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濕湯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其利水作用主要通過促進尿液生成,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達到祛濕的目的。此外,車前子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狀亦有良好療效。
因此,將車前子加入瀉濕湯,可以增強方劑利水滲濕的作用,達到更有效地去除體內濕氣的目的,進而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瀉濕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瀉濕湯多用於濕熱蘊結之證,如濕熱泄瀉、黃疸、濕疹等。黃芩可清泄體內濕熱,達到止瀉、退黃、止癢等作用。
- 瀉火解毒: 黃芩還可解熱毒,對於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發熱、口苦、煩躁等症狀,黃芩能起到清熱解毒、退熱的作用。同時,黃芩可降低體內炎症反應,減輕濕熱對機體的損害。
瀉濕湯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將濕熱之邪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諸症,例如小便不利、淋痛等。
- 通經活絡: 木通亦有通經活絡之效,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濕熱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瀉濕湯中加入木通,可以更好地發揮利水通淋、通經活絡之功效,達到治療濕熱證的目標。
瀉濕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燥濕: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燥濕之功,能疏肝理氣,健脾燥濕,有助於化解濕邪,促進水液代謝。濕邪困脾,易致脾胃氣滯,而陳皮可幫助脾胃運化,消除水濕,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2. 調和藥性:瀉濕湯中常含有較寒涼的藥物,如茯苓、澤瀉等,陳皮的溫性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損傷脾胃的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減少副作用。
瀉濕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清熱利濕、除煩解暑的功效。瀉濕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蒸所致的證候,如小便不利、口渴、舌苔黃膩等。淡竹葉可清熱利濕,促進體內濕熱之氣排出,達到治療目的。
- 涼血止血:淡竹葉還具有一定涼血止血的功效。濕熱蘊蒸往往會導致血熱妄行,出現出血症狀。淡竹葉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緩解出血癥狀,配合其他藥物更有效地清除濕熱。
瀉濕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瀉濕湯旨在清除體內濕氣,茯苓可幫助利尿排泄,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達到祛濕的效果。
- 健脾益氣: 茯苓兼具健脾益氣的功效,可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助於將濕氣更好地排出體外,避免濕邪困脾,進一步加重濕氣。
因此,茯苓在瀉濕湯中起到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雙重作用,有助於更好地清除體內濕氣,恢復人體的健康狀態。
瀉濕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利濕: 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利濕的功效。濕邪阻滯中焦,易導致脾胃氣機不暢,而枳殼能疏肝理氣,促進脾胃運化,有利於水濕的排出。
- 消食導滯,助消化: 枳殼亦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減少濕邪的生成。濕邪常與食積、痰濁等相伴,枳殼的消食作用有助於消除這些病理產物,進一步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
因此,瀉濕湯中加入枳殼,能有效疏肝理氣、行氣利濕,並輔助消食導滯,達到整體利濕的目的。
瀉濕湯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瀉濕湯常用於治療溼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苦、便祕等症狀。梔子可清泄體內濕熱,緩解炎症反應,達到清熱瀉火之效。
- 利濕退黃:梔子亦有清熱利濕之效,可促進濕熱排出體外,減輕黃疸症狀。瀉濕湯中加入梔子,有助於利濕退黃,改善患者的黃疸程度。
瀉濕湯中加入荊芥,乃取其辛散解表之功。
濕邪為病,常兼表證,如風寒濕、暑濕等。荊芥性辛溫,善於發散風寒,並能透達肌膚,驅散濕邪。
此外,荊芥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助於清熱解毒,消散濕邪引起的腫脹。故將其加入瀉濕湯中,可起到解表散寒、祛濕解毒之效,有助於改善濕邪所致的症狀。
瀉濕湯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其燥濕化濕的功效。蒼朮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具有祛風濕、燥濕化濕、止痛等作用。
濕邪為病,多見於脾虛,而蒼朮可燥脾濕,且其辛溫之性,又能助陽氣以祛除濕邪,並能疏通經絡,使濕邪得以降解,達到治療濕邪困脾的功效。此外,蒼朮還有健脾的作用,可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濕邪的代謝與排泄。因此,蒼朮是瀉濕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瀉濕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瀉濕湯主要功能為利水滲濕,方中藥物大多偏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過度,更安全有效。
2. 緩解藥物毒性: 方中藥物如澤瀉、豬苓等,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甘草具有解毒作用,能減輕藥物對人體的負擔,提高安全性,確保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瀉濕湯,又稱「瀉濕散」,為一味中藥方劑,由車前子、黃芩、木通、陳皮、淡竹葉、茯苓、枳殼、梔子、荊芥、蒼朮、甘草組成。此方主治眼睛小,眼瞼下垂,時常流出鮮紅色的血水,此種疾病是由於心臟脈絡的病變,下焦虛火旺盛所致。
一、車前子:性寒涼,味甘。具有:利水滲濕、清熱瀉火、止咳化痰、降氣、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
二、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三、木通:具有清熱瀉火、清熱利尿、補血養肝、利水滲濕、排膿、通乳、利尿、利尿通淋、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
四、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五、淡竹葉:性寒、味甘,歸心、小腸、腎三經。具有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等功效。
六、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七、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
八、梔子: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
九、荊芥:性微溫、味辛,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止癢、止血、活絡止痛、透疹、消食化積、斂瘡等功效。
十、蒼朮:具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濕、散風寒、健脾胃、補腎、溫裡溫中、清肝明目、利水滲濕等功效。
十一、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瀉濕湯各藥材相互協調,具有瀉濕熱、清火解毒、活血化瘀、明目降火等功效,可有效治療眼疾,緩解眼睛不適症狀,改善眼部健康。
傳統服藥法
炒白朮3兩,炒芍藥2兩,炒陳皮兩半,防風1兩,升麻6錢。
上銼。
分8帖,水煎或為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濕湯,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炒白朮3兩,炒芍藥2兩,炒陳皮兩半,防風1兩,升麻6錢。 主治:痛泄。
瀉濕湯,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黃柏1錢5分,黃連8分,豬苓8分,澤瀉8分,青皮1錢,茵陳1錢,山梔1錢,龍膽草1錢。 主治:酒疸作渴者。
瀉濕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車前子1錢,黃芩1錢,木通1錢,陳皮1錢,淡竹葉20片,茯苓8分,枳殼8分,梔仁(炒黑)8分,荊芥穗8分,蒼朮8分,甘草3分。 主治:目小眥漏,時流血水,其色鮮紅,乃病由心絡而來,下焦火橫行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