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仙丹方劑中包含瞿麥,主要原因有二:
一、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瞿麥性寒,味甘,入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效。二仙丹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小便不利、水腫脹滿、淋瀝澀痛等症,而瞿麥的利水消腫功效可以幫助排除體內濕熱,改善小便不利,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二、清熱解毒,通淋止痛:二仙丹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藥材,例如車前子、滑石等,瞿麥的清熱解毒、利尿通淋作用可以增強藥效,共同達到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效果,有效治療濕熱蘊結、下焦濕熱所導致的泌尿系統疾病。
二仙丹方中加入蒲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二仙丹多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蒲黃的加入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
- 利水消腫: 蒲黃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多餘水分,減少水腫。二仙丹中常配伍其他利水藥物,如茯苓、澤瀉等,蒲黃的加入可以增強利水效果,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仙丹]主治「産婦敗血閉塞水溝,小便不通」,其病機核心在於產後瘀血阻滯,影響膀胱氣化功能,導致水道不通。古代醫家認為,產後惡露不盡或瘀血內停,可阻塞下焦水道(「水溝」),繼而引發小便不利。此方以「敗血」為標,「閉塞」為本,治療重點在於活血散瘀、通利水道,使氣血暢行而小便自通。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穿山甲(7片):
- 性味鹹涼,歸肝、胃經,傳統功效以「走竄通絡」見長,能活血消癥、通經下乳。其鱗片質地堅硬,古人認為可穿透瘀滯,尤善破除血脈閉塞。此處用於攻逐產後敗血,疏通瘀阻之水道。
- 現代觀點:穿山甲含角蛋白等成分,可能通過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組織瘀滯。
牛皮膠(4兩):
- 即黃明膠,性味甘平,功效類似阿膠而偏於止血滋陰,但在此方中與穿山甲同製為「燒存性」(炭化),其性轉為苦澀,既緩和穿山甲峻烈之性,又可收斂止血,防活血過度傷正。酒調服時,其膠質能黏附藥力,緩釋作用。
- 燒存性後可能生成活性炭樣物質,吸附毒素或調節黏膜水液代謝。
三、配伍與作用機理
- 協同邏輯:穿山甲主「破」,牛皮膠主「守」,一攻一斂,既能散瘀通閉,又可護陰固本。燒存性後,兩藥均轉為細末,更利於瘀血吸收與排泄。
- 酒引作用:以酒送服,借助酒性辛溫走竄,增強活血通絡之效,並促進發汗,使瘀血從表裡分消(「出汗為度」提示開腠理以助水道通調)。
- 治療原理:通過活血散瘀、通絡利水,解除產後敗血對水道的壓迫,恢復膀胱氣化功能。發汗法可能間接減輕局部水腫,促進利尿。
四、潛在應用延伸
此方組成簡練,體現「血水同調」思想,除產後癃閉外,或可推測用於跌撲瘀血導致的水腫、血淋等證,然須緊扣「瘀阻水道」核心病機。其燒存性工藝亦反映古代對藥物炮製改變藥性的靈活運用。
傳統服藥法
穿山甲7片,牛皮膠4兩。
同放新瓦上燒存性,為細末。
好酒調下。任量飲醉,出汗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仙丹,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金腳砒2錢,白礬1兩。 主治:外痔。
二仙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七。 組成:穿山甲7片,牛皮膠4兩。 主治:初起發背。
二仙丹, 出處:《會約》卷十五。 組成:瞿麥4錢,蒲黃2錢。 主治:産婦敗血閉塞水溝,小便不通。
二仙丹,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四。 組成:吳茱萸、白茯苓各等分。 主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目昏眩。
二仙丹, 出處:《文堂集驗方》卷一。 組成:薑半夏1兩,貝母1兩(初時用象貝,久嗽用川貝)。 主治:頓嗽,咳嗽接連四五十聲者。
二仙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十八。 組成:枳殼1斤(每個切兩開,去瓤,入斑蝥去翅足7個,仍將兩片合住,以線十字紮緊,用上好醋浸7天足,再以醋煮5炷香,必要時多加好醋,煮透冷定,解去線,揀去斑蝥,隻將枳殼切片陰乾),紫背天葵1斤(如無,以9頭獅子草代之)。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