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脾固腎地黃丸

育脾固腎地黃丸

YU PI GU SHEN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心經 15%
肺經 15%
脾經 14%
肝經 10%
胃經 7%
心包經 3%
膀胱經 3%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熟地黃為育脾固腎地黃丸的關鍵組成部分,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補腎: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效,可有效改善腎陰不足、精血虧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2. 固腎培元:熟地黃能補益腎氣,促進腎臟功能恢復,有助於改善腎虛所導致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水腫等症狀,進而達到固腎培元之效。

熟地黃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滋陰補腎、固腎培元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腎固精:山茱萸性溫,味酸,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泄、腰膝痠軟等症狀,山茱萸可起到滋補固腎的作用。
  2. 澀精止瀉:山茱萸能收斂固澀,對於脾腎虛弱導致的滑精、泄瀉等症狀也有改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材配合,可達到健脾固腎、澀精止瀉的目的。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滲濕止瀉: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止瀉之功效。脾虛濕盛是育脾固腎地黃丸所針對的病症之一,茯苓能健脾利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減少濕邪對腎臟的影響。
  2. 配合地黃滋陰: 地黃味甘苦,性寒,入心、肝、腎經,滋陰補腎。茯苓與地黃搭配,可以使地黃的滋陰作用更加溫和,避免寒涼之性傷脾胃,同時也能促進地黃的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脾益腎: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腎、滋陰潤燥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山藥能補益脾腎,促進脾胃運化,增強腎氣,從而達到固本培元、增強體質的作用。
  2. 滋陰潤燥:山藥能滋陰潤燥,適合脾腎陰虛、氣虛體弱者。育脾固腎地黃丸以滋陰補腎為主要功效,山藥的加入更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加溫和有效。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利水滲濕,健脾化濕: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清熱瀉火,並能健脾化濕,有助於改善脾腎虛弱導致的水濕停滯。

二、 配合熟地黃滋陰補腎: 熟地黃滋陰補腎,但易滋膩,而澤瀉能利水滲濕,可防止地黃滋膩之性,使補腎之效更顯著。

因此,澤瀉的加入,有助於兼顧脾腎虛弱及水濕停滯,使育脾固腎地黃丸的功效更全面。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固腎助陽: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助陽之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二者相輔相成。五味子能補腎固精,使腎氣充盈,並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從而達到固本培元、滋陰補腎之目的。

二、調和脾腎:方中生地黃滋陰清熱,而五味子則有助於斂陰固陽,避免生地黃過於滋陰而耗傷陽氣,更能有效地調和脾腎,使陰陽平衡,達到整體改善脾腎虛弱的效果。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的補骨脂主要是因其具有補腎壯陽的效果。補骨脂能夠增強腎臟功能,提升體力和免疫力。這對於改善因腎虛引起的各種健康問題尤為重要,使育脾固腎地黃丸能夠在治療中發揮更好的效果。

育脾固腎地黃丸中的菟蕬子主要是因其具備了補腎壯陽的特性。菟蕬子能夠有效地增強腎功能,改善腎虛所引發的各種症狀,如腰膝酸軟、疲乏無力等。它的作用是幫助強化腎氣,支持腎臟的正常運作,進而提升全身的健康水平。此外,菟蕬子還具有調理脾胃、促進消化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因脾腎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問題,進一步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育脾固腎地黃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腎虛晨瀉」,即五更瀉(雞鳴瀉),症見黎明時分腹痛泄瀉,多因命門火衰、脾腎陽虛所致。方名「育脾固腎」揭示其雙重作用:既補腎陽以溫煦脾土,又健脾益氣以助運化,標本兼顧。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腎填精,溫陽止瀉

  • 熟地黃(薑酒製):重用至8兩,為君藥。薑酒煨製減其滋膩,增強溫補腎精之力,奠定補腎基礎。
  • 山茱萸(酒蒸):酸澀收斂,固精止瀉,補肝腎之陰以助陽生。
  • 補骨脂(鹽酒炒):補命門之火,溫腎陽而止晨瀉(四神丸核心藥)。
  • 菟絲子(酒炒):平補陰陽,益精固澀,兼補脾腎。

2. 健脾滲濕,助運止瀉

  • 懷山藥(炒黃):健脾益氣,炒用增強收澀之性,兼補肺腎。
  • 白茯苓(焙):健脾滲濕,與澤瀉協調水道,防熟地之滯。
  • 澤瀉(鹽酒製):引火下行,利濕泄濁,反佐補藥之壅滯。

3. 收澀調節,固攝腎氣

  • 五味子:酸斂固澀,直接止瀉,兼益腎寧心。
  • 飴糖漿:甘緩補中,黏合藥末,兼顧脾胃之氣。

治療機理綜論

此方以「腎陽虛衰,脾失溫煦」為辨證核心,融合「補腎陽、固腎氣、健脾運」三法:

  1. 補火生土:通過補骨脂、菟絲子溫腎陽,使命門火足以暖脾土,解決根本虛寒。
  2. 脾腎同治:熟地、山藥、茯苓等補脾益氣,脾運健則濕瀉自止,與補腎藥協同強化止瀉效果。
  3. 瀉中寓補:澤瀉利濕反佐,防熟地滋膩;五味子收澀,針對晨瀉特性,體現「通澀並用」之妙。

整體構方嚴謹,標本兼顧,乃古代醫家治療腎虛晨瀉之典型方劑。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8兩(薑酒煨,搗爛入藥),山茱萸(去核)5兩(酒拌蒸,曬乾,炒),白茯苓4兩(焙),懷山藥6兩(炒黃),澤瀉3兩(淡鹽酒拌,曬乾,炒),五味子2兩,補骨脂4兩(鹽酒浸1宿,炒香),菟絲子(酒洗曬乾,炒,另研淨末)6兩(即入藥丸,勿令出氣)。
上為末,用熟地搗爛入藥,如乾,加飴糖漿,為丸。
每早米飲湯送下4錢,臨晚食前白湯送下3錢。
戒酒面,以杜濕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適合於腎虛引起的早晨大便稀溏、大便不成形、大便次數增多、大便不盡、大便帶有粘液等症狀。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滋陰過度,導致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育脾固腎地黃丸, 出處:《馮氏錦囊·雜症》卷十一。 組成:熟地黃8兩(薑酒煨,搗爛入藥),山茱萸(去核)5兩(酒拌蒸,曬乾,炒),白茯苓4兩(焙),懷山藥6兩(炒黃),澤瀉3兩(淡鹽酒拌,曬乾,炒),五味子2兩,補骨脂4兩(鹽酒浸1宿,炒香),菟絲子(酒洗曬乾,炒,另研淨末)6兩(即入藥丸,勿令出氣)。 主治:腎虛晨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