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磨積丸方中使用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乾漆性苦寒,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治療脾虛泄瀉、久瀉不止等症。磨積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弱、積滯不消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乾漆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痛,與其他藥物合用,起到協同作用。
- 殺蟲止癢: 乾漆亦有殺蟲止癢的功效,可治療濕疹、疥瘡等皮膚病。磨積丸中包含的藥物,如白礬、蛇牀子等,也具有殺蟲止癢的功效,與乾漆合用,可以加強殺蟲止癢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乾漆在磨積丸方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治療脾胃虛弱、積滯不消、濕疹等症。
磨積丸方劑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如下:
- 破積消癥: 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的功效。磨積丸主治癥瘕積聚、腹痛拒按、經行不暢等病症,三稜的破積消癥作用,可有效清除積聚之物,改善患者的症狀。
- 活血化瘀: 三稜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進一步緩解疼痛,有利於積聚的消散。
總之,三稜在磨積丸中,發揮破積消癥、活血化瘀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積聚、改善患者病症的效果。
磨積丸方中包含青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磨積丸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痛、食少納呆、噯氣泛酸等症狀,而青皮的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脾胃運化,達到行氣止痛的效果。
- 消積化滯,健脾開胃: 青皮還具有消食積、化滯氣的作用,可幫助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的症狀。磨積丸方中常配合其他消食積、健脾胃的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共同發揮消積化滯、健脾開胃的功效。
磨積丸方劑中包含丁香,主要是因為丁香具備以下功效:
- 溫胃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降逆、止嘔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因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
- 行氣止痛: 丁香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
磨積丸方劑中丁香的加入,可有效改善因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腹痛等症狀,達到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
磨積丸方中包含蓬莪朮,主要基於其消積化滯的功效。蓬莪朮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磨積丸旨在治療脾胃虛弱、積滯不消所致的腹脹、食少、便溏等症。蓬莪朮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消解積滯,改善食慾,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協同作用,達到消食導滯、健脾開胃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磨積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小兒體質虛弱(臟腑怯弱)合併寒積內生(內受積冷)所引發的一系列症狀,其病機核心為「虛中夾寒,積滯不化」。症狀可分為三大類:
- 脾胃虛寒證:嘔吐痰逆、腸鳴泄瀉、四肢困倦、面無顏色、肌肉消瘦、不進飲食,反映中焦陽虛,運化失常。
- 疳積蟲證:肚大青筋、口乾煩渴、食不生肌,或蟲動腹痛哭鬧,屬長期營養失調後的乾枯與積滯。
- 虛寒夾雜證:寒熱往來、虛腫、小便白濁,提示正氣不足,陰陽失調,寒濕停聚。
此方攻補兼施,既溫裡散寒,又消積止瀉,標本同治,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體質特點。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烏(君藥)
- 性味辛熱,大毒,能溫陽散寒,直中臟腑沉寒痼冷。
- 針對「內受積冷」引起的脅痛、泄瀉,藉其峻熱之性破陰凝,振奮脾腎之陽。
- 古代用於寒積腹痛(如《金匱》烏頭煎),此處用量謹慎(1錢),佐以他藥制其毒性。
2. 定粉(即鉛粉,臣藥)
- 性寒微毒,傳統用於殺蟲消積,對疳積蟲痛(蟲動作痛)有效。
- 與川烏寒熱相配,一制川烏燥烈,一協同攻積,且能斂瘡止瀉(如《聖惠方》治小兒疳痢)。
3. 艾灰(佐藥)
- 艾葉炭化後溫澀之性增強,能溫中止瀉,止血(對長期泄瀉傷絡者)。
- 與川烏協同溫中,龍骨共奏固澀之效,針對「日夜頻瀉」。
4. 龍骨(佐使藥)
- 性味甘澀,鎮驚固脫,收斂元氣,改善虛煩不寧、合眼哭鬧。
- 與艾灰同用,澀腸止瀉,兼防川烏辛散太過。
全方配伍思路
- 溫澀並行:川烏配艾灰、龍骨,溫陽中兼顧固澀,防泄瀉耗氣。
- 寒熱制約:定粉微寒制川烏之熱,又協同殺蟲,避免純熱助蟲。
- 攻積不傷正:丸劑緩攻,佐以龍骨收斂,適合小兒虛羸久病。
此方體現「溫臟腑、化寒積、殺蟲止瀉」的立方法度,屬古代治療小兒寒積疳證的峻藥緩攻範例。
傳統服藥法
川烏1錢,定粉3錢,艾灰2錢,龍骨2錢。
上為末,滴水為丸,如龍眼核大,作餅子。
每服1餅,飯飲磨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消積化滯的功效,主要用於小兒臟腑怯弱,內受積冷,脅肋脹痛,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日夜頻餅,四肢困倦,面無顔色,肌肉消瘦,不進飲食;及疳氣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煩渴,小便白濁,食不生肌,或發虛腫,寒熱往來,或因食甘肥,蟲動作痛,叫哭合眼。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胃腸不適。
- 本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磨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引《衛生家寶》。 組成:陳倉米半升(用巴豆7粒,去殼,同米炒令赤色,去巴豆不用),青皮(去瓤,炒)3兩,陳橘紅3兩。 主治:消滯氣。主治:茶傷,飲食減少,面黃腹疼,及百物所傷。
磨積丸, 出處:《夀親養老》卷四。 組成: 磨積丸(《夀親養老》卷四。)出處:《夀親養老》卷四。組成:厚朴、白薑、縮砂、胡椒、青皮、蒼朮、麥芽、陳茱萸、肉桂(不見火)。主治:老人磨滯積,去浮腫,快脾進食。 。 主治:老人磨滯積,去浮腫,快脾進食。
磨積丸, 出處:《瑞竹堂方》卷四。 組成:荊三棱、蓬莪朮、陳皮(去白)、青皮(去白)、神曲(炒)、麥芽(炒)、川鬱金、胡黃連、香附子(炒去毛,與三棱、莪朮、陳皮、青皮五味一處,用好米醋煮一晝夜,焙乾)、雷丸(白者)、使君子肉(切,焙)、蘆薈各等分。 主治:小兒疳積,泄瀉。
磨積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一引《保嬰方》。 組成:京三棱(煨,銼)1兩,廣荗(煨,銼)1兩,石菖蒲1兩,神曲(炒)1兩,麥芽(炒)1兩,杏仁(湯浸,去皮,麸炒)1兩,石綠礬2兩(另研),黑牽牛4兩(炒熱,取頭末2兩)。 主治:消磨癖積,美進乳食。主治:小兒癥癖塊硬,腹脅刺痛,不思乳食。
磨積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五。 組成:京三棱(煨香,切)2兩,蓬莪朮(炮香,切)2兩,茴香(微炒)1兩半,附子(炮,去皮臍)1兩半,白芍藥1兩半,乾薑(炮)1兩半,當歸(洗,焙)1兩3分,巴戟(去心,微炒)1兩,艾葉(醋炒)1兩3分,川楝子肉(炒)1兩。 主治:女人三十六疾,積氣內攻,經候不調,腹脅多脹,或時刺痛,不進飲食。
磨積丸, 出處:《局方》卷十(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乾漆(炒)1兩,京三棱(炮)6兩,青皮(去白)6兩,丁香1兩,蓬朮半斤。 主治:小兒臟腑怯弱,內受積冷,脅肋脹痛,嘔吐痰逆,腸鳴泄瀉,日夜頻餅,四肢困倦,面無顔色,肌肉消瘦,不進飲食;及疳氣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煩渴,小便白濁,食不生肌,或發虛腫,寒熱往來,或因食甘肥,蟲動作痛,叫哭合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