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逆湯

DIAO N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1%
胃經 14%
心經 14%
肝經 14%
腎經 6%
大腸經 3%
小腸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調逆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調逆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人參可補益脾胃之氣,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改善消化功能,增進食慾。
  2.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持正氣,抵禦邪氣入侵。調逆湯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如白朮、茯苓等,共同發揮扶正祛邪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各種病症。

調逆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調逆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氣逆、濕阻中焦所致的胸悶氣短、脘腹脹滿等症狀,茯苓能健脾利濕,化解濕濁,使脾胃氣機得以調暢,從而緩解氣逆。
  2. 寧心安神:茯苓亦有寧心安神之效,對於氣逆所致的心悸失眠,茯苓能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此外,茯苓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脾胃功能的恢復也有幫助,從而促進整體的康復。

調逆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氣鬱結: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肝氣鬱結是調逆湯所治病症的重要病機之一,白芍可舒肝解鬱,緩解肝氣上逆所致的胸悶、脅痛、煩躁等症狀。
  2. 協調脾胃運化:白芍同時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情況,協調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生化充足,進一步緩解肝氣鬱結。

綜上所述,白芍在調逆湯中起到舒肝解鬱、健脾益氣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諸多病症。

調逆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調逆湯多用於治療熱病、血熱、陰虛等症,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患者因熱毒內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
  2. 滋陰潤燥:生地黃入腎經,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改善患者因陰虛燥熱所致的口渴、便祕、皮膚乾燥等症狀。調逆湯中,生地黃與其他清熱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達到平衡陰陽、調和氣血的效果。

調逆湯中加入沙參,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養陰生津: 沙參味甘性涼,入肺、胃經,具有養陰生津、清熱潤肺之效。調逆湯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燥熱傷津等症,沙參可滋潤肺燥,緩解津液不足,達到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效果。
  2. 清熱解毒: 沙參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進一步緩解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

總而言之,沙參在調逆湯中發揮著養陰生津、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調逆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調逆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機逆亂的症狀,如嘔吐、腹瀉、脘腹脹滿等。白朮能補脾胃之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從而達到止嘔、止瀉、消脹的效果。
  2. 固本扶正: 白朮還有固本扶正的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抗邪氣入侵。調逆湯所治療的病症大多與脾胃虛弱、正氣不足有關,白朮的加入可以起到扶正固本,提高機體抵抗力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調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調逆湯藥性較為辛溫燥烈,加入甘草可緩和藥性,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調逆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逆、胸悶氣短等症,甘草的補脾益氣作用能幫助改善脾胃功能,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的康復。

調逆湯中包含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解毒:輕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調逆湯主治熱毒內盛,氣機逆亂,症見發熱、口渴、腹痛、嘔吐、便祕等。輕粉能清熱瀉火,解毒散結,幫助解除熱毒對機體的影響,恢復氣機升降的正常運行。
  2. 引藥下行:輕粉能引導藥物下行,促進其他藥物的療效。調逆湯中含有其他一些寒涼藥物,如黃芩、梔子等,這些藥物也具清熱解毒的作用,但其性較輕,作用力有限。輕粉的加入,可以引導這些藥物下行,達到更強的清熱解毒效果。

調逆湯中加入神麴,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消食導滯: 神麴為麥芽的發酵製品,具有消食導滯、和胃止痛的功效。調逆湯主治脾胃氣滯、食積不消,神麴能幫助消化積滯,緩解胃脘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2. 調和脾胃: 神麴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和胃,促進脾胃運化功能。調逆湯中常配合其他溫中和胃藥物,如厚朴、枳實等,共同起到調和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調逆湯方中包含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荊芥性辛溫,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調逆湯旨在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荊芥可有效疏解表邪,緩解患者不適。
  2. 宣通鼻竅:荊芥入肺經,能宣通鼻竅,對於風寒或風熱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有較好療效。調逆湯中常配合辛涼解表藥物,如薄荷、柴胡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宣通鼻竅的功效,使患者鼻竅通暢,呼吸順暢。

總之,荊芥在調逆湯中起著疏散風熱、宣通鼻竅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調逆湯 」

方劑組成:

  • 人參:補氣養血,增強免疫力。
  • 茯苓:利水滲濕,清熱利尿。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
  •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補血。
  • 沙參:滋陰養陰清熱,潤肺化痰。
  • 白朮:補氣健脾,利水滲濕。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
  • 輕粉:化腐生肌,清熱燥濕。
  • 神麴:消食化積,健脾胃。
  • 荊芥:散風寒,發汗解表。

主治功效:

  • 經常憂思,飲食不規律,以致損傷了脾胃。
  • 面色晦暗無光,尤其嘴脣周圍顏色更深。
  • 心中感覺飢餓,但看見食物卻感到噁心。
  • 呼吸短促而急促。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 **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等功效。

  • **沙參:**具有滋陰養陰清熱、潤肺化痰、益胃生津、止渴止咳的作用。

  •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 **神麴:**性甘溫,入脾、胃二經,具有消食化積、健脾胃、除煩等功效。

  • **輕粉:**具有化腐生肌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瘡瘍潰爛、不斂口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 調逆湯 」主要成分是:人參、茯苓、白芍、生地黃、沙參、白朮、甘草、輕粉、神麴、荊芥。可治療經常憂思,飲食不規律,以致損傷了脾胃,面色晦暗無光,尤其嘴脣周圍顏色更深,心中感覺飢餓,但看見食物卻感到噁心,呼吸短促而急促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3錢,茯苓3錢,白芍3錢,生地3錢,沙參3錢,白朮5錢,甘草5分,蘇子1錢,神曲1錢,荊芥2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逆湯是一首具有益氣健脾、和胃降逆功效的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中如饑,然見食則惡、氣短而促等症狀。但是,由於調逆湯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血栓性疾病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等人群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面色較黑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

相同名稱方劑


調逆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人參3錢,茯苓3錢,白芍3錢,生地3錢,沙參3錢,白朮5錢,甘草5分,蘇子1錢,神曲1錢,荊芥2錢。 主治:憂思不已,飲食失節,脾胃有傷,面色黧黑不澤,環唇尤甚,心中如饑,然見食則惡,氣短而促。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