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脾瀉胃湯

TONG PI XIE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5%
肝經 14%
心經 14%
脾經 8%
大腸經 6%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膽經 3%
膀胱經 2%
小腸經 2%
腎經 2%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此方以通脾瀉胃為目的,知母能清解脾胃之熱,緩解因熱引起的胃痛、口渴、便祕等症狀。
  2. 降火除煩: 知母能降胃火,改善因胃火上炎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使患者心神安定,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通脾瀉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清積化滯之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旨在瀉除脾胃積熱,通利腸道,解除便祕,使脾胃恢復運化功能。
  2. 清熱解毒:大黃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積於脾胃而導致的腹痛、腹脹、口苦、舌苔黃膩等症狀,大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方中以脾胃濕熱為主要病機,黃芩能清泄脾胃之濕熱,並可解毒消炎,抑制因濕熱蘊積而導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此外,黃芩苦寒之性,可降胃火,緩解胃熱上炎引起的口苦、咽乾等症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達到通脾瀉胃之效。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茺蔚子,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茺蔚子性溫,入肝經,可以調暢肝氣,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同時,茺蔚子還能理氣止痛,對於脾胃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噯氣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作用。因此,在通脾瀉胃湯中加入茺蔚子,可以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不和、肝氣鬱滯等症狀。

通脾瀉胃湯中包含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生津止渴、解毒消腫之效。方中以石膏配伍其他清熱瀉火藥物,可有效地清解胃中積熱,解除煩躁口渴,並抑制胃火亢盛導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此外,石膏還能涼血解毒,對於熱毒壅盛引起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也有良好的療效。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瀉火: 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擅於清瀉肝膽實火,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腹痛、口苦、口乾、大便不暢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解毒止痛: 梔子亦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可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胃脘疼痛、胸脅脹痛等症狀,同時亦能促進炎症消退,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因此,在通脾瀉胃湯中加入梔子,可有效地清熱瀉火,解毒止痛,達到治療脾胃濕熱之目的。

「通脾瀉胃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脾益氣:人參味甘性溫,入脾經,具有補氣益氣、健脾養胃之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通脾瀉胃湯多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之證,人參能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氣血生化,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正常。
  •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固本。本方多用於治療脾胃濕熱、積滯等證,人參能增強正氣,抵抗邪氣,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脾胃功能。

總之,人參在通脾瀉胃湯中起到補脾益氣、扶正祛邪的功效,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弱、濕熱積滯等症。

通脾瀉胃湯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瀉: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瀉之功。本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寒濕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而防風能疏散寒邪,溫暖脾胃,並能止痛止瀉,協同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防風藥性較為平和,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調和藥性,使藥效更為協調,從而增強療效。此外,防風還能減輕其他藥材的寒涼之性,避免寒涼之性太過傷脾胃。

主治功效


通脾瀉胃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記載與主治症狀

根據古文記載,通脾瀉胃湯主要用於治療眼科疾病,特別是與脾胃積熱相關的症狀。這些症狀包括:

  • 黃風(黃膜上衝): 這是一種眼科疾病,其特徵是眼白(氣輪)下方出現黃色翳障,並向上蔓延至黑眼珠(風輪),甚至遮蓋瞳孔。患者會感到眼睛乾澀、疼痛、流淚、怕光,難以睜眼。
  • 胞肉膠凝: 眼瞼內出現贅肉,初期較小,逐漸增大,會摩擦瞳孔,導致眼瞼濕爛,分泌物黏稠。
  • 雀目: 即夜盲症,在光線昏暗的環境下視力下降。
  • 目衄: 即眼睛出血,特別是從淚竅出血。

總結來說,通脾瀉胃湯主治的眼科疾病主要表現為:眼部出現黃色翳障、紅腫疼痛、分泌物增多、視力下降,以及可能的出血症狀。

病機分析與治療原理

古文認為,這些眼科疾病的病機主要與脾胃積熱、風熱上攻有關:

  1. 脾胃屬土,土色黃: 脾胃功能失調,運化不利,積熱內生,會導致其“正色”——黃色顯露於外,表現在眼部即為黃膜。
  2. 風熱上衝: 風邪與熱邪相結合,容易上攻頭面部,導致眼部症狀加重。風熱之邪可以來自外感,也可以由內生。
  3. 氣血凝滯: 邪熱壅滯於眼部,會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形成翳障、贅肉等病理產物。
  4. 腎臟風冷: 某些情況下,腎臟的虛寒也可能與胃熱相互作用,加重眼部症狀。

基於以上病機分析,通脾瀉胃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概括為:清瀉脾胃積熱,疏散風熱,解毒消腫,活血化瘀

藥物組成與功效

雖然各個醫書記載的通脾瀉胃湯的具體組成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大致相同,主要包括:

  • 知母: 滋陰降火,潤燥止渴,可以清除體內的虛熱,同時滋潤乾燥的眼部。
  • 大黃: 清熱瀉火,解毒通便,是方中的瀉下藥,可以清除脾胃積熱,將熱邪從大便排出。
  •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可以清除脾胃濕熱,並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
  • 天門冬、麥門冬: 滋陰潤燥,清熱化痰,可以滋養眼部,緩解乾澀症狀。
  • 玄參: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解毒散結,有助於消除眼部的紅腫和翳障。
  • 茺蔚子: 活血調經,利水消腫,可以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翳障的消退。
  • 防風: 祛風解表,勝濕止痛,可以疏散外風,緩解眼部疼痛。
  • 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可以清除體內的實熱。
  • 梔子: 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熱毒。

其他可能使用的藥物包括:

  • 茵陳蒿: 利尿退黃,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幫助消除黃疸和眼部的黃色翳障。
  • 白芍: 養血調經,緩急止痛,可以滋養眼部,緩解疼痛。

總結

通脾瀉胃湯是一個針對脾胃積熱、風熱上攻所致眼科疾病的方劑。通過清瀉脾胃積熱、疏散風熱、滋陰潤燥、活血化瘀等多種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眼部紅腫疼痛、黃色翳障、分泌物增多等症狀,改善視力。但是,不同醫書記載的方劑組成略有不同,其具體應用還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大黃1兩,黑參1兩,知母1兩,天門冬1兩5錢,黃芩1兩5錢。
上為細末。
每服1錢,以水1盞,煎至5分,去滓,食後溫服。並宜鐮鈎熨烙,然後點曾青膏。
《審視瑤函》有石膏、車前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脾瀉胃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麥粒腫黃液上衝抱輪紅容易流眼淚夜盲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脾瀉胃湯,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生石膏1兩,知母4錢,黃芩3錢,玄參4錢,梔子3錢,大黃4錢,茺蔚子3錢,連翹3錢,防風3錢,甘草1錢。 主治:黃膜上衝症(前房積膿)初起未甚。

通脾瀉胃湯, 出處:《金鑑》卷七十七。 組成:知母1錢,大黃1錢,黃芩1錢5分,茺蔚子1錢,石膏2錢,梔子1錢,黑參1錢,防風1錢。 主治:黃風者,發於脾經,初病雀目,日久瞳變黃色,甚而如金。乃脾胃風熱,上衝於眼,致生黃膜,淚流赤澀,疼痛極甚。眼目外障,目衄。

通脾瀉胃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六。 組成:麥門冬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大黃1兩,黑參1兩,知母1兩,天門冬1兩5錢,黃芩1兩5錢。 主治:眼黃膜上衝外障。此因腎臟風冷,胃家極熱,初患之時,疼痛發歇,作時赤澀淚出,漸生黃膜,直覆黑睛,難辨人物。胃中伏熱鬱於內,眼久註不開,內生虛肉,眵淚膠凝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