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脾瀉胃湯

TONG PI XIE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胃經 16%
心經 14%
肝經 14%
脾經 7%
大腸經 6%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膽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腎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此方以通脾瀉胃為目的,知母能清解脾胃之熱,緩解因熱引起的胃痛、口渴、便祕等症狀。
  2. 降火除煩: 知母能降胃火,改善因胃火上炎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使患者心神安定,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通脾瀉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清積化滯之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旨在瀉除脾胃積熱,通利腸道,解除便祕,使脾胃恢復運化功能。
  2. 清熱解毒:大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積於脾胃而導致的腹痛、腹脹、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大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方中以脾胃濕熱為主要病機,黃芩能清泄脾胃之濕熱,並可解毒消炎,抑制因濕熱蘊積而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此外,黃芩苦寒之性,可降胃火,緩解胃熱上炎引起的口苦、咽乾等症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達到通脾瀉胃之效。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茺蔚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茺蔚子性溫,入肝經,可以調暢肝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同時,茺蔚子還能理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噯氣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因此,在通脾瀉胃湯中加入茺蔚子,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不和、肝氣鬱滯等症狀。

通脾瀉胃湯中包含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解毒消腫之效。方中以石膏配伍其他清熱瀉火藥物,可有效地清解胃中積熱,解除煩躁口渴,並抑制胃火亢盛導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此外,石膏還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擅於清瀉肝膽實火,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腹痛、口苦、口乾、大便不暢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解毒止痛: 梔子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胃脘疼痛、胸脅脹痛等症狀,同時亦能促進炎症消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因此,在通脾瀉胃湯中加入梔子,可有效地清熱瀉火,解毒止痛,達到治療脾胃濕熱之目的。

「通脾瀉胃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人參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益氣、健脾養胃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通脾瀉胃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氣血生化,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固本。本方多用於治療脾胃濕熱、積滯等證,人參能增強正氣,抵抗邪氣,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總之,人參在通脾瀉胃湯中起到補脾益氣、扶正祛邪的功效,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積滯等症。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瀉: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瀉之功。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寒濕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而防風能疏散寒邪,溫暖脾胃,並能止痛止瀉,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防風藥性較為平和,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協調,從而增強療效。此外,防風還能減輕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太過傷脾胃。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通脾瀉胃湯 」

通脾瀉胃湯 是中醫常用的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黃風病。方中各藥物配伍具有協同作用,增強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療效。

知母: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等症。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痢疾腹瀉、瘀血腹痛等症。

黃芩: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濕熱黃疸、痢疾腹瀉等症。

茺蔚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痢疾腹瀉、瘀血腫痛等症。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暑熱中暑、口瘡咽痛等症。

梔子: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渴、痢疾腹瀉、吐血衄血等症。

人參:性甘、微溫,具有補氣養血、益氣生津的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倦怠無力、心悸氣短等症。

防風:性溫,味辛,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塞等症。

通脾瀉胃湯 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黃風病。方中知母、大黃、黃芩、茺蔚子、石膏、梔子、人參、防風等藥物配伍,增強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大黃1兩,黑參1兩,知母1兩,天門冬1兩5錢,黃芩1兩5錢。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並宜鐮鈎熨烙,然後點曾青膏。
《審視瑤函》有石膏、車前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脾瀉胃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麥粒腫黃液上衝抱輪紅容易流眼淚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脾瀉胃湯,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生石膏1兩,知母4錢,黃芩3錢,玄參4錢,梔子3錢,大黃4錢,茺蔚子3錢,連翹3錢,防風3錢,甘草1錢。 主治:黃膜上衝症(前房積膿)初起未甚。

通脾瀉胃湯, 出處:《金鑑》卷七十七。 組成:知母1錢,大黃1錢,黃芩1錢5分,茺蔚子1錢,石膏2錢,梔子1錢,黑參1錢,防風1錢。 主治:黃風者,發於脾經,初病雀目,日久瞳變黃色,甚而如金。乃脾胃風熱,上衝於眼,致生黃膜,淚流赤澀,疼痛極甚。眼目外障,目衄。

通脾瀉胃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麥門冬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大黃1兩,黑參1兩,知母1兩,天門冬1兩5錢,黃芩1兩5錢。 主治:眼黃膜上衝外障。此因腎臟風冷,胃家極熱,初患之時,疼痛發歇,作時赤澀淚出,漸生黃膜,直覆黑睛,難辨人物。胃中伏熱鬱於內,眼久註不開,內生虛肉,眵淚膠凝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