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飲子

QIANG HUO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十九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0%
腎經 17%
脾經 12%
膀胱經 11%
肝經 7%
胃經 4%
肺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羌活飲子以羌活為名,當然包含羌活,這是因為羌活是此方劑的君藥,其功效是疏風散寒,勝濕止痛。

方劑中以羌活為主,是因為其藥性辛溫,善於祛風寒濕,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此外,羌活還具有解表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因此在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各種疾病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羌活飲子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祛邪:羌活飲子以羌活、獨活等辛溫解表之藥爲主,善治風寒濕痹,但其性偏寒涼,易傷陽氣。人參性溫補氣血,能扶助正氣,抵禦外邪入侵,避免因寒涼之藥過度使用而耗傷元氣。
  2. 調和藥性:羌活飲子中,羌活、獨活等藥性偏寒涼,而人參性溫,加入人參可以中和其寒涼之性,使其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的刺激。

羌活飲子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寒邪入表,兼有陽虛: 羌活飲子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襲表,兼見畏寒肢冷的病症。羌活辛溫解表,能祛除表寒,而附子性溫熱,能溫陽補氣,以溫煦脾腎,助陽氣抵禦寒邪,兩者相輔相成,共奏溫陽解表之效。
  2. 溫陽散寒,化解藥性: 方中羌活、防風等藥性偏寒,附子溫陽,能中和其寒性,避免藥性過寒,導致寒邪入裏,反而加重病情。

附子溫陽散寒,兼具回陽救逆之功,與羌活飲子中其他藥物配合,能有效治療寒邪入表,陽氣不足的病症。

羌活飲子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 羌活性溫,甘草性甘,味甘,能調和藥性,緩解羌活可能帶來的燥熱之弊,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2. 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作用,與羌活配伍,可增強羌活祛風除濕、止痛解表的功效,提升整體療效。

甘草在羌活飲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能使藥性更平和,更能提升整體療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羌活飲子中加入竹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竹瀝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羌活飲子本身以羌活、川芎等藥材為主,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頭風、頭痛、肢體疼痛等症狀。而竹瀝的加入,可增強藥效,更好地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2. 和解藥性,增進效果: 竹瀝性寒,可與羌活、川芎等藥性較燥烈的藥材相配,起到和解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易於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療效。

羌活飲子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 羌活飲子主治風寒濕痹,而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可緩解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避免邪熱傷陰。
  2. 滋陰潤燥: 羌活飲子中一些藥材如羌活、獨活等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藥性燥烈對人體的負擔,使藥效更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因此,生地黃的加入既能清熱涼血,又能滋陰潤燥,使羌活飲子藥效更完整,更能有效治療風寒濕痹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羌活飲子」,主要成分包括羌活、人參、附子、甘草、竹瀝和生地黃,以羌活為君藥,人參、附子為臣藥,甘草、竹瀝、生地黃為佐藥。

方劑組成:

  1. 羌活:性辛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

  2. 人參: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3. 附子:性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助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4.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5. 竹瀝:性寒,歸肺、胃經,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等功效。

  6. 生地黃:性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羌活飲子的主治功效是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語症,無法說話。方中羌活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為君藥;人參補氣益氣,生津止渴,為臣藥;附子溫裡助陽,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為臣藥;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為佐藥;竹瀝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涼血止血,滋陰潤燥,為佐藥;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為佐藥。諸藥合用,共奏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補氣益氣、生津止渴、清熱解毒、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涼血止血、滋陰潤燥、補血之功,以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語症,無法說話。

羌活飲子是治療中風導致的失語症的有效方劑,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補氣益氣、生津止渴、清熱解毒、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涼血止血、滋陰潤燥、補血等功效。臨牀應用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加減用藥。

傳統服藥法


羌活、防風、赤芍、白芷、川芎、甘草、陳皮、枳殼、柴胡、乾葛。
內熱,加山梔、黃芩;肝火攻,加龍膽、連翹,酒蒸大黃1錢許。
水煎,乘熱先熏眼目,徐服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手指緊繃難以伸直四肢筋肉筋攣僵硬

相同名稱方劑


羌活飲子, 出處:《醫宗說約》卷三。 組成:羌活、防風、赤芍、白芷、川芎、甘草、陳皮、枳殼、柴胡、乾葛。 主治:肝經風熱,目暴腫痛,眼梢爛,迎風出淚,怕日。

羌活飲子, 出處:《聖惠》卷十九。 組成:羌活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附子半兩(炮裂,去皮臍),甘草1分(炙微赤,銼),荊瀝1大盞,竹瀝1大盞,生地黃汁1大盞。 主治:中風失音不語。

羌活飲子,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羌活(去蘆頭)2錢半,獨活(去蘆頭)2錢半,川芎2錢半,柴胡(去苗)2錢半,前胡(去蘆頭)2錢半,細辛(去葉土)2錢半,白蒺藜(炒,去刺)2錢半,麥門冬(去心)2錢半,山藥2錢半,升麻2錢半,紫蘇葉2錢半,黃耆(蜜炙)2錢半,烏梅(去核)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蔓荊子半兩,藁本(去土)半兩,荊芥穗半兩,甘草(炙)半兩,桑白皮(炙)半兩,乾葛1兩。 主治:風毒上攻,頭面發熱,頰赤唇焦,眼澀,鼻出熱氣,項背拘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