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積丸

PI J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8%
肝經 16%
胃經 15%
腎經 9%
大腸經 8%
膽經 6%
心經 3%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膽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脾積丸中包含丁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降逆,消積化滯: 丁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消積化滯之效。脾積常因脾胃虛寒、氣機阻滯而致,丁香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消除積滯。
  2. 行氣止痛: 丁香具有行氣止痛作用,可緩解脾積所致的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丁香在脾積丸中,與其他藥材配合,協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脾胃虛寒、積滯等症狀,達到治療脾積的目的。

脾積丸方中使用木香,主要是針對脾胃積滯、脘腹脹滿等症狀。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脾積丸因脾胃積滯,氣機阻滯而致腹痛、腹脹,木香能行氣止痛,疏通氣機,緩解疼痛;同時,木香亦能健脾消食,促進脾胃運化,助消化,改善積滯。

因此,木香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脾胃積滯,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脾積丸方劑中包含巴豆,這是一種峻下逐瘀之藥,其加入的目的是:

  1. 破積消瘀: 脾積丸主治脾胃積滯,癥瘕痞塊,巴豆性烈,能強力攻逐,破除積滯,消散瘀血,使積滯之物得以排出體外,達到消積通便的效果。
  2. 瀉熱通腑: 巴豆除了破積消瘀,還能瀉熱通腑,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脾積,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但巴豆性峻烈,使用需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脾積丸中加入高良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脾燥濕: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之功效。脾積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內阻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狀,高良薑可溫脾散寒,助消化,改善食慾,促進消化吸收。
  2. 行氣止痛:高良薑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胃痛、腹痛等症狀。脾積丸中加入高良薑,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效果,改善患者的胃腸道不適。

脾積丸中加入蓬莪朮,是基於其化積消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蓬莪朮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積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脾積丸主要針對脾胃積滯、氣機阻滯所致的症狀,而蓬莪朮的消食導滯、行氣止痛作用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促進脾胃運化,化解積滯,緩解脹滿、疼痛等不適。

脾積丸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破積消癥: 三稜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滯止痛之效。脾積丸主治脾胃積滯,症見腹脹、食少、脘腹疼痛等,三稜可有效破除積滯,緩解腹脹,改善食慾不振。

2. 行氣活血: 三稜還能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對脾胃積滯導致的疼痛症狀有顯著療效。脾積丸中加入三稜,能有效緩解積滯所致的腹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脾積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理氣,消積化滯: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積化滯之功,可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食積、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青皮還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脘腹疼痛,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青皮在脾積丸中,可發揮疏肝理氣、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積滯所致的各種症狀。

脾積丸中包含皁莢,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消積化滯:皁莢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潤腸通便的功效。脾積丸主要用於治療脾胃積滯、食積停滯等病症,皁莢的加入可以幫助消食導滯,促進消化,緩解腹部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

2. 行氣止痛:皁莢亦具有一定的行氣止痛作用。脾積丸中,皁莢與其他藥物共同配合,可緩解因脾胃積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綜上,皁莢在脾積丸中起到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積滯引起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脾積丸」,由丁香、木香、巴豆、高良薑、蓬莪朮、三稜、青皮、皁莢等八味藥材組成。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胃部和腹部脹痛、嘴裡發酸、嘔吐、小腸脹氣、婦女氣血刺痛等症狀。

丁香:具有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巴豆:具有瀉下、驅蟲殺蟲、峻下逐水、清肺熱利咽、活絡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消食化積等功效。傳統上用於治療寒邪食積、胸腹脹滿急痛、大便不通、泄瀉痢疾、水腫腹大、痰飲喘滿、喉風喉痹、癰疽、惡瘡疥癬、急性、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急性闌尾炎、瘡瘍、腫毒、皮膚瘙癢等症狀。

蓬莪朮:性溫、味辛,歸脾、胃、肝經。具有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溫中化濕、健脾消食、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消腫解毒等功效。蓬莪朮的主要成分為蓬莪朮素、黃酮類化合物、揮發油等,具有溫陽化濕、行氣止痛、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等作用。

青皮:性辛、溫、微苦,入肝、脾、胃經,具有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青皮可疏肝理氣,活血化瘀,適用於肝鬱氣滯、經痛、跌打損傷等症狀。青皮還可以消積化滯,降氣止痛,常與山楂、神麴、麥芽等同用,以增強消積化滯之功。青皮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胸悶脹滿、呃逆等氣滯症狀。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可用於治療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皁莢的主要成分為皁角甙、莢苷,具有溫熱身體、抗炎、鎮痛、抗菌、殺蟲等作用。

總結:中藥方劑「脾積丸」,由丁香、木香、巴豆、高良薑、蓬莪朮、三稜、青皮、皁莢等八味藥材組成。具有溫裡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胃部和腹部脹痛、嘴裡發酸、嘔吐、小腸脹氣、婦女氣血刺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陳倉米1合(醋浸淘過),青橘皮50片(醋浸軟,去白),巴豆五10枚(去皮,麻絲系定,3味同炒乾,去巴豆不用,入後藥),石稜1分,雞爪三稜1分,蓬莪朮3枚(炮、銼),京三稜1分(炮,銼),檳榔2枚(銼)。
上為末,取一半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粥飲調下;一半作散,每服1錢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積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大便秘結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噯氣口乾口渴噁心反胃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脾積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陳倉米半升(用巴豆7粒,去殼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食積、茶積,飲食減少,面黃腹痛。

脾積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丁香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巴豆(去殼)半兩,高良薑(米醋煮)半兩,蓬朮3兩,荊三棱2兩,青皮1兩,皂角。 主治:食積,心腹膨脹作痛,口吐酸水,嘔吐,小腸氣,婦人血氣刺痛。

脾積丸, 出處:《直指》卷十五。 組成:蓬莪朮3兩,京三棱2兩,良薑半兩(以上用米醋1升,于瓷瓶內煮乾,乘熱切碎、焙),青皮(去白)1兩,南木香半兩,不蛀皂角3大挺(燒存性),百草霜(深村鍋底者佳)3匙。 主治:飲食停滯,腹脹痛悶,嘔惡吞酸,大便秘結。

脾積丸, 出處:《醫統》卷三十五。 組成:青皮3錢,陳皮3錢,三棱3錢,莪朮(煨)3錢,香附子(炒)2錢,肉果2錢,山楂2錢,丁香2錢,砂仁2錢,檳榔2錢,薑黃2錢,厚朴(炒)2錢,黃連3錢,木香1錢半,檀香2錢,麥芽2錢,蓽茇1錢,白豆蔻1錢。 主治:食積作瀉。

脾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陳倉米1合(醋浸淘過),青橘皮50片(醋浸軟,去白),巴豆五10枚(去皮,麻絲繫定,3味同炒乾,去巴豆不用,入後藥),石棱1分,雞爪三棱1分,蓬莪朮3枚(炮、銼),京三棱1分(炮,銼),檳榔2枚(銼)。 主治:脾積痞氣。身黃口乾,胸膈滿悶,肌瘦減食,或時壯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