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蟾丸

乾蟾丸

QIAN CH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6%
心經 15%
肺經 11%
大腸經 10%
腎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1%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蟾丸中含有蟾蜍,主要原因有二:

  1. 蟾蜍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 其具有解毒消腫、利水消積、止痛等功效。中醫認為,蟾蜍善於解毒,可治療瘡瘍腫毒、瘰癧、毒蛇咬傷等疾病。
  2. 蟾蜍毒素具有抗菌、抗炎、抗腫瘤等作用。 研究發現,蟾蜍毒素中的蟾蜍毒素、蟾蜍靈等成分,可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並具有抗炎、止痛、抗病毒等作用。

因此,乾蟾丸中加入蟾蜍,旨在利用其解毒消腫、抗菌抗炎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然而,蟾蜍毒性較強,需慎用,並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乾蟾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木香性溫燥,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乾蟾丸中以蟾蜍、半夏等藥物為主,善於化痰,但亦有寒濕之弊,木香加入可助其燥濕化痰,增強療效。

2. 理氣和中:乾蟾丸治療痰飲咳嗽,往往伴隨氣滯、胸悶等症狀。木香行氣解鬱,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理氣和中,緩解胸悶氣滯,使藥效更佳。

乾蟾丸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溫脾止瀉:肉荳蔻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瀉止痛之效。乾蟾丸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痺痛,而寒濕易傷脾胃,導致脾虛泄瀉,肉荳蔻可以溫脾止瀉,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
  2. 增強藥效:肉荳蔻具有芳香開竅的作用,可以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同時,其還能起到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烈的作用。

乾蟾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闢穢: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闢穢、殺蟲止癢的功效。與蟾蜍毒性相輔相成,可有效抵消蟾蜍毒性中的寒濕之毒,避免其傷及脾胃,並能增強藥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瘡瘍、疥癬等疾病。

2. 促進藥物吸收:雄黃性滑,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與蟾蜍毒性結合,可有效提升整體藥力,加速治癒速度,達到更好的療效。

乾蟾丸方中包含丁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驅蟲之力: 丁香味辛溫,具有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溫腎助陽、殺蟲之功效。與蟾蜍、雄黃等藥物配伍,可以增強驅蟲之力,針對寄生蟲引起的各種疾病,如蛔蟲病、蟯蟲病等,起到驅除蟲體的作用。
  2. 緩解副作用: 蟾蜍性寒,容易傷脾胃,而丁香則能溫中和胃,緩解蟾蜍的寒性,減少對脾胃的傷害,提高藥物安全性。此外,丁香還能起到芳香闢穢的作用,掩蓋蟾蜍的腥味,提高藥物的口感。

乾蟾丸乃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熊膽,乃因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功效。

熊膽味苦性寒,入心、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功效,對於熱毒內盛、神志不清、驚厥抽搐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而乾蟾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熱性驚厥、高熱抽搐等症,熊膽的加入有助於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緩解病症。

然而,由於熊膽來源於瀕危野生動物,使用時應謹慎,並應以其他藥材替代,例如牛黃、珍珠等,以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乾蟾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配合蟾蜍的毒性,可增強其解毒消腫的功效,治療癰疽疔瘡、濕疹等皮膚病症。
  2. 抑制毒性:蟾蜍毒性較強,胡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蟾蜍毒性的過度發揮,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安全有效。

總之,胡黃連在乾蟾丸中起到輔助作用,與蟾蜍相互協調,增強藥效,減少副作用。

乾蟾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乾蟾丸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硃砂能起到鎮定心神、改善睡眠的作用。
  2. 解毒消腫: 硃砂具有解毒消腫之效,能抑制細菌生長,對於治療瘡瘍腫毒有一定的療效。乾蟾丸中蟾蜍毒素具有一定毒性,硃砂能起到解毒作用,降低其毒性。

乾蟾丸中加入青黛,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它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並輔助蟾蜍毒素抗腫瘤、抗病毒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涼血止血: 乾蟾丸主治瘡瘍腫毒、瘰癧、惡瘡,而青黛亦有涼血止血之功,可以輔助蟾酥毒性,促進瘡瘍潰瘍癒合,防止出血,達到消腫生肌的作用。

乾蟾丸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乾蟾丸主治痰濁矇蔽心竅、神志昏迷等症,加入麝香可以快速開竅,醒神定志,促進藥效發揮。
  2. 通絡止痛: 麝香亦能通經活絡,消腫止痛。乾蟾丸中含有蟾蜍,蟾蜍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散結之效,但亦有毒性。加入麝香可以緩解蟾蜍毒性,並促進藥效深入病竈,達到通絡止痛的效果。

總之,乾蟾丸中加入麝香,既能增強開竅醒神功效,又能緩解蟾蜍毒性,提升整體療效。

乾蟾丸方劑中加入赤石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澀止瀉: 赤石脂性澀,能收斂止瀉,與方中蟾蜍、黃連等清熱燥濕之品相配,能有效地止瀉止痢,並保護腸胃。
  2. 清熱解毒: 赤石脂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尤其適用於濕熱下注引起的腸胃病。

乾蟾丸中加入代赭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心安神: 代赭石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乾蟾丸主治心神不寧、驚悸失眠、心煩不安等症狀,而代赭石可幫助安撫心神,緩解這些症狀。
  2. 降逆止嘔: 代赭石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乾蟾丸中含有蟾蜍,性寒,容易引起胃氣上逆,而代赭石則可起到平衡作用,防止嘔吐的發生。

因此,乾蟾丸中加入代赭石,不僅能起到鎮心安神的功效,還能幫助降逆止嘔,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蟾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乾蟾丸主要針對「小兒奶疳,腹大黃瘦,或時吐乳,壯熱下痢」等證候。古代所稱「奶疳」,多指小兒因乳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積滯化熱、營養失調的病症。具體表現為:

  1. 腹大黃瘦:因積滯內停,氣機壅塞,腹部脹滿,但四肢肌肉消瘦,屬「疳積」典型症狀。
  2. 吐乳、下痢:脾胃運化失常,胃氣上逆則吐乳,濕熱下注則泄痢。
  3. 壯熱:積滯鬱久化熱,或兼感外邪,熱邪熾盛。

此方以消積化食為核心,兼顧健脾和胃、驅蟲,旨在改善小兒因積滯導致的營養吸收障礙與熱象。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層解析

  1. 攻積消疳

    • 蝦蟆、食蛆(燒存性):古人用此類蟲類藥攻積殺蟲,針對疳積腹大或蟲積,燒存性後減其毒性,存其消疳之效。
    • 山楂、神曲、菔子(萊菔子)、檳榔:消食導滯,破氣除脹,尤擅化解乳食、穀物積滯。
  2. 行氣化滯

    • 厚朴、枳實、青皮、香附:疏利中焦氣機,消腹脹滿,配合消食藥增強導滯之力。
    • 陳皮:理氣健脾,防諸藥過猛傷胃。
  3. 清熱燥濕

    • 黃連、龍膽草、連翹:清泄胃腸濕熱,針對壯熱、下痢,兼防積滯化熱。
  4. 健脾扶正

    • 白朮、甘草:益氣健脾,固護中州,助運化而防消導藥傷正。
    • 虛證加減:米仁(薏苡仁)、山藥補脾滲濕;人參大補元氣,適用於虛甚者。
  5. 驅蟲

    • 川楝子、使君子、鶴蝨(據證加減):針對蟲積腹痛,輔助主藥殺蟲。

配伍特點

  • 消補並行:以消為主(消食、行氣、清熱),佐以健脾(白朮、甘草),適合疳積實證兼輕度脾虛者。
  • 蟲藥與草木藥結合:蝦蟆、食蛆攻積,配伍草木藥調氣機,層次分明。
  • 蜜丸緩攻: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適合小兒體質。

治療原理

通過消積導滯、行氣泄熱,解除中焦壅塞,使脾胃功能恢復,氣血生化有源,則肌肉漸豐;若兼蟲積,加驅蟲藥標本同治。全方側重「通因通用」,對腹脹、下痢等症狀,非單純止瀉,而是通導積滯以治本。

總結

乾蟾丸為古代治疳積實證之代表方,針對乳食停積、氣滯濕熱的病機,以消導為主,兼顧清熱、驅蟲,體現「祛邪以安正」的思路,符合小兒「易虛易實」的病理特點。

傳統服藥法


蝦蟆,食蛆(或蝦蟆、食蛆俱燒存性),廣陳皮1斤(炒),甘草(炙)4兩,蓬朮(炒)6兩,厚朴(米泔浸,炒)8兩,枳實(麩炒)8兩,連翹6兩,香附(米泔浸,炒)1斤,山楂6兩,神曲(炒)6兩,菔子(炒)8兩,龍膽草6兩,青皮子(炒)8兩,川黃連(炒)8兩,白朮(土炒)8兩,檳榔8兩。
虛者,加米仁、山藥;虛甚,加人參; 有蟲, 加川楝子、使君子肉、鶴蝨。
消積化食,健脾和胃,長肌肉,驅蛔蟲。
上為極細末,煉蜜為丸,如龍眼大,空心清米湯化下。
方中蝦蟆、食蛆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有出血傾向、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蛔蟲病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身體消瘦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乾蟾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乾蝦蟆1枚(塗酥炙微黃),漏蘆1兩,菖蒲1兩,雄黃3分(細研),朱砂3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小兒無辜疳痢,黃瘦腹痛,或腹內有蟲。

乾蟾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乾蟾1枚(塗酥,炙微焦),木香半分,肉豆蔻2顆(去殼),雄黃1分(細研),丁香半分,熊膽半分(細研),胡黃連1分,朱砂1分(細研),青黛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赤石脂1分,代赭1分主治:小兒奶疳,腹大黃瘦,或時吐乳,壯熱下痢。 。 主治:小兒奶疳,腹大黃瘦,或時吐乳,壯熱下痢。

乾蟾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乾蟾1枚(5月5日者良),蛇蛻皮1條(大者),谷精草2兩(與上藥同入罐子內,以鹽泥固濟,曬乾,燒令通赤,放冷,細研),胡黃連1分,瓜蒂1分,母丁香(上3味同搗末)1分,青黛半兩,牛黃1分,白龍骨1分,朱砂1分,雄黃1分,蘆薈1分,麝香1分,天竹黃1分(細研)。 主治:小兒五疳,及驚風疳蟲。

乾蟾丸, 出處:《醫宗說約》卷五。 組成:蝦蟆、食蛆(或蝦蟆、食蛆俱燒存性),廣陳皮1斤(炒),甘草(炙)4兩,蓬朮(炒)6兩,厚朴(米泔浸,炒)8兩,枳實(麸炒)8兩,連翹6兩,香附(米泔浸,炒)1斤,山楂6兩,神曲(炒)6兩,菔子(炒)8兩,龍膽草6兩,青皮子(炒)8兩,川黃連(炒)8兩,白朮(土炒)8兩,檳榔8兩。 主治:消積化食,健脾和胃,長肌肉,驅蛔蟲。主治:五疳五痢,瀉蛔蟲,臟腑虛弱,身體羸瘦,發豎焦黃,小便濁色,肚腹膨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