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肝腎,固本培元:何首烏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血、烏髮黑鬚、強筋骨等功效。瘧疾發作往往損傷肝腎,導致氣血虧虛,免疫力下降。何首烏可補益肝腎,增強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預防瘧疾的再次發作。
2.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何首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流暢,有助於清除血液中的瘧原蟲,減輕瘧疾的症狀。同時,何首烏還能改善微循環,促進營養物質的運輸,增強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瘧疾常伴有脾胃氣虛、消化不良的症狀,陳皮可以疏肝理氣,健脾和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為機體提供充足的營養,提升抗病能力。
2. 燥濕化痰: 瘧疾發作時,常伴有濕邪困脾、痰濁內阻的表現,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祛除濕邪,化解痰濁,暢通經絡,減輕瘧疾發作時的症狀。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瘧疾常伴隨脾胃氣虛,導致氣血不足,加重病情。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能健脾利濕,益氣和中,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緩解瘧疾症狀。
- 利水滲濕:瘧疾發作時,常伴隨水濕內停,導致脾胃濕困,加重病情。茯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幫助清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減輕瘧疾症狀,促進患者恢復健康。
綜上所述,茯苓在平瘧第二方中,通過健脾益氣和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瘧疾患者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平瘧第二方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表裏: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裏的功效。瘧疾多由外感風邪或濕邪侵襲,導致肝氣鬱滯,表裏失和而發病。柴胡能疏解肝鬱,調和表裏,使風邪濕邪得以降解,從而達到治療瘧疾的效果。
- 配伍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平瘧第二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芩、蒼朮等,也具有清熱燥濕、健脾利濕的功效,與柴胡相輔相成,共同作用於肝膽,達到清熱解毒、疏肝利濕、解表止瘧的效果。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瘧疾多因濕熱之邪侵襲人體而發,黃芩苦寒,善於清熱燥濕,可有效抑制瘧疾發作時的寒熱往來、發熱、口渴、惡寒等症狀。
- 解毒止痢:瘧疾發作時,常伴有腹瀉、痢疾等症狀,而黃芩具有一定的解毒止痢功效,能有效緩解瘧疾所引發的腸道症狀,幫助患者恢復正常。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當歸,主要是考慮其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
瘧疾發作時,常伴隨發熱、寒戰、頭痛等症狀,而當歸可滋養血氣,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發熱、頭痛等症狀。此外,當歸還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緩解脾胃虛弱,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總之,平瘧第二方中加入當歸,是為了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並改善脾胃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達到緩解瘧疾症狀,促進機體恢復的目的。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增強抗病能力:瘧疾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白朮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化,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從而抵抗瘧疾的侵襲。
- 利水滲濕,祛除濕邪:瘧疾常與濕邪有關,白朮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祛除體內濕邪,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預防和治療瘧疾。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除濕,止痛散瘀:威靈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散瘀的功效。瘧疾常伴有寒熱交替、筋骨痠痛等症狀,威靈仙可驅散寒濕,舒筋活絡,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
- 疏通經絡,行氣活血:瘧疾的發病機理與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有關,威靈仙能疏通經絡,行氣活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瘧疾的病因。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發熱、口渴、煩躁等熱症,知母可清解體內熱邪,緩解發熱症狀。
- 滋陰潤燥: 知母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以緩解瘧疾發作後的津液損傷,滋養肺陰,恢復身體機能。
因此,知母在平瘧第二方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瘧疾的效果。
平瘧第二方中包含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止痙: 鱉甲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痙的功效。瘧疾發作時,常伴有發熱、頭痛、神志不清等症狀,鱉甲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症狀。
- 滋陰潛陽,固本培元: 鱉甲同時具有滋陰潛陽、固本培元的功效。瘧疾反覆發作,會耗損人體正氣,導致身體虛弱。鱉甲能滋陰潛陽,補充元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瘧疾。
平瘧第二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中止嘔:瘧疾常伴隨寒邪入侵,導致脾胃虛寒,出現惡心嘔吐等症狀。生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緩解瘧疾引起的嘔吐不適。
二、助藥力:生薑味辛,能發散藥力,促進藥效的吸收和發揮。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夠更有效地驅除瘧邪,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平瘧第二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瘧疾,包括「間日瘧」(隔日發作)、「三日瘧」(三日一發)及「疫瘧」(指具有傳染性的瘧疾)。其特點在於針對瘧疾纏綿、反覆發作的病機,尤其適合體虛久病者。古代醫家認為,瘧疾乃因外感瘧邪伏於半表半裏,與正氣相爭,導致寒熱往來,而久瘧不癒易耗傷氣血,形成虛實夾雜之證。此方「補瀉互用,虛實得宜」,既能祛邪,又可扶正,故強調「極弱人」用之亦能見效,瘧止後須轉用第三方調補,體現分階段治療的思路。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透邪截瘧:
- 柴胡、黃芩為核心藥對,柴胡疏解少陽半表之邪,黃芩清泄半里之熱,協同化解瘧邪往來寒熱之特徵。
- **知母(鹽水炒)**強化清熱之力,兼滋陰潤燥,防熱邪傷陰;**鱉甲(醋炙)**軟堅散結,入陰分搜剔伏邪,針對久瘧痰瘀結聚之病勢。
調和脾胃:
- 白朮(土炒)、茯苓、陳皮、炙草、生薑構成健脾和胃基礎,白朮健脾燥濕,茯苓滲濕寧心,陳皮理氣醒脾,生薑溫中和胃,炙草調和諸藥。此組合既可防苦寒藥傷胃,又能助氣血生化,扶正以抗邪。
養血扶正:
- 當歸、生首烏補血養肝,針對瘧久耗血之虛。首烏兼有輕瀉之性,避免補滯;當歸活血,助氣血運行。
加減與煎服法:
- 久瘧加蓬朮(莪朮),取其破血行氣之力,破解久病入絡之瘀滯。
- 井水、河水混煎,傳統認為井水性沉,河水性浮,合用以調和陰陽;加酒則助藥力宣通,增強透邪效果。
綜論
全方以和解少陽為主軸,結合健脾養血、化痰消積之法,形成「攻不傷正,補不滯邪」的配伍結構。其治療原理在於:
- 截瘧:透過柴胡、黃芩、知母、鱉甲直接針對瘧邪,阻斷其發作。
- 調機:以健脾益氣、養血柔肝恢復人體氣血循環,改善瘧疾反覆發作的內環境。
- 祛瘀:針對久瘧加入莪朮,化解痰瘀互結,避免邪氣伏留。
此方體現中醫「辨證論治」思維,根據瘧疾不同階段(初起、久病)及體質(虛實夾雜)靈活調整,為古代治療複雜瘧證的代表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生首烏3錢,陳皮8分,茯苓8分,柴胡8分,黃芩8分,當歸1錢,白朮(米泔浸,土炒)1錢,靈仙1錢,知母(去毛,鹽水炒)2錢,鱉甲(不見湯,醋炙,研末)2錢,炙草3分,生薑3片。
久瘧,加蓬朮1錢。
井、河水各1鐘煎滾,加酒半鐘,再滾,空心服。
此方補瀉互用,虛實得宜,即極弱人,纏綿重病,數劑後立有起色。瘧止後再用第三方,補弱扶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平瘧第二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期間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瘧第二方, 出處:《衛生鴻寶》卷一。 組成:生首烏3錢,陳皮8分,茯苓8分,柴胡8分,黃芩8分,當歸1錢,白朮(米泔浸,土炒)1錢,靈仙1錢,知母(去毛,鹽水炒)2錢,鱉甲(不見湯,醋炙,研末)2錢,炙草3分,生薑3片。 主治:瘧疾,間日瘧,三日瘧,疫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