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皮癬膏中加入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對於皮癬等因濕熱蘊結而引起的皮膚病,黃柏能清熱燥濕,殺滅致病菌,緩解瘙癢、紅腫等症狀。
-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 黃柏亦有收斂生肌作用,能促進皮膚損傷的修復,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皮癬引起的皮膚損傷,黃柏能幫助傷口癒合,減少復發。
因此,黃柏在皮癬膏方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及收斂生肌的作用,是治療皮癬的常用藥材。
皮癬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抗菌消炎: 白芷具有抗菌、消炎、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癬菌的生長,減輕皮膚炎症反應。白芷中含有揮髮油、香豆素等成分,對常見的皮膚真菌,例如糠秕孢子菌、馬拉色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助於抑制皮癬的蔓延。
2. 促進癒合: 白芷能促進皮膚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白芷中含有的白芷醇、白芷素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能幫助受損的皮膚組織快速恢復,減少皮癬引起的皮膚損傷和痕跡。
中藥方劑「皮癬膏」中包含「輕粉」,其主要原因在於輕粉的藥理特性:
- 殺菌消炎: 輕粉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作用,能有效抑制皮膚表面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於皮癬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燥濕止癢: 皮癬病的病理表現為皮膚濕潤、瘙癢,而輕粉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皮癬病的症狀,促進皮膚病的痊癒。
然而,輕粉屬於汞化合物,使用時需謹慎,需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避免過量使用或長期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皮癬膏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石膏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皮癬等皮膚病,常因濕熱蘊結、毒邪侵襲所致,石膏能清熱解毒,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並能抑制皮膚炎症,起到止癢消腫的作用。
此外,石膏還有收斂作用,能幫助皮膚收縮,減少滲出,促進傷口癒合,進一步改善皮癬症狀。
皮癬膏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功效。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其藥理作用包括:
- 清熱解毒: 文蛤能清解濕熱毒邪,對於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 利濕止癢: 文蛤能利水滲濕,並能止癢消腫,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因此,皮癬膏中加入文蛤,可以有效改善濕熱引起的皮膚病症,達到清熱解毒、利濕止癢的效果。
皮癬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癢、殺菌消炎的功效。
五倍子為蓼科植物五倍子樹的蟲癭,富含單寧酸等物質。單寧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使皮膚組織收縮,減少滲出液分泌,從而達到止癢的效果。同時,單寧酸也能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
因此,將五倍子加入皮癬膏中,可有效緩解皮癬引起的瘙癢、紅腫、糜爛等症狀,促進皮損癒合。
皮癬膏中加入硫磺,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項功效:
- 殺菌消炎:硫磺具有殺菌作用,能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有效控制皮癬等真菌感染引發的皮膚疾病。同時,硫磺也具有消炎作用,能減輕皮膚紅腫、瘙癢等炎症反應。
- 促進角質剝脫:硫磺能軟化角質層,促進老舊角質剝落,有助於去除感染部位的真菌和病變組織,加速皮膚的修復和癒合。
硫磺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在治療皮癬等皮膚疾病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良好的療效,因此在皮癬膏中被廣泛使用。
皮癬膏的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很好的抗菌和抗真菌的特性。皮癬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雄黃中的砷化物成分能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長,並促進皮膚的癒合。此外,雄黃還具有消炎和止癢的效用,能減輕患者的癢感與不適,提高療效。
然而,由於雄黃含有有毒成分,使用時需謹慎,劑量必須控制在安全範圍內。過量使用可能會導致中毒或其他副作用,因此在傳統中醫中,雄黃的使用通常考量到患者的具體情況,並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總的來說,雄黃在皮癬膏中的應用,充分利用了其醫療特性,為治療皮膚真菌感染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但同時也需注意其潛在的毒性風險。
皮癬膏中加入銅綠,是基於其抗菌消炎的功效。
銅綠,又稱鹼式碳酸銅,在中醫藥學中被視為具有清熱解毒、殺菌止癢的作用。其成分中的銅離子能有效抑制真菌和細菌的生長,同時具有抗炎作用,能緩解皮膚發炎、紅腫、瘙癢等症狀。因此,在治療皮膚癬症時,加入銅綠能有效抑制病原體,並減輕患者的症狀。
皮癬膏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溼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溼止癢的功效。皮癬多因溼熱蘊結肌膚而發,白礬可吸附皮膚表面的溼氣,並抑制瘙癢感,減輕皮癬症狀。
- 收斂殺菌:白礬具有收斂作用,可以使皮癬部位的皮膚收縮,減少滲出,並具有殺菌作用,抑制病菌的繁殖,加速皮癬的癒合。
綜上,白礬在皮癬膏中發揮着重要的輔助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皮癬症狀,促進皮膚恢復。
皮癬膏中加入膽礬,主要原因如下:
- 殺菌消炎: 膽礬性寒,味苦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其含有的硫酸銅離子,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能抑制真菌、細菌的生長繁殖,有效治療皮癬等皮膚病。
- 收斂止癢: 膽礬具有收斂作用,能使皮膚組織收縮,減少滲出液的分泌,減輕炎症反應,同時抑制瘙癢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中醫辨證多屬風濕熱邪蘊結肌膚,或血虛風燥所致。其症狀特徵為皮膚粗糙增厚、脫屑瘙癢,甚則濕潤糜爛。方名「皮癬膏」明確指向癬證範疇,古代醫籍中「癬」泛指反覆發作、搔癢脫屑之皮膚病,與現代部分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相符。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剝蝕角質為核心,兼具斂瘡生肌之效,體現中醫「標本兼治」思維:
清熱解毒組
- 黃柏: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現代研究證實具抗炎抑菌作用。
- 白芷:辛溫散風除濕,與黃柏寒溫並用,調和藥性,助透邪外出。
- 銅綠:燥濕斂瘡,針對濕瘡糜爛。
殺蟲止癢組
- 硫黃:傳統疥癬要藥,殺蟲止癢,抑制皮脂分泌(對脂溢性皮炎尤宜)。
- 雄黃:解毒殺蟲,對真菌、寄生蟲有效。
- 輕粉(氯化亞汞):攻毒抑菌,但需注意毒性,古人用於頑癬。
收斂剝蝕組
- 五倍子、枯礬:收濕斂瘡,減少滲出,促進痂皮形成。
- 煅石膏、蛤粉:吸附油脂,緩解脂溢性皮炎之油膩鱗屑。
- 膽礬(硫酸銅):低濃度可收斂防腐,高濃度則腐蝕疣贅。
活血散結組
- 章丹(鉛丹)、銅綠:解毒生肌,古人用於瘡癰久不斂口。
【配伍特點】
- 礦物藥與動植物藥並用:輕粉、硫黃等攻毒,配伍五倍子、黃柏調和,減緩峻烈之性。
- 殺蟲與修復並重:雄黃、硫黃治標止癢,煅石膏、蛤粉保護創面。
- 劑型設計:凡士林調膏潤膚,既能緩解乾燥皸裂,又助藥物滲透。
【現代理解】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抑制表皮過度增殖(如五倍子鞣質收斂角質)。
- 調節局部微生態(硫黃減少馬拉色菌等致病菌)。
- 抗炎止癢(黃柏生物鹼降低炎症介質)。
全方體現中醫「以毒攻毒」、「燥濕止癢」的經驗智慧,尤其適用於慢性肥厚性皮損,然須因證施治,非所有皮炎均適用。
傳統服藥法
黃柏25克,白芷25克,輕粉25克,煅石膏30克,蛤粉30克,五倍子30克,硫黃15克,雄黃15克,銅綠15克,章丹15克,枯礬6克,膽礬6克。
潤肌止癢。
上藥各取淨末,研和極勻,加凡士林500克調和成膏。
外擦患處,每日1-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皮癬膏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皮癬膏,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黃柏25g,白芷25g,輕粉25g,煅石膏30g,蛤粉30g,五倍子30g,硫黃15g,雄黃15g,銅綠15g,章丹15g,枯礬6g,膽礬6g。 主治:潤肌止癢。主治:神經性皮炎、脂溢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