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除風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解表: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的功效,可散發風寒之邪,緩解外感風寒所致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 疏散風熱: 除風湯中往往搭配其他藥物,如柴胡、葛根等,共同發揮疏散風熱之效。防風與這些藥物相伍,可增強祛風解表之功,更有效地清除體內風邪。
總之,防風在除風湯中起着祛風解表的關鍵作用,並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之目的。
除風湯原本配方中確實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為:
- 清熱解毒: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定驚安神之功效。古人認為,犀角可清熱解毒,治療熱毒所致的各種病症,如瘡瘍腫毒、發熱神昏等。
- 鎮驚止痙: 犀角具有鎮驚止痙之效,可用於治療熱病神昏、驚風抽搐等症。
然而,由於犀牛屬於瀕危動物,其角已被列為保育類,現今醫學界已不再使用犀角入藥,而以其他中藥材代替,如水牛角、羚羊角等,達到類似的藥效。
除風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原因在於其瀉火通便之效,以輔助除風散寒的功效。
- 瀉火: 風邪入體,常伴有熱邪內蘊,大黃苦寒,可清熱瀉火,降低體內熱毒,為除風散寒創造良好的條件。
- 通便: 風邪鬱結,容易導致氣機阻滯,大黃可通泄腸胃,促進排毒,使氣血流通,利於風邪外解。
因此,除風湯中加入大黃,可謂是以瀉火通便之法,助除風散寒之功,相得益彰。
除風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能清熱瀉火,降氣止咳。除風湯主要用於治療風熱感冒,伴有發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知母能清熱解毒,緩解熱證,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表、止咳化痰的功效。
- 滋陰潤燥: 知母入肺、腎經,有滋陰潤燥的作用。風熱感冒常伴有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知母滋陰潤燥,可緩解這些症狀,並有助於改善風熱邪氣入侵引起的燥熱之症。
除風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的功效。除風湯中常有風熱之邪,而黃芩可以清熱解表,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祛風散寒、清熱解毒的效果。
- 抑菌消炎: 黃芩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夠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繁殖,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除風湯中,黃芩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因風熱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除風湯為一方傳統中醫藥方,其組成精妙,旨在祛風除濕,益氣固表。方中含有人參,乃取其大補元氣之效。人參味甘微苦,性平,入脾肺經,為補氣之上品,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安神增智。在除風湯中,人參與其他藥物協同,既可補益正氣,使體內氣機充盈,抵抗外邪侵襲,又可輔助其他藥物行氣活血,增強整體療效。尤其對於風濕痹痛,肢體麻木,氣虛所致者,人參更顯其獨特價值,通過補氣以固本,從而達到祛風除濕,舒筋活絡之目的。故人參在除風湯中,實為不可或缺之重要成分。
除風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可助於疏散風熱,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與除風湯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風熱犯肺、咽喉腫痛的目的。
二、利氣消痰:桔梗還能利氣消痰,對於風熱所致的痰熱壅肺、咳嗽痰多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與除風湯其他藥物配合,更能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達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除風湯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之效。對於外感風熱或內熱引起的頭痛、發熱、痙攣、抽搐等症狀,羚羊角可有效緩解。
- 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羚羊角還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風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除風湯中加入羚羊角,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熄風止痙、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有效治療風熱或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除風湯為中醫傳統方劑,主用於治療「瞼生風粟外障」,其特徵為眼瞼上下皮肉出現粟粒狀突起,伴隨流淚、澁痛感,症狀反覆遷延可導致翳膜遮睛、視力昏暗加重。以下分兩部分解析此方:
一、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瞼生風粟」屬風熱壅滯、痰濕瘀結之證,病機涉及:
- 風熱上攻:風性輕揚,易犯頭目;熱邪鬱結,灼傷血絡,故眼瞼生粟、澁痛。
- 痰濕凝滯:津液運化失司,聚而成痰濕,與風熱搏結於胞瞼,形成顆粒狀贅生物。
- 氣血失和:久病耗氣傷血,目失所養,致翳膜昏蒙。
此方以「除風」為名,重在驅散風熱、滌痰化濕,兼調氣血以明目。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君藥:羚羊角
- 性寒,入肝、心經,善清肝明目、熄風解痙,直折上炎之風火,為治目疾風熱要藥。
臣藥:黃芩、大黃、芒消
- 黃芩清上焦肺熱,肺主皮毛,眼瞼屬脾,瀉肺熱可間斷肝木侮土之勢;
- 大黃、芒消瀉下通腑,導熱毒從大便出,符合「病在上,取之下」之法。
佐藥:車前子、茯苓
- 車前子利濕明目,引濕熱從小便解;
- 茯苓健脾滲濕,斷痰濕生成之源,兼助人參益氣。
佐使藥:芍藥、人參
- 芍藥斂陰和血,緩急止痛,防風藥辛散耗陰;
- 人參補益脾肺之氣,扶正以祛邪,尤適久病體虛者。
加減(《張氏醫通》):蠍尾
- 醋泡後增其熄風通絡、散結止痛之效,針對風粟頑固、痛甚者。
配伍特點
- 清瀉並行:羚羊角、黃芩清上焦火,大黃、芒消瀉下焦熱,上下分消。
- 攻補兼施:人參、茯苓扶正,合大黃、芒消攻邪不傷正。
- 標本同治:除風熱治標(眼症),健脾利濕治本(痰濕生成)。
治療原理
通過「清熱熄風、滌痰散結、通腑利濕」三途徑,解除風熱痰濕膠結之勢,改善眼瞼氣血壅滯,輔以益氣養血,防病邪復發。全方側重「通泄」,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理,尤適實熱證為主之目疾。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2兩,車前子2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大黃1兩,黃芩1兩,芒消1兩。
上為末。
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
《張氏醫通》有蠍尾(醋泡)三分,余藥各用一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除風湯, 出處:《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羚羊角、山犀角、防風、知母、黃芩、玄參、荊芥、桔梗、大黃、朴消、黃連。 主治:瞼生風粟外障。
除風湯, 出處:《眼科闡微》卷三。 組成:細辛、僵蠶、白芷、藁本、羌活、獨活、細茶、花粉各等分,蔥頭7個。 主治:偏正頭痛日久,漸成內障。
除風湯, 出處:《眼科全書》卷四。 組成:防風、細辛、桔梗、茺蔚子、黃芩、大黃、五味子、薄荷、石膏、黃柏、草決明。 主治:脾胃壅熱,肝膈氣充胞瞼內,蠧肉壅起,爛濕眵粘,胞肉膠凝。
除風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組成:羚羊角2兩,車前子2兩,芍藥1兩,人參1兩,茯苓1兩,大黃1兩,黃芩1兩,芒消1兩。 主治:五風變內障,頭旋偏痛,瞳人結白,眼目失明。
除風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防風(去叉)2兩,黃耆(銼)2兩,茺蔚子2兩,桔梗1兩,五味子1兩,細辛(去苗葉)1兩,大黃(銼,炒)1兩。 主治:眼生胬肉侵睛,及外障已鉤割熨烙者。
除風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防風2兩,犀角1兩,大黃1兩,知母1兩,黃芩1兩,黑參1兩,桔梗1兩半,羚羊角1兩半。 主治:瞼生風粟外障,眼瞼皮肉上下有肉如粟粒相似,唯多淚出澀痛,如米隱一般;積久年深,翳膜昏暗,漸漸加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