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風湯

CHU FE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心經 15%
肝經 15%
胃經 15%
脾經 8%
大腸經 8%
腎經 5%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除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可散發風寒之邪,緩解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疏散風熱: 除風湯中往往搭配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共同發揮疏散風熱之效。防風與這些藥物相伍,可增強祛風解表之功,更有效地清除體內風邪。

總之,防風在除風湯中起着祛風解表的關鍵作用,並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之目的。

除風湯原本配方中確實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為:

  1.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之功效。古人認為,犀角可清熱解毒,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發熱神昏等。
  2. 鎮驚止痙: 犀角具有鎮驚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風抽搐等症。

然而,由於犀牛屬於瀕危動物,其角已被列為保育類,現今醫學界已不再使用犀角入藥,而以其他中藥材代替,如水牛角、羚羊角等,達到類似的藥效。

除風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其瀉火通便之效,以輔助除風散寒的功效。

  1. 瀉火: 風邪入體,常伴有熱邪內蘊,大黃苦寒,可清熱瀉火,降低體內熱毒,為除風散寒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通便: 風邪鬱結,容易導致氣機阻滯,大黃可通泄腸胃,促進排毒,使氣血流通,利於風邪外解。

因此,除風湯中加入大黃,可謂是以瀉火通便之法,助除風散寒之功,相得益彰。

除風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降氣止咳。除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伴有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知母能清熱解毒,緩解熱證,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
  2. 滋陰潤燥: 知母入肺、腎經,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風熱感冒常伴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知母滋陰潤燥,可緩解這些症狀,並有助於改善風熱邪氣入侵引起的燥熱之症。

除風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的功效。除風湯中常有風熱之邪,而黃芩可以清熱解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抑菌消炎: 黃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夠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除風湯中,黃芩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因風熱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除風湯為一方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精妙,旨在祛風除濕,益氣固表。方中含有人參,乃取其大補元氣之效。人參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經,為補氣之上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安神增智。在除風湯中,人參與其他藥物協同,既可補益正氣,使體內氣機充盈,抵抗外邪侵襲,又可輔助其他藥物行氣活血,增強整體療效。尤其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氣虛所致者,人參更顯其獨特價值,通過補氣以固本,從而達到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目的。故人參在除風湯中,實為不可或缺之重要成分。

除風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可助於疏散風熱,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與除風湯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熱犯肺、咽喉腫痛的目的。

二、利氣消痰:桔梗還能利氣消痰,對於風熱所致的痰熱壅肺、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與除風湯其他藥物配合,更能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達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除風湯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或內熱引起的頭痛、發熱、痙攣、抽搐等症狀,羚羊角可有效緩解。
  2.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羚羊角還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除風湯中加入羚羊角,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熄風止痙、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有效治療風熱或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

主治功效


除風湯

組成: 防風、犀角、大黃、知母、黃芩、人參、桔梗、羚羊角。

防風: 味辛、甘,性微溫。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解毒透疹之功效, 常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瘀血經閉、痛經等症。

犀角: 味苦、澀,性寒涼。歸心、肝二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定驚、解毒清肝之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等症。

大黃: 味苦、微寒。歸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等症。

知母: 味苦、甘,性寒涼。歸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之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陰虛發熱、骨蒸勞熱、肺虛燥咳、消渴、腸燥便祕等症。

黃芩: 味苦、性微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之功效。用於治療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所致的壯熱煩渴、面赤脣燥、溲赤便祕、苔黃脈數,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如外傷、牙血,肺熱壅遏,肺失清降所致的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血熱吐衄,氣鬱不暢,氣逆上衝,皆因氣滯而起,瘡瘍、腫毒、痢疾等熱毒病症,肝臟和膽囊疾病,小便不利等症。

人參: 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益血、健脾、益肺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精神萎靡、健忘、失眠、盜汗、夜尿多、遺精、早洩等症。

桔梗: 味甘、辛,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破血消癥、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常被用於治療濕熱、寒熱交加所致之咳嗽、痰多等症狀,亦可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桔梗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排膿解毒、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膿瘍、癤子、瘡瘍等疾病。

羚羊角: 味甘、鹹,性寒涼。歸心、肝、肺經。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能清退溫熱,涼血止血。用於溫病熱入血分、高熱煩躁、神昏譫語、斑疹、吐血、衄血、下血等症。

主治功效: 眼瞼皮肉上下長有肉粒,狀似粟米,而且流淚多,眼睛澀痛,就像米粒藏在裡面一樣;時間久了,眼睛翳膜昏暗,逐漸加重。

總結: 除風湯是中醫常用的一個方劑,具有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眼瞼皮肉上下長有肉粒、流淚多、眼睛澀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2兩,車前子2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大黃1兩,黃芩1兩,芒消1兩。
上為末。
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
《張氏醫通》有蠍尾(醋泡)三分,余藥各用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胬肉攀睛目赤爛容易流眼淚原發性高血壓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吞咽障礙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除風湯, 出處:《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羚羊角、山犀角、防風、知母、黃芩、玄參、荊芥、桔梗、大黃、朴消、黃連。 主治:瞼生風粟外障。

除風湯, 出處:《眼科闡微》卷三。 組成:細辛、僵蠶、白芷、藁本、羌活、獨活、細茶、花粉各等分,蔥頭7個。 主治:偏正頭痛日久,漸成內障。

除風湯, 出處:《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防風、細辛、桔梗、茺蔚子、黃芩、大黃、五味子、薄荷、石膏、黃柏、草決明。 主治:脾胃壅熱,肝膈氣充胞瞼內,蠧肉壅起,爛濕眵粘,胞肉膠凝。

除風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組成:羚羊角2兩,車前子2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大黃1兩,黃芩1兩,芒消1兩。 主治:五風變內障,頭旋偏痛,瞳人結白,眼目失明。

除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防風(去叉)2兩,黃耆(銼)2兩,茺蔚子2兩,桔梗1兩,五味子1兩,細辛(去苗葉)1兩,大黃(銼,炒)1兩。 主治:眼生胬肉侵睛,及外障已鉤割熨烙者。

除風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防風2兩,犀角1兩,大黃1兩,知母1兩,黃芩1兩,黑參1兩,桔梗1兩半,羚羊角1兩半。 主治:瞼生風粟外障,眼瞼皮肉上下有肉如粟粒相似,唯多淚出澀痛,如米隱一般;積久年深,翳膜昏暗,漸漸加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