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湯

CHANG Y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17%
心經 17%
脾經 14%
肝經 14%
腎經 8%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腸癰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腸癰多因熱毒壅盛所致,牡丹皮可清熱解毒,消散癰腫。

2. 疏肝理氣:牡丹皮能疏肝理氣,緩解肝氣鬱結,使氣血流通,有助於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毒素排出。

牡丹皮在腸癰湯中,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疏肝理氣等功效,共同達到治療腸癰的目的。

腸癰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腸癰湯多用苦寒之藥,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甘草性甘溫,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同時也能提高藥物療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之功效,可增強腸癰湯的解毒消腫、清熱止痛之效,並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患者恢復。

此外,甘草還能與其他藥物相配伍,發揮協同作用,進一步提升藥效。

腸癰湯中包含敗醬草,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

敗醬草味苦寒,性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可治療腸癰、癤腫、瘡瘍、乳癰等疾病。腸癰為中醫病名,指大腸、闌尾或腹腔內臟的化膿性感染,症狀為腹痛、發熱、便祕、腹脹等。敗醬草能清熱解毒,消散腸中積熱,並促進膿液排出,故可治療腸癰。

腸癰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如下: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腸癰多因感受寒邪,導致腸道氣血凝滯,生薑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2. 溫中和胃: 生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腸癰患者常伴有胃口不佳、腹脹等症狀,生薑可溫胃止嘔,有助於恢復胃腸功能。

生薑的加入,可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疏散寒邪、溫中和胃、消腫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腸癰的目的。

腸癰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腸癰為腸道積熱化膿所致,常伴有腹痛、腫脹、發熱等症狀,茯苓可利水消腫,減輕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2. 健脾和胃:茯苓能健脾利濕,促進脾胃運化,增強機體抵抗力。腸癰患者多脾胃虛弱,易受濕熱之邪侵襲,茯苓能健脾和胃,增強抵抗力,有助於促進腸癰的消散。

總之,茯苓在腸癰湯中起到利水消腫、健脾和胃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腸癰的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腸癰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解毒: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胃、肺經,具有清熱利濕、健脾除濕之效。腸癰屬於熱毒蘊結之證,薏苡仁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有助於緩解腸癰的炎症反應。

二、利濕排膿:薏苡仁利水滲濕,可促進體內濕邪排出,有助於將膿液排出體外,加速傷口癒合。同時,薏苡仁亦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利於抵抗感染,促進疾病康復。

腸癰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散結消腫:桔梗味辛甘,性微溫,歸肺經,具有宣肺利咽、散結消腫的功效。腸癰屬實證,多因熱毒壅盛,氣機鬱滯所致,桔梗可宣通肺氣,使氣機通暢,並能散結消腫,有助於緩解腸癰的腫痛症狀。
  2. 引藥入腑,助藥直達病所:桔梗還具有引藥入腑的作用,可以引導其他藥物直達腸道,發揮藥效。在腸癰湯中,桔梗可以引導其他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物直達病所,增強治療效果。

腸癰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麥門冬性寒,入心、肺、胃經,具有清心除煩、養陰生津、潤肺止咳之功效。腸癰症多屬熱毒壅盛,常伴有心煩、口渴、舌苔黃膩等熱象,麥門冬可清熱除煩,緩解症狀。

其二,麥門冬能滋陰養胃,改善腸道功能。腸癰病程較長,常耗傷津液,導致胃津不足,影響消化吸收。麥門冬滋陰養胃,可促進胃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有利於疾病康復。

腸癰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丹參味苦微辛,性微寒,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癰的功效。腸癰多因熱毒壅滯,血脈瘀阻所致,丹參可疏通血脈,消散瘀血,促進膿液排出,有利於病竈的消散。
  2. 清熱解毒:丹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毒,消散腸癰之熱毒,配合其他藥物,可起到綜合治療的作用。

腸癰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緩解疼痛、平抑肝陽的功效。腸癰多因濕熱內蘊,鬱結於腸,導致疼痛難忍。白芍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炎症,並平復肝氣,使疼痛減輕。
  2. 調和營血:白芍有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可調和營血,促進血行,改善腸道血液循環,有利於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白芍在腸癰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緩解疼痛,又能促進傷口癒合,提高療效。

腸癰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腸癰多因熱毒壅結腸道所致,生地黃能清瀉腸胃熱毒,並涼血解毒,緩解腸癰的紅腫熱痛。
  2. 滋陰生津: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滑腸,緩解腸癰所致的津液虧損、大便乾燥等症狀,促進腸道功能恢復。

總之,生地黃在腸癰湯中,發揮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腸癰的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主治功效


腸癰湯為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牡丹皮、甘草、敗醬草、生薑、茯苓、薏苡仁、桔梗、麥門冬、丹參、白芍、生地黃等。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敗醬草性寒、味苦,入肺經、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排膿、活血化瘀之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腸癰湯主治功效為腸癰,膿液已形成,脈搏數急,不可用瀉下法。

傳統服藥法


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薑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上(口父)咀。以水1鬥煮取3升,分3服,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腸癰湯,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集驗方》。 組成:薏苡仁1升,牡丹皮3兩,桃仁3兩,冬瓜仁1升。 主治:排膿解毒。主治:腸癰、胃癰。

腸癰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薑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 主治:腸癰,膿成脈數,不可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