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散

BU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2%
膽經 12%
脾經 9%
心包經 8%
三焦經 8%
胃經 0%
膀胱經 0%
大腸經 0%
肝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脾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為了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

肝臟主藏血,腎臟主生精,而血與精相互滋生。熟地黃滋陰補血,可改善肝腎陰虛,促進血精生成,從而達到補益肝腎,改善肝血不足的目的。

此外,熟地黃還能緩解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與補肝散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補肝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化痰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化痰寧心之效。肝藏血,脾主運化,脾虛則影響肝血運行,易生痰濕。茯苓可健脾利濕,化痰濕,改善脾虛所致的肝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補肝之效。
  2. 配伍增效:補肝散中多含有滋陰補肝、清熱解毒的藥物,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可輔助藥物吸收,並促進肝臟功能恢復,增強補肝散的療效。

補肝散方劑中加入甘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甘菊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補肝散多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昏目眩、耳鳴等症狀,而甘菊可以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緩解這些症狀。
  2. 疏風散熱,養肝明目: 甘菊能疏散風熱,清熱明目,與補肝散中其他藥材如柴胡、白芍等共同作用,達到疏風散熱、養肝明目的功效。同時,甘菊可以改善肝氣鬱結,舒緩肝臟壓力,達到補肝養肝的效果。

補肝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的特性,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1. 疏散肝經風寒: 細辛性溫,能溫散寒邪,並可疏通肝經氣血,有助於緩解肝經風寒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補肝散中多包含其他滋陰補肝的藥物,細辛的溫散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並避免滋補過度,達到平衡的效果。

細辛的加入,使得補肝散在滋補肝腎的同時,也兼具疏散風寒的功效,更能針對肝經風寒證的病症,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補肝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肝臟鬱熱: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鬱的效果。肝臟鬱熱容易導致頭暈目眩、胸脅疼痛、口苦咽乾等症狀,白芍能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緩解肝臟鬱熱,改善上述症狀。
  2. 調節肝脾功能:白芍具有收斂止痛、養血柔肝的功效。肝脾協調是維持機體正常運作的關鍵,白芍能調節肝脾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肝脾氣虛所致的脾胃不適、乏力倦怠等症狀。

因此,補肝散方劑中加入白芍,既能緩解肝臟鬱熱,又能調節肝脾功能,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補肝散方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滋陰寧心: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滋陰寧心、安神定志之效。補肝散以補肝養血、滋陰安神為目的,柏子仁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安神作用,有助於緩解肝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頭暈目眩等症狀。
  2. 潤腸通便:柏子仁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因肝血不足導致的便祕症狀。肝血不足,則津液虧虛,易導致腸燥便祕。柏子仁的潤腸作用,可協調肝脾功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情況。

補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補肝散中多用辛溫之品,如柴胡、黃芩等,容易燥熱傷陰。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防止藥物過於偏燥而傷及脾胃。
  2.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並能解毒生津。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補肝散的補肝益氣、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補肝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肝風內動,常伴隨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防風可疏散風寒,緩解肝風內動,進而減輕頭暈目眩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 補肝散中常包含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這些藥材補肝養血,而防風則可疏散風寒,使藥力更好地發揮。防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補肝散風、止痛止癢的功效。

補肝散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1.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之效,可調節肝氣,解除肝鬱氣滯,從而改善肝臟功能。補肝散主要針對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肝鬱氣滯、脾虛濕困等症狀,而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肝氣的正常運行。
  2. 升陽舉陷: 柴胡還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升陽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補肝散中常搭配健脾益氣的藥物,如白朮、茯苓等,而柴胡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補肝健脾、益氣升陽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補肝散 」

組成:

  • 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補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甘菊: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平肝明目、清熱瀉火、散風明目。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柴胡: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主治功效:

肝腎都虛弱了,混濁的翳障遮住了眼球,黑眼珠上一點圓翳,白天看比晚上小,在陰暗處則看成很大的白翳,陰晴不定,看不清東西,用寒涼藥來治療,反而會使黑花更明顯。

用法用量:

研末,每服9克,早晚各服1次,溫開水送服。

禁忌:

  • 孕婦禁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總結:

中藥方劑「 補肝散 」具有補益肝腎、清熱解毒、散風明目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肝腎虛弱、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該方劑組成合理,藥性平和,療效顯著,是臨牀常用的中藥方劑之一。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家菊半兩,細辛半兩,芍藥3分,柏子仁1分,甘草半錢(炙),防風1分,北柴胡1兩(去蘆)。
上銼散。
每服3錢,水1盞半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目偏視白內障肺結核霍亂月經腹痛容易流眼淚夜盲失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痲風 [漢生氏病]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地膚子1鬭(陰乾,爲末),生地黃10斤(搗取汁)。 主治:明目。主治:虛勞目暗。

補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一引《聖濟總錄》。 組成:茺蔚子1兩半,旋覆花1兩,羌活1兩,知母1兩,甘菊3分,防風2兩。 主治:眼坐起生花外障。

補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二。 組成:羚羊角2兩,防風2兩,羌活3兩半,車前子3兩半,人參3兩半,茯苓3兩半,細辛3兩半,黑參3兩半,黃芩3兩半。 主治:肝風目暗內障。

補肝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青羊肝1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淨拭之,納肝于中,炭火上灸之,令極乾汁盡,爲末),決明子半升,蓼子1合(熬令香)。 主治:肝虛失明。

補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五味子1兩,川芎1兩,藁本1兩,茺蔚子1兩半,細辛1兩半。 主治:心臟伏毒,熱氣壅在膈中。初患之時,微有頭痛目眩,眼繫常急,夜卧澀痛,淚出難開,時時如針刺,外障相似。

補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熟地黃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家菊半兩,細辛半兩,芍藥3分,柏子仁1分,甘草半錢(炙),防風1分,北柴胡1兩(去蘆)。 主治:肝腎俱虛,圓翳內障,黑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則大白,或明或暗,視物不明,以冷藥治之,轉見黑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