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飲子以羌活為名,當然包含羌活,這是因為羌活是此方劑的君藥,其功效是疏風散寒,勝濕止痛。
方劑中以羌活為主,是因為其藥性辛溫,善於祛風寒濕,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此外,羌活還具有解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因此在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疾病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羌活飲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扶正祛邪:羌活飲子以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之藥爲主,善治風寒濕痹,但其性偏寒涼,易傷陽氣。人參性溫補氣血,能扶助正氣,抵禦外邪入侵,避免因寒涼之藥過度使用而耗傷元氣。
- 調和藥性:羌活飲子中,羌活、獨活等藥性偏寒涼,而人參性溫,加入人參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使其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羌活飲子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寒邪入表,兼有陽虛: 羌活飲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兼見畏寒肢冷的病症。羌活辛溫解表,能祛除表寒,而附子性溫熱,能溫陽補氣,以溫煦脾腎,助陽氣抵禦寒邪,兩者相輔相成,共奏溫陽解表之效。
- 溫陽散寒,化解藥性: 方中羌活、防風等藥性偏寒,附子溫陽,能中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寒,導致寒邪入裏,反而加重病情。
附子溫陽散寒,兼具回陽救逆之功,與羌活飲子中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治療寒邪入表,陽氣不足的病症。
羌活飲子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羌活性溫,甘草性甘,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羌活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作用,與羌活配伍,可增強羌活祛風除濕、止痛解表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甘草在羌活飲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使藥性更平和,更能提升整體療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羌活飲子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羌活飲子本身以羌活、川芎等藥材為主,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而竹瀝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好地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 和解藥性,增進效果: 竹瀝性寒,可與羌活、川芎等藥性較燥烈的藥材相配,起到和解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易於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羌活飲子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涼血: 羌活飲子主治風寒濕痹,而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可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避免邪熱傷陰。
- 滋陰潤燥: 羌活飲子中一些藥材如羌活、獨活等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藥性燥烈對人體的負擔,使藥效更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潤燥,使羌活飲子藥效更完整,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羌活飲子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羌活飲子主要用於治療中風失音不語,即因風邪侵襲或氣血逆亂導致語言功能障礙的情況。古代中醫認為,風邪(尤其是外風或內風)可能閉塞經絡、擾亂氣血,進而影響咽喉、舌本等發音器官的功能。此方通過疏散風邪、調和氣血、疏通經絡,以恢復語言功能。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解表祛風藥
- 羌活、防風:辛溫散風,祛除頭面、經絡風邪,尤其羌活善走太陽經,可散頭目之風;防風為「風藥之潤劑」,既能祛外風,又能熄內風。
- 白芷:芳香上行,散頭面風邪,兼能通竅止痛。
- 乾葛(葛根):升發陽明經氣,舒緩筋脈,助解表並生津。
理血行氣藥
- 赤芍、川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赤芍清血分鬱熱,川芎為「血中氣藥」,上行頭目,推動氣血運行。
- 枳殼、陳皮:理氣寬中,降逆化痰。氣行則血行,有助於緩解風痰阻絡的病理基礎。
調和藥
-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清陽,助氣機條達。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加減用藥的邏輯
- 內熱加山梔、黃芩:清泄三焦及肺胃之熱,防風邪化火。
- 肝火加龍膽、連翹、酒大黃:瀉肝膽實火,通腑降濁,適用於肝陽上亢或風火交熾的證型。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 風邪為標,氣血失調為本:此方以祛風為先導,配合活血行氣,針對「風阻絡脈、氣滯血瘀」的核心病機。
- 先熏後服的外治法:利用藥物辛散之性,熏蒸眼目(目為肝竅,與風證相關),既開玄府,又引藥上行,增強局部藥效。
- 兼顧表裡與氣血:解表與理血並用,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傳統理論,同時調暢氣機以防痰瘀互結。
潛在延伸功效
若以現代病症類比,此方可應用於:
- 外風誘發的面神經麻痺(如周邊性顏面神經失調)
- 氣血不暢導致的突發性失語(如中風先兆或輕微腦血管循環障礙)
- 風熱上攻的眼目赤腫(熏眼法的適應症)
此方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關鍵在於抓住「風邪閉絡、氣滯血瘀」的共同病機,而非僅限於失音一症。
傳統服藥法
羌活、防風、赤芍、白芷、川芎、甘草、陳皮、枳殼、柴胡、乾葛。
內熱,加山梔、黃芩;肝火攻,加龍膽、連翹,酒蒸大黃1錢許。
水煎,乘熱先熏眼目,徐服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飲子, 出處:《醫宗說約》卷三。 組成:羌活、防風、赤芍、白芷、川芎、甘草、陳皮、枳殼、柴胡、乾葛。 主治:肝經風熱,目暴腫痛,眼梢爛,迎風出淚,怕日。
羌活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九。 組成:羌活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荊瀝1大盞,竹瀝1大盞,生地黃汁1大盞。 主治:中風失音不語。
羌活飲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羌活(去蘆頭)2錢半,獨活(去蘆頭)2錢半,川芎2錢半,柴胡(去苗)2錢半,前胡(去蘆頭)2錢半,細辛(去葉土)2錢半,白蒺藜(炒,去刺)2錢半,麥門冬(去心)2錢半,山藥2錢半,升麻2錢半,紫蘇葉2錢半,黃耆(蜜炙)2錢半,烏梅(去核)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蔓荊子半兩,藁本(去土)半兩,荊芥穗半兩,甘草(炙)半兩,桑白皮(炙)半兩,乾葛1兩。 主治:風毒上攻,頭面發熱,頰赤唇焦,眼澀,鼻出熱氣,項背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