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犀角升麻湯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

BAI HU JIA XI JIAO SHENG M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溫熱經解》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0%
胃經 26%
腎經 11%
心經 9%
脾經 9%
肝經 7%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的「犀角」是關鍵藥材,其加入的原因主要為:

  1. 清熱解毒: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開竅之效。白虎湯本以清熱解毒為主,加入犀角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尤其針對熱毒熾盛、神昏譫語、高熱不退等症狀。
  2. 涼血止血:犀角對於熱毒所致的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有良好的涼血止血作用。此方若用於治療熱毒攻心、神昏譫語等症,犀角可兼顧清熱解毒和涼血止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表: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表、透疹止汗之功效,能有效解除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汗出等症狀,與白虎湯清熱解表之功相輔相成。
  2. 透邪外出: 升麻善於透邪外出,可以將鬱滯在體內的熱邪引導至體表,使之從汗孔排出,從而減輕病情,促進疾病的康復。

因此,升麻的加入不僅增強了白虎湯的清熱解表之功,更能有效促進熱邪的排出,使整體方劑更具針對性。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包含生地黃,其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因病熱熾盛,耗傷陰血,導致口渴、煩躁、舌紅、脈數等症狀,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緩解熱症。
  2. 配伍相宜: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以清熱解毒為主,生地黃與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黃芩等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涼血、生津止渴的作用,使方劑功效更為完善。

在中藥方劑「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雖然您提到此方包含「玄參」,但根據傳統中醫文獻,此方實際上並未記載使用「玄參」。若此方加入「玄參」,可能是基於臨床需求而進行的加減變通。「玄參」性寒,味苦、甘、咸,能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適用於熱病傷陰或陰虛火旺等症狀。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中以石膏、知母為君藥,寒涼之性較重,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石膏、知母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於寒涼而損傷正氣。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並能增強其他藥物的功效。方中以犀角、升麻為臣藥,清熱解毒,甘草能協同其作用,使藥效更佳,並能防止藥物過於猛烈,避免傷正。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方劑中包含大米,是為了緩解暑熱所致的津液耗損

大米性甘平,味淡,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之效。暑熱傷津,導致體內津液不足,出現口渴、汗出、脈數等症狀。大米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促進津液的生成,緩解因暑熱造成的口渴和汗出。

此外,大米也起到滋養脾胃的作用,有助於吸收藥物的有效成分,進一步增強藥效。因此,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加入大米,不僅能緩解暑熱症狀,還能提高藥效。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本方中,患者多為陽明經熱盛,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口渴欲飲、脈洪數等,石膏能清熱瀉火,解暑除煩,緩解患者的熱症,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此外,石膏還有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緩解患者口渴的症狀,提高患者的舒適度。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以清熱瀉火為主要功效,而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共同達到清熱降火之效。
  2. 滋陰潤燥: 知母入肺、胃經,能滋陰潤燥,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升麻、葛根等,協同作用,可緩解熱邪傷津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使清熱瀉火不傷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白虎湯》加味,針對「瘟疫熱毒內熾,由胃及血分」之證。其主治所述「胃受邪則肌膚發赤、咽喉痛、口吐鮮血」,反映疫毒熾盛,直犯陽明胃經,並深陷營血之病機:

  1. 胃熱熾盛:陽明經多氣多血,疫毒入胃化火,外蒸肌膚則發赤(類似斑疹),上灼咽喉則腫痛。
  2. 熱迫血妄行:熱毒深入血分,迫血上溢,故見吐血;血熱亦可釀成瘀毒,加重斑疹色赤。
  3. 氣血兩燔:既有高熱(氣分白虎湯證)、又見血分症(出血、斑疹),符合溫病「氣血兩燔」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白虎湯》為底,清氣分大熱;加味藥則專攻血分毒熱,構成「氣血雙清」之局:

  1. 白虎湯(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 石膏清陽明氣分熾熱,知母滋陰降火,合解肌膚發赤之源。
    • 粳米、甘草護胃生津,防寒涼傷中。
  2. 犀角(現以水牛角代)

    • 性鹹寒,直入血分,清熱涼血解毒,針對吐血、發斑。
    • 古云「犀角解乎心熱」,心主血脈,故能平息血分妄動。
  3. 升麻

    • 雖性升,但少量(5分)配伍於大隊寒涼藥中,取其「火鬱發之」之功,透泄熱毒外達,緩解咽喉腫痛。
    • 《本經》謂其「解百毒」,尤擅瘟疫時毒。
  4. 鮮生地+玄參

    • 鮮生地甘寒多汁,涼血養陰兼止血,治熱傷陰血之吐血。
    • 玄參鹹寒,滋陰降火、解毒利咽,助犀角清血分,協升麻緩咽痛。

治療原理綜論
本方核心為「清氣涼血、透毒止血」,透過:

  1. 氣血兩清:白虎湯折氣分火勢,犀角、生地等抑血分熱毒,截斷瘟疫傳變。
  2. 解毒透邪:升麻引邪外透,防熱毒內閉;玄參利咽散結,針對局部症狀。
  3. 養陰護絡:鮮生地、玄參滋陰生津,潤燥止血,修復熱傷之陰血。

全方體現溫病學「到氣才可清氣,入血猶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之法,適用於瘟疫熱毒熾盛,氣血同病之危急證候。

傳統服藥法


白虎湯加犀角1錢, 升麻5分, 鮮生地6錢, 黑元參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較強的寒涼性,體質虛寒者慎用。
  2. 本方含有犀角,犀角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使用時需注意來源。
  3. 本方含有大米,大米為五穀雜糧,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肺炎鏈球菌性咽喉炎急性會厭炎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白虎加犀角升麻湯, 出處:《溫熱經解》。 組成:白虎湯加犀角1錢,升麻5分,鮮生地6錢,黑元參3錢。 主治:瘟疫,胃受邪則肌膚發赤,咽喉痛,口吐鮮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