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4%
腎經 9%
膽經 7%
大腸經 6%
心經 4%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脾積丸

整體功效: 行氣消積,化痰止痛。

主治: 食積,心腹膨脹作痛,口吐酸水,嘔吐,小腸氣,婦人血氣刺痛。

脾積丸由丁香、木香、巴豆、高良薑、蓬莪朮、三稜、青皮、皂莢等中藥組成,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食積、心腹膨脹作痛、口吐酸水、嘔吐、小腸氣、婦人血氣刺痛等症狀。

文獻參考:

  • 《本草綱目》
  • 《醫學衷中參西錄》
  • 《中醫方劑學》

傳統服藥法

陳倉米1合(醋浸淘過),青橘皮50片(醋浸軟,去白),巴豆五10枚(去皮,麻絲系定,3味同炒乾,去巴豆不用,入後藥),石稜1分,雞爪三稜1分,蓬莪朮3枚(炮、銼),京三稜1分(炮,銼),檳榔2枚(銼)。
上為末,取一半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粥飲調下;一半作散,每服1錢匕。

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辛溫,行氣止痛;木香辛散溫通,行氣止痛;巴豆辛熱,破氣消積;高良薑辛溫,行氣止痛;蓬莪朮苦辛溫,行氣消積;三稜辛散溫通,行氣止痛;青皮苦辛,行氣消積;皂莢苦辛,行氣消積。諸藥合用,共奏行氣消積、化痰止痛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積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
胃潰瘍
胃及十二指腸炎
慢性腎衰竭
細菌性食物中毒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
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
嘔吐
噯氣
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脾積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陳倉米半升(用巴豆7粒,去殼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 主治:食積、茶積,飲食減少,面黃腹痛。

脾積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一。 組成:丁香半兩,木香(不見火)半兩,巴豆(去殼)半兩,高良薑(米醋煮)半兩,蓬朮3兩,荊三棱2兩,青皮1兩,皂角。 主治:食積,心腹膨脹作痛,口吐酸水,嘔吐,小腸氣,婦人血氣刺痛。

脾積丸, 出處:《直指》卷十五。 組成:蓬莪朮3兩,京三棱2兩,良薑半兩(以上用米醋1升,于瓷瓶內煮乾,乘熱切碎、焙),青皮(去白)1兩,南木香半兩,不蛀皂角3大挺(燒存性),百草霜(深村鍋底者佳)3匙。 主治:飲食停滯,腹脹痛悶,嘔惡吞酸,大便秘結。

脾積丸, 出處:《醫統》卷三十五。 組成:青皮3錢,陳皮3錢,三棱3錢,莪朮(煨)3錢,香附子(炒)2錢,肉果2錢,山楂2錢,丁香2錢,砂仁2錢,檳榔2錢,薑黃2錢,厚朴(炒)2錢,黃連3錢,木香1錢半,檀香2錢,麥芽2錢,蓽茇1錢,白豆蔻1錢。 主治:食積作瀉。

脾積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陳倉米1合(醋浸淘過),青橘皮50片(醋浸軟,去白),巴豆五10枚(去皮,麻絲繫定,3味同炒乾,去巴豆不用,入後藥),石棱1分,雞爪三棱1分,蓬莪朮3枚(炮、銼),京三棱1分(炮,銼),檳榔2枚(銼)。 主治:脾積痞氣。身黃口乾,胸膈滿悶,肌瘦減食,或時壯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木香化滯丸

相似度 66%

香棱丸

相似度 62%

丁香脾積丸

相似度 62%

磨積丸

相似度 61%

挨積丸

相似度 61%

大茱萸丸

相似度 58%

第一退水丸

相似度 57%

丁香丸

相似度 57%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