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散中加入熟地黃,主要是為了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微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
肝臟主藏血,腎臟主生精,而血與精相互滋生。熟地黃滋陰補血,可改善肝腎陰虛,促進血精生成,從而達到補益肝腎,改善肝血不足的目的。
此外,熟地黃還能緩解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症狀,與補肝散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療效。
補肝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
- 健脾利濕,化痰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化痰寧心之效。肝藏血,脾主運化,脾虛則影響肝血運行,易生痰濕。茯苓可健脾利濕,化痰濕,改善脾虛所致的肝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補肝之效。
- 配伍增效:補肝散中多含有滋陰補肝、清熱解毒的藥物,茯苓的健脾利濕作用可輔助藥物吸收,並促進肝臟功能恢復,增強補肝散的療效。
補肝散方劑中加入甘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甘菊性涼,味甘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補肝散多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頭昏目眩、耳鳴等症狀,而甘菊可以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緩解這些症狀。
- 疏風散熱,養肝明目: 甘菊能疏散風熱,清熱明目,與補肝散中其他藥材如柴胡、白芍等共同作用,達到疏風散熱、養肝明目的功效。同時,甘菊可以改善肝氣鬱結,舒緩肝臟壓力,達到補肝養肝的效果。
補肝散中加入細辛,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發散的特性,來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 疏散肝經風寒: 細辛性溫,能溫散寒邪,並可疏通肝經氣血,有助於緩解肝經風寒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補肝散中多包含其他滋陰補肝的藥物,細辛的溫散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並避免滋補過度,達到平衡的效果。
細辛的加入,使得補肝散在滋補肝腎的同時,也兼具疏散風寒的功效,更能針對肝經風寒證的病症,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補肝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臟鬱熱: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鬱的效果。肝臟鬱熱容易導致頭暈目眩、胸脅疼痛、口苦咽乾等症狀,白芍能清熱解毒,疏肝理氣,緩解肝臟鬱熱,改善上述症狀。
- 調節肝脾功能:白芍具有收斂止痛、養血柔肝的功效。肝脾協調是維持機體正常運作的關鍵,白芍能調節肝脾功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肝脾氣虛所致的脾胃不適、乏力倦怠等症狀。
因此,補肝散方劑中加入白芍,既能緩解肝臟鬱熱,又能調節肝脾功能,使其發揮更好的療效。
補肝散方中加入柏子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滋陰寧心:柏子仁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滋陰寧心、安神定志之效。補肝散以補肝養血、滋陰安神為目的,柏子仁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安神作用,有助於緩解肝血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頭暈目眩等症狀。
- 潤腸通便:柏子仁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因肝血不足導致的便祕症狀。肝血不足,則津液虧虛,易導致腸燥便祕。柏子仁的潤腸作用,可協調肝脾功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情況。
補肝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補肝散中多用辛溫之品,如柴胡、黃芩等,容易燥熱傷陰。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調和藥性,緩解辛溫藥物的燥烈之性,防止藥物過於偏燥而傷及脾胃。
- 增強藥效:甘草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並能解毒生津。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補肝散的補肝益氣、清熱解毒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補肝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有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肝風內動,常伴隨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而防風可疏散風寒,緩解肝風內動,進而減輕頭暈目眩等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功效: 補肝散中常包含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這些藥材補肝養血,而防風則可疏散風寒,使藥力更好地發揮。防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可以起到更好的補肝散風、止痛止癢的功效。
補肝散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原因如下:
- 疏肝解鬱: 柴胡具有疏肝解鬱之效,可調節肝氣,解除肝鬱氣滯,從而改善肝臟功能。補肝散主要針對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肝鬱氣滯、脾虛濕困等症狀,而柴胡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促進肝氣的正常運行。
- 升陽舉陷: 柴胡還有升陽舉陷的作用,可以提升陽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補肝散中常搭配健脾益氣的藥物,如白朮、茯苓等,而柴胡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補肝健脾、益氣升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肝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補肝散》主治 肝腎俱虛 所致之 圓翳內障,其典型症狀包括:
- 黑珠上一點圓翳(角膜或晶狀體混濁),視物時因光線強弱而異:
- 日中見之差小(強光下翳障顯小)
- 陰處見之則大白(暗處反顯清晰或變大)
- 視物不明,或忽明忽暗,若誤用寒涼藥(如黃連、黃芩等),反致 黑花閃現(虛性視覺紊亂加重)。
此證屬 肝腎精血不足,虛風上擾目竅,導致翳障形成。古醫家認為,肝開竅於目,腎精上承滋養瞳孔,若肝腎虧虛,目失所養,則生內障;而「陰處見大白」反映陰虛陽浮之象,需調補肝腎為主,佐以疏風明目。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分析
補益肝腎為本:
- 熟地黃(半兩):滋腎填精,養肝血,為君藥,奠定補虛基礎。
- 柏子仁(一分):養心安神,潤肝體,助熟地補陰而不滯。
調和肝脾,柔肝緩急:
- 白芍(三分):斂陰柔肝,緩解肝氣偏亢,防熟地之滋膩。
- 炙甘草(半錢):甘緩和中,與白芍合用仿「芍藥甘草湯」意,舒筋明目。
- 白茯苓(半兩):健脾滲濕,助運化,防補藥壅滯。
祛風通絡,開竅明目:
- 防風(一分)、細辛(半兩):辛散祛風,上行目竅,散結消翳。細辛性辛溫,能通竅化痰,兼引藥上行。
- 家菊(半兩):清肝明目,平抑虛風,與防風一清一散,調和目絡。
疏肝解鬱,調暢氣機:
- 北柴胡(一兩):條達肝氣,解鬱散火,防肝鬱化熱上攻目竅,亦助熟地補而不滯。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 「補肝腎、祛風翳」 為綱:
- 補虛:熟地、白芍、柏子仁直補肝腎精血,固其根本。
- 散邪:防風、細辛、家菊疏散風邪,通絡消翳,針對標證(圓翳)。
- 調和:柴胡疏肝,茯苓健脾,使補而不滯,升降有度。
尤重 「肝腎同調」 與 「標本兼顧」,既改善肝血不足、腎精虧虛之本,又化解風邪翳障之標,故對虛性內障(非實火實熱所致者)具緩消漸散之效。
傳統服藥法
熟地黃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家菊半兩,細辛半兩,芍藥3分,柏子仁1分,甘草半錢(炙),防風1分,北柴胡1兩(去蘆)。
上銼散。
每服3錢,水1盞半煎,食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地膚子1鬭(陰乾,爲末),生地黃10斤(搗取汁)。 主治:明目。主治:虛勞目暗。
補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一引《聖濟總錄》。 組成:茺蔚子1兩半,旋覆花1兩,羌活1兩,知母1兩,甘菊3分,防風2兩。 主治:眼坐起生花外障。
補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二。 組成:羚羊角2兩,防風2兩,羌活3兩半,車前子3兩半,人參3兩半,茯苓3兩半,細辛3兩半,黑參3兩半,黃芩3兩半。 主治:肝風目暗內障。
補肝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青羊肝1具(去上膜,薄切之,以新瓦瓶子未用者,淨拭之,納肝于中,炭火上灸之,令極乾汁盡,爲末),決明子半升,蓼子1合(熬令香)。 主治:肝虛失明。
補肝散,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五味子1兩,川芎1兩,藁本1兩,茺蔚子1兩半,細辛1兩半。 主治:心臟伏毒,熱氣壅在膈中。初患之時,微有頭痛目眩,眼繫常急,夜卧澀痛,淚出難開,時時如針刺,外障相似。
補肝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熟地黃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家菊半兩,細辛半兩,芍藥3分,柏子仁1分,甘草半錢(炙),防風1分,北柴胡1兩(去蘆)。 主治:肝腎俱虛,圓翳內障,黑珠上一點圓翳,日中見之差小,陰處見之則大白,或明或暗,視物不明,以冷藥治之,轉見黑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