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順散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 柴胡具備疏肝解鬱之效,可調節肝氣,解除鬱結。平順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脇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狀,柴胡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使氣機流通,達到和解表裏的作用。
- 升舉陽氣,提振正氣: 柴胡性微寒,但入肝經,具有升舉陽氣的功效。平順散中,柴胡配合其他藥物,能提升人體陽氣,增強抵抗力,有助於抵抗外邪入侵,恢復身體健康。
平順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使藥性趨於平和,避免藥性過於偏激,造成副作用。平順散中可能含有較多性寒或性燥的藥材,甘草可緩解這些藥材的偏性,使藥性更為協調,更利於患者服用。
- 緩解毒性: 甘草有解毒作用,能減輕其他藥材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平順散中可能含有某些具有一定毒性的藥材,甘草可降低這些藥材的毒性,保護患者的身體。
總之,甘草在平順散中起著調和藥性、緩解毒性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平順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歸脾、胃、膀胱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平順散多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腸鳴、便溏等症狀,而烏藥的溫通之性,可溫暖脾胃,緩解寒氣凝滯,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脾胃:烏藥不僅能行氣止痛,還能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平順散中常配合其他理氣藥物,如香附、陳皮等,共同作用於脾胃,緩解食積、胃寒等症狀,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
平順散中加入白芍,主要考慮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調和氣血: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功效。平順散常用於治療氣血不調、肝氣不舒所致的腹痛、經痛、脅痛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疼痛,並能調和氣血,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收斂止血,固攝精氣:白芍同時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虛、血熱、血瘀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平順散中加入白芍,除了緩解疼痛外,也能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防止出血加重,更好地治療疾病。
平順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平順散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香附可有效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 香附還具有健脾消食的功效,能幫助脾胃消化吸收,促進氣血生化。平順散中常加入香附,可改善脾胃功能,提高藥物吸收利用率,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平順散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溫肺散寒,化痰止咳: 白芥子性溫,入肺經,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於寒邪客肺、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白芥子可以起到緩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平順肺氣、止咳化痰的效果。
- 行氣止痛: 白芥子亦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以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胸腹疼痛等症狀。在平順散中,白芥子可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改善氣血運行,減輕疼痛。
平順散中添加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平順散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而婦科病症常因氣血瘀滯所致,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疏肝解鬱: 川芎還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婦科疾病往往與肝氣鬱結有關,川芎能疏通肝氣,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各種症狀,如胸悶、脅肋脹痛、月經不調等。
平順散中加入砂仁,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作用:
- 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溫,性微燥,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溫胃止嘔的功效。平順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砂仁的理氣和胃作用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促進脾胃運化。
- 溫脾止瀉:砂仁還有溫脾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泄瀉,砂仁能溫中散寒、固澀止瀉。平順散中若有其他寒性藥物,加入砂仁可起到中和寒性、緩解其副作用的作用。
主治功效
平順散方劑功效分析
陳士鐸《辨證錄》中記載平順散,主治「氣惱之後,肝又血燥,肺又氣熱,一時呃逆而不止」。此方劑臨牀應用顯示療效迅速,一劑即可止呃逆。其治療原理,並非單純止呃逆,而是透過疏通全身氣機,達致標本兼治的效果。 以下就其組成藥物及治療原理深入分析:
1.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方中柴胡、香附、白芍三藥合用,為本方之核心。柴胡疏肝解鬱,升提陽氣,善於治療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呃逆等症。香附理氣解鬱,行氣止痛,尤其擅長疏通肝氣鬱結於下焦之症。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協同柴胡、香附,使肝氣得以舒暢,避免肝氣鬱滯上逆而致呃逆。
2. 和胃降逆,止呃化痰:
砂仁健脾和胃,化濕醒脾,能溫和脾胃之氣,並具有降逆止呃的功效。白芥子利氣散結,化痰通便,能宣通肺氣,並協助排除因氣機阻滯而導致的痰濁,進一步緩解呃逆。
3. 滋陰潤燥,協調臟腑: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緩急,不僅能調和諸藥的藥性,使藥效協調一致,更能益氣緩急,保護臟腑,防止藥物過於峻猛而傷及正氣。川芎活血行氣,止痛止血,輔助疏通氣血,使全身氣血運行通暢,避免氣滯血瘀加重病情。雖然方劑中未見明顯滋陰之藥,但白芍的養血柔肝作用,間接具有滋陰潤燥之效,配合其他藥物,協調臟腑功能,使氣血陰陽趨於平衡。
4. 全身氣機的協調:
陳士鐸在《辨證錄》中提到:「是一身上下之氣盡行流通,又何虞下焦之氣不上升於咽喉乎!」此論點精闢地闡述了平順散的治療機理。方中藥物並非單純作用於肺、胃等臟腑,而是通過疏肝、理氣、和胃等多方面作用,協調全身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從根本上解決呃逆的病因。 白芥子宣通膜膈之氣,進一步促進全身氣機的流通,使下焦之氣不再上逆,而達到止呃逆的效果。
綜上所述,平順散並非單純針對呃逆這一症狀,而是從整體觀點出發,通過疏肝解鬱、理氣和胃、調和氣血等多方面作用,調理全身氣機,使之平衡運行,從而達到標本兼治,迅速止呃逆的效果。 其治療策略著重於全身氣機的協調,展現了中醫整體觀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柴胡1錢,甘草1錢,烏藥1錢,白芍3錢,香附2錢,白芥子2錢,川芎2錢,砂仁1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緩解呃逆的作用,但不能根治呃逆,如果呃逆反覆發作,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順散,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柴胡1錢,甘草1錢,烏藥1錢,白芍3錢,香附2錢,白芥子2錢,川芎2錢,砂仁1粒。 主治:氣惱之後,肝又血燥,肺又氣熱,一時呃逆而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