。此外,馬兜鈴對於肺部水腫、炎症也有很好的療效,能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炎症。因此,在潤肺散中加入馬兜鈴,可以起到清熱潤肺、止咳化痰、利水消腫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肺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肺氣壅滯,咳嗽不已,面帶浮腫」,其核心病機為肺氣失宣、津液停滯,導致咳逆與水腫並見。具體解析如下:
- 肺氣壅滯:肺主氣司呼吸,若氣機受阻,則宣降失常,發為咳嗽氣逆。
- 咳嗽不已:久咳不癒,可能因肺燥、痰阻或氣逆不降,需兼顧潤燥與宣肅。
- 面帶浮腫:肺為水之上源,通調水道,肺氣壅塞則水液代謝失常,溢於肌表而浮腫。
此方以「潤肺」為名,卻含麻黃、桔梗等宣散之品,實為「宣潤並行」之劑,既開鬱閉之肺氣,又滋肺陰以止咳,兼利水以消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分析
麻黃(2錢)
- 核心作用:宣肺平喘、發散表邪,開泄肺氣壅滯。
- 配伍意義:針對「肺氣壅滯」之主因,雖性溫燥,但與知母、阿膠同用可制其辛烈。
知母(2錢半)
- 核心作用:清熱潤燥,滋陰降火。
- 配伍意義:緩解麻黃之燥性,針對久咳傷陰或肺中伏熱。
阿膠(炒,半錢)
- 核心作用:滋陰潤肺、止血止咳。
- 配伍意義:潤肺之要藥,治陰虛燥咳,與麻黃一散一收,調和氣陰。
人參(2錢半)
- 核心作用:益氣補肺,扶正固本。
- 配伍意義:久咳耗氣,人參培土生金,助肺氣宣降。
百部(半錢)、桔梗(半錢)
- 百部:潤肺下氣,殺蟲止咳,專治久咳。
- 桔梗:宣肺利咽,載藥上行,與麻黃協同開提肺氣。
陳皮(1分)、甘草(1錢)
- 陳皮:理氣化痰,防諸藥滋膩礙胃。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咳,益氣和中。
方劑配伍邏輯
- 宣肅並用:麻黃開肺鬱,桔梗提肺氣,阿膠、知母潤肺降逆,一宣一降,恢復肺之宣肅。
- 潤燥相濟:麻黃、人參偏溫,知母、阿膠偏潤,既防溫燥傷陰,又免滋膩留邪。
- 標本兼治:人參補肺脾之氣治本,麻黃、百部等止咳治標,適用於正虛邪實之久咳。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宣通肺氣」以解壅滯,「滋陰潤燥」以止咳逆,「益氣利水」以消浮腫,體現「肺主行水」與「肺為嬌臟」的雙重調節:
- 治咳:以麻黃宣散外邪,百部、阿膠潤肺鎮咳,標本兼顧。
- 治腫:肺氣宣通則水道調,輔以甘草和中,水濕得運而浮腫自消。
適用證候延伸:凡外感餘邪未清、肺燥氣逆,或小兒體虛久咳兼輕微水腫者,皆可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麻黃2錢,甘草1錢,人參2錢半,知母2錢半,陳皮1分,桔梗半錢,阿膠(炒)半錢,百部半錢。
上為末。
3歲兒每服1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肺散,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阿膠1兩,杏仁1兩,糯米5合。 主治:肺虛咳嗽。
潤肺散, 出處:《宣明論》卷九。 組成:瓜蔞實1枚(去子用瓤)。 主治:小兒膈熱,咳嗽痰喘,甚者久不癒。
潤肺散,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六引朱丹溪方。 組成:貝母1兩,瓜蔞仁半兩,青黛5錢。 主治:燥痰乾嗽,勞嗽。
潤肺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甜葶藶1兩(铫子內紙襯,慢火內炒熱),肉桂1兩,馬兜鈴2枚(大者,微炒)。 主治:肺氣壅滯,咳嗽不已。面帶浮腫。
潤肺散, 出處:《雞峰》卷十一。 組成:人參1兩,陳皮3分,五味子3分,紫菀3分,乾薑3分,杏仁3分,桂半兩,甘草半兩。 主治:肺感寒氣,咳嗽氣喘,痰涎不利,胸滿背痛。
潤肺散,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貝母(去心,麸炒黃)2兩半,杏仁(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焙乾,麸炒)2兩半,麻黃(去根節)2兩,人參2兩,阿膠(炒令黃燥)半兩,桔梗半兩,陳皮(去白)1分,甘草(炙)1兩。 主治:小兒肺氣不利,咳嗽喘急,語聲不出,痰涎壅塞,胸膈煩滿,鼻塞清涕,咽喉乾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