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汁湯]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乃因生地黃性寒涼,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
生地黃能清瀉心火,治療心煩不寐、口燥咽乾等症;亦能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血燥所致的吐血、衄血等;此外,生地黃亦能滋陰養血,用於陰虛血虧導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
因此,生地黃為[生地黃汁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寒涼滋陰之性,與方劑整體功效相符,共同達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目的。
生地黃汁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養血活血,潤燥生津: 生地黃滋陰涼血,而當歸則具養血活血、潤燥生津之效。二者相輔相成,既能滋陰養血,又能活血潤燥,更能有效改善因血虛、血燥所致的症狀,如口乾舌燥、皮膚乾燥、面色蒼白等。
- 相生相補,增強療效: 生地黃偏於滋陰降火,而當歸則偏於補血活血。二者一陰一陽,相生相補,能夠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例如,生地黃能夠滋陰涼血,減輕熱毒,而當歸則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組織修復,提高療效。
生地黃汁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 生地黃性寒,入血分,有滋陰涼血之效。甘草性甘平,入脾經,能調和諸藥,緩解生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生地黃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服用。同時,甘草具有補氣益脾之功,可與生地黃共同滋陰養血,更有效地改善血虛症狀。
生地黃汁湯方中加入白石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白石英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生地黃汁性涼,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熱毒熾盛、癰疽瘡瘍等症。
- 收斂止血:白石英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幫助止住出血,促進傷口癒合。生地黃汁則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兩者合用,可更好地收斂止血,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效果更佳。
生地黃汁湯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如下:
- 扶正培本: 生地黃性寒,滋陰涼血,但同時也可能傷陽氣。而人參性溫,補氣益血,能溫陽扶正,防止生地黃過於寒涼,損傷正氣,保持陰陽平衡。
- 協同增效: 生地黃滋陰潤燥,而人參補氣生津,二者合用,可達到滋陰生津、補氣益血的功效,相互協同,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人參在生地黃汁湯中發揮著溫陽扶正、協同增效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生地黃汁湯中包含附子,主要是為了平衡寒涼之性,溫陽扶正。
生地黃性寒涼,主治熱證,但其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容易損傷陽氣。而附子性熱,溫陽助陽,可以抵消生地黃的寒涼之性,防止其過度損傷陽氣。
同時,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的功效,可以配合生地黃清熱涼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障礙,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生地黃汁湯
生地黃汁湯,中藥方劑,主治肺膿腫。
組成
- 生地黃:15g
- 當歸:10g
- 甘草:5g
- 白石英:30g
- 人參:10g
- 附子:10g
製法
將生地黃、當歸、甘草、白石英、人參、附子放入鍋中,加水煎煮,取汁飲服。
功效
清熱化痰、止咳平喘、養陰生津、補益氣血。
主治
肺膿腫。
方劑組成介紹
-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 當歸:性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 附子:性味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 人參:性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
- 生地黃:性味甘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總結
生地黃汁湯是治療肺膿腫的有效方劑,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養陰生津、補益氣血的功效。方中配伍生地黃、當歸、甘草、白石英、人參、附子等中藥材,各具功效,合用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1升, 當歸1兩 , 甘草(炙)1兩,白石英 (綿裹)1兩 , 人參1兩, 附子2分(炮), 白小豆30粒, 白雞1只(男用雌,女用雄,療如食法。一作雉)。
上切。
以水1鬥5升,煮雞,取7升汁,去滓;納地黃汁諸藥等煮取3升,去滓,分服6合,日3次,夜2次。
忌蕪荑、海藻、菘菜、冷水、豬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化痰散結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肺癰。但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黃汁湯, 出處:《外台》卷十引《古今錄驗》。 組成:生地黃汁1升,當歸1兩,甘草(炙)1兩,白石英(綿裹)1兩,人參1兩,附子2分(炮),白小豆30粒,白雞1隻(男用雌,女用雄,療如食法。一作雉)。 主治:肺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