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斬關丸中包含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濕、止痺痛: 硫磺性溫,具有祛風濕、止痺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關節疼痛、筋骨不舒等症,硫磺能溫經散寒,通絡止痛,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的效果。
- 殺蟲止癢: 硫磺亦具有殺蟲止癢的作用,能有效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緩解皮膚瘙癢、濕疹等症。斬關丸中添加硫磺,除了祛風濕止痺痛外,亦能兼顧殺蟲止癢,達到多重功效。
斬關丸方劑中加入豬大腸,主要是取其「滑利」之性,用於潤腸通便。
豬大腸性味甘溫,具有潤腸通便、消積止痛、益氣補血等功效。其「滑利」之性,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宿便,對於腸燥便祕、積食腹脹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豬大腸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有助於滋陰潤燥,改善腸道環境,進一步提升潤腸通便的效果。因此,斬關丸中加入豬大腸,可以有效改善便祕,促進腸胃功能的正常運作。
斬關丸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斬關丸屬於溫陽散寒的方劑,用於治療陽氣不足、寒邪凝滯所致的疾病。肉桂性熱,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助其他藥物溫陽化寒,驅散寒邪,使藥力更易到達病所。
- 引藥入腎,溫腎助陽: 斬關丸常用於治療腎陽虛寒、腰膝冷痛等症狀。肉桂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補火固精的功效,可引導其他藥物入腎,溫補腎陽,改善腎虛寒症狀。
斬關丸中加入白荳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化濕,開胃消食:白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理氣化濕、開胃消食的作用。斬關丸多用於治療脾胃氣滯、濕阻中焦、食積不消等症狀,白荳蔻有助於緩解脾胃不適,促進消化吸收,消除積滯。
- 芳香醒脾,助藥力行:白荳蔻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有助於增強藥物療效。斬關丸中的其他藥物,如蒼朮、厚朴等,也有理氣化濕的作用,白荳蔻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斬關丸中包含花椒,主要基於其辛熱走竄、溫通經絡的特性。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祛風濕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花椒,一方面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解除關節疼痛;另一方面,花椒辛散之力,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花椒在斬關丸中,發揮了溫通經絡、止痛消腫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關節疼痛的目的。
斬關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朮為健脾燥濕之要藥,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斬關丸主治脾虛濕困,水停氣滯之症,白朮可健脾燥濕,化解水濕,通利氣機,有助於消除水腫、腹脹等症狀。
其二,白朮性溫,能溫陽散寒,配合其他藥物,可溫陽化氣,利水消腫,有助於緩解寒濕阻滯之症。
斬關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斬關丸多用於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寒厥、肢冷、脈微等症狀,而附子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功能,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 通絡止痛: 附子可溫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亦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斬關丸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川芎、桂枝等,共同發揮通絡止痛的作用。
斬關丸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止痛,降逆止嘔: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作用。斬關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而吳茱萸能溫中散寒,緩解胃寒疼痛,並降逆止嘔,改善嘔吐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斬關丸中其他藥材如乾薑、高良薑等也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吳茱萸與之配合,可增強溫中散寒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此外,吳茱萸還可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斬關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降逆止嘔: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斬關丸多用於治療痰熱壅肺、氣逆喘咳、胸悶氣急等症,半夏可降肺氣、化痰止咳,輔助治療咳嗽、氣喘。
- 燥濕化痰:半夏性燥,能燥濕化痰,對於痰多粘稠、不易咳出者,半夏能幫助稀釋痰液,利於咳出。斬關丸中常配合其他化痰止咳藥物,共同作用,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半夏在斬關丸中起到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痰熱壅肺、氣逆喘咳等症。
斬關丸中加入雞內金,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食化積: 雞內金為雞的胃,性味甘平,具有消食化積、健脾開胃的功效。斬關丸多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痛、大便祕結等症,雞內金可促進消化,有助於解決積食問題。
- 助藥力行: 雞內金除了消食化積外,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其藥力強勁,可助其他藥物之力,更好地發揮藥效,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斬關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吐痰狀若破絮,形似癰膿,臭不可聞,一月數發,飲食不進,日夜無寧,右寸關脈浮大滑而弦甚」,描述的是痰熱壅盛、腐敗成膿的病證。特徵如下:
- 痰證特徵:痰涎黏稠如破敗棉絮,外觀似膿瘍分泌物,且氣味腥臭,顯示痰熱鬱久化毒,與肺胃熱毒腐蝕組織相關。
- 發病特點:反覆發作(一月數發),病程纏綿,影響飲食與睡眠,提示邪實壅滯、正氣未潰。
- 脈象解析:右寸關脈分屬肺胃,浮大滑主熱盛痰壅,弦甚為氣機鬱滯或痰飲搏結,證實病位在上中二焦,屬實熱痰毒。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解毒、化痰利咽、散結消癰」為核心,針對痰熱腐膿的病理設計:
清熱化痰
- 硼砂、風化消石:
硼砂清熱消痰、解毒防腐,專治痰熱膠結;風化消石(芒硝風化者)軟堅瀉熱,助痰垢排出。二者合用,滌蕩腐敗痰涎。 - 玄參、青山豆根:
玄參涼血滋陰、瀉火解毒,防痰熱傷陰;山豆根清利咽喉,解上焦熱毒,針對痰涎臭味及咽喉不利。
- 硼砂、風化消石:
宣暢氣機
- 桔梗、薄荷:
桔梗為「舟楫之劑」,宣肺化痰、載藥上行;薄荷辛涼透表,疏風散熱,助開泄肺胃鬱熱。
- 桔梗、薄荷:
緩急解毒
- 甘草:調和諸藥,清熱解毒,兼緩峻藥之性。
- 片腦(冰片):辛香走竄,通竅散鬱火,助藥力滲透黏膜,速達病所。
劑型設計
- 「舌上噙化」使藥效直達咽喉、上焦,生蜜為丸兼具潤燥護黏膜之效,符合「就近祛邪」原則。
推論可能功效與機理
- 分解痰膿:硼砂、消石溶解黏痰,冰片穿透痰垢,改善痰涎膠結狀態。
- 抑菌防腐:玄參、山豆根、硼砂抑制病原微生物,減輕痰液腐敗。
- 修復黏膜:甘草、蜂蜜保護受損組織,桔梗促進膿痰排出,加速病灶癒合。
此方組合體現「急開其閉」思路,以局部痰熱為標,肺胃積熱為本,通過局部給藥實現「斬關奪隘」之效。
傳統服藥法
薄荷2錢,玄參2錢,硼砂2錢,風化消石2錢,青山豆根2錢,桔梗2錢,甘草2錢,片腦3分。
上為極細末,和勻,生蜜為丸,如 芡實大。
每用1丸,舌上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斬關丸, 出處:《瘍科選粹》卷三。 組成:薄荷2錢,玄參2錢,硼砂2錢,風化消2錢,石膏2錢,山豆根2錢,桔梗2錢,甘草2錢,片腦3分。 主治:咽喉腫痛,兼治口舌生瘡。
斬關丸, 出處:《齊氏醫案》卷二引舒馳遠方。 組成:石硫黃5兩(研細末,灌入豬大腸內,統紮煮爛,去腸,滾水淘數次曬乾)1兩,紫油桂1兩,白蔻仁1兩,川花椒1兩,生白朮1兩,生附子1兩,吳茱萸1兩,法夏子1兩,雞內金1兩。 主治:蕩滌濕痰。主治:吐痰狀若破絮,形似癰膿,臭不可聞,一月數發,飲食不進,日夜無寧,右寸關脈浮大滑而弦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