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敗醬草清熱解毒,薏苡仁利濕健脾,三者合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熱毒瘀阻導致的症狀。
- 緩解疼痛: 牡丹皮可緩解疼痛,特別是熱毒引起的疼痛。在一些伴隨疼痛的熱毒症狀中,牡丹皮的加入有助於緩解患者的不適,提升療效。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薏苡仁性涼,敗醬草性寒,甘草性甘平,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等作用,可以促進薏苡仁和敗醬草的藥效發揮,使藥效更為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薏苡敗醬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可以調節藥性,還可以提升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薏苡敗醬湯中包含敗醬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排膿:敗醬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它能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促進膿液排出,對於各種炎症、化膿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薏苡仁,增強療效: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濕、清熱排膿的功效。與敗醬草搭配使用,可以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並能健脾利濕,改善體內濕熱,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敗醬草在薏苡敗醬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重要作用,配合薏苡仁,能夠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和胃: 薏苡仁性涼,敗醬草性寒,兩者皆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起到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的作用。
- 助藥力: 生薑具有發散風寒、解表止咳、溫肺止喘的功效,與薏苡仁、敗醬草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藥效,促進藥物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助薏苡仁利水消腫: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滲濕利水之效。薏苡仁亦擅長利水消腫,但其偏於利濕,若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則利水效果減弱。茯苓健脾,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增強薏苡仁利水消腫之功效。
- 配合敗醬草清熱解毒:茯苓性甘淡,能緩和敗醬草的苦寒之性,使其清熱解毒作用更加溫和,避免寒涼傷脾胃。同時,茯苓健脾,亦可防止敗醬草清熱解毒過度而損傷脾氣。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消腫排膿: 薏苡仁性涼味甘,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痺、清熱排膿之效。敗醬草性寒味苦,亦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功。二者合用,清熱利濕之力更強,對於濕熱蘊結、膿腫瘡瘍等症,具有顯著療效。
- 健脾益胃,促進恢復: 薏苡仁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具有健脾益胃、增強體質之效。對於因濕熱所致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有助於患者早日康復。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桔梗,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宣肺利咽: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止咳的功效。敗醬草、薏苡仁則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與桔梗相合,可加強宣肺利咽之效,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利氣行水:桔梗還具有利氣行水的功效,可以促進體內水液的代謝,有助於排泄毒素。與薏苡仁、敗醬草配合,可共同達到利濕消腫、排膿解毒的效果。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為了滋陰清熱。
薏苡仁利水滲濕,敗醬草清熱解毒,兩者合用可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然而,濕熱病邪易耗傷陰液,若單用薏苡敗醬草,恐有傷陰之弊。
麥門冬味甘性寒,具有養陰生津、清熱除煩的功效,可緩解濕熱耗傷陰液所致的口渴、心煩、乾燥等症狀,避免單純清熱解毒造成陰虛。因此,麥門冬的加入,有助於平衡藥性,使藥效更為全面和溫和。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丹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丹參性寒,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薏苡敗醬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血瘀阻絡所致的瘡瘍腫毒、乳癰、丹毒等病症,丹參可輔助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消腫散瘀。
2. 改善循環,加速癒合:丹參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增加局部營養供應,加速組織修復,利於瘡瘍腫毒的消散。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敗醬草的燥性:敗醬草性寒涼,擅長清熱解毒,但容易造成脾胃虛寒。白芍性微寒,但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調和脾胃,緩解敗醬草的燥性,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白芍具有收斂止痛、養血柔肝的功效,與薏苡仁、敗醬草搭配,可以更好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提高藥效。白芍的收斂作用,還可以防止敗醬草過於寒涼,導致體虛。
薏苡敗醬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上炎所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並滋養因熱傷津液而導致的血虛、口乾舌燥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薏苡仁清熱利濕,敗醬草清熱解毒,二者共同作用能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而生地黃的加入,則可以滋陰降火,防止藥性過於燥烈,使藥物更加溫和,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薏苡敗醬湯 」,主要成分是:牡丹皮,甘草,敗醬草,生薑,茯苓,薏苡仁,桔梗,麥門冬,丹參,白芍,生地黃, 主治功效是:腸癰,又稱腸癰瘡,是中醫病症名,屬外科範疇。是指腸道因熱邪、濕毒、飲食不潔等原因,引起的化膿性炎症。主要症狀有腹痛、發熱、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等。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排膿為主。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敗醬草性寒、味苦,入肺經、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清熱解毒、排膿、活血化瘀之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丹參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消腫、清心除煩、補氣、通經絡、安神、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桔梗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的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中藥方劑「薏苡敗醬湯 」,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排膿的功效,可以治療腸癰。
傳統服藥法
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薑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上(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3升,分3次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薏苡敗醬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三。 組成:牡丹2兩,甘草2兩,敗醬2兩,生薑2兩,茯苓2兩,薏苡仁3兩,桔梗3兩,麥門冬3兩,丹參4兩,芍藥4兩,生地黃5兩。 主治:腸癰。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