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淋湯

五淋湯

WU L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腎經 18%
心經 14%
肝經 11%
胃經 11%
脾經 7%
膀胱經 7%
大腸經 7%
小腸經 3%
肺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淋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的功效。五淋湯所治之淋證,多因濕熱蘊結下焦,或脾虛濕困所致。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既能解熱毒,又能補腎陰,使濕熱得清,陰虛得補。
  2. 涼血止血: 五淋湯中常伴有血淋、尿血等症,而生地黃有涼血止血之效。其能清熱涼血,減少血熱上炎,同時亦能收斂止血,有效控制尿血癥狀。

五淋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原因在於其潤肺生津、養陰清熱的功效,能夠有效緩解五淋所伴隨的陰虛燥熱症狀。

五淋是指小便淋漓不盡、尿頻、尿痛等症狀,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氣化不利所致。麥門冬能滋陰潤燥,清熱生津,可改善因濕熱所致的尿道灼熱感,同時也幫助滋潤膀胱,促進排尿通暢。

因此,麥門冬在五淋湯中能起到滋陰清熱、潤燥通淋的功效,有助於緩解五淋症狀,恢復膀胱功能。

五淋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五淋湯主要用於治療下焦濕熱所致的淋證,表現為小便不利、灼熱疼痛等症狀。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作用,能有效清除下焦濕熱,改善小便不利。
  2. 滋陰降火:知母除了清熱瀉火,還兼具滋陰降火的作用。濕熱往往伴隨陰虛,知母能滋養腎陰,同時降解腎火,起到標本兼治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淋證。

總而言之,知母在五淋湯中發揮著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有效地改善下焦濕熱所致的淋證,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五淋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能清熱利濕,並能瀉腎經之火,對於濕熱下注所致的五淋症,如尿頻、尿急、尿痛、尿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此外,黃柏還能解毒止痛,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腰痛、小腹疼痛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五淋湯中加入黃柏,可起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並兼顧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五淋湯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五淋湯主要用於治療泌尿系統感染,藥性偏寒涼。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並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使藥效更協調。
  2. 益氣健脾: 甘草具益氣健脾的功效,可補益脾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抗感染,加速病患康復。同時,甘草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減少副作用。

五淋湯中包含川牛膝,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消腫,通經活絡的功效。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能促進水液代謝,改善水腫;同時其活血通絡的特性,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疼痛,對於淋症所致的疼痛和水腫有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川牛膝還能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對於因腎虛導致的淋症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五淋湯中加入川牛膝,可以起到利水消腫、通經活絡、滋養肝腎的多重功效,有效改善淋症的症狀。

五淋湯中加入車前草,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草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五淋湯主要治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或小便頻數、灼熱等症狀,而車前草可有效促進尿液排出,緩解小便不暢,同時清熱解毒,減少炎症反應,因此被用於五淋湯中,以增強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效果。

五淋湯中加入茯苓,主要考量其利水滲濕與健脾的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

五淋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患者常伴隨小便不利、淋漓不盡、灼熱澀痛等症狀。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濕熱之邪排出,緩解小便不利、灼熱澀痛等症狀。同時,茯苓也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濕邪不易停滯,從而達到治本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五淋湯主治「淋症」,此症泛指小便淋瀝不盡、尿道澀痛等諸般不適。古代醫家將淋症細分為「五淋」,即氣淋、血淋、膏淋、砂淋、勞淋,病因多由濕熱蘊結下焦,或腎虛膀胱氣化失常所致。本方針對不同淋證加減化裁,通治淋症之基本病機,兼顧標本虛實。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物配伍解析

  1. 清熱瀉火,滋陰降火

    • 生地、二冬(天冬、麥冬):滋養腎陰,清熱生津。針對淋症陰虛內熱之根本。
    • 知母、黃柏(即「滋腎丸」骨架):瀉腎火、清下焦濕熱,助膀胱氣化。
  2. 通利水道,導熱下行

    • 車前子、茯苓:利尿通淋,滲濕泄熱,使邪從小便出。
    • 甘草梢:清熱解毒,專治尿道澀痛,為「引經藥」。
    • 牛膝:引藥下行,兼活血通絡,治淋閉莖痛。

(二)加減法對應病機

  1. 氣滯(氣淋):加沈香降氣,鬱金解鬱,疏暢三焦氣機。
  2. 血熱(血淋):加茅根涼血止血,藕汁化瘀通淋。
  3. 濕濁(膏淋):加萆薢、石斛分清別濁,益胃生津防傷陰。
  4. 結石(砂淋):滑石清熱滑竅,助排砂石。
  5. 腎虛(勞淋)
    • 房勞傷腎加枸杞、蓯蓉補腎填精;
    • 思慮傷心加柏子仁、丹參養心安神;
    • 勞倦傷脾加人參益氣健脾,固後天之本。

(三)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滋陰清熱」為本,「通淋利水」為標,標本兼治。濕熱得清則水道通暢,陰液得充則虛火自平,佐以靈活加減,適應五淋之變。


三、推理衍生功效

此方結構顯示,除傳統淋症外,亦可延伸治療:

  • 下焦濕熱所致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
  • 陰虛火旺夾濕之血尿尿濁
  • 現代醫學中泌尿系結石初期(砂淋加減法)。

透過滋陰與利濕並行,既防苦寒傷正,又避滋膩礙濕,體現中醫「祛邪不傷正」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地、二冬、知母、黃柏、甘草梢、牛膝、車前、茯苓。
氣淋,加沈香、鬱金;血淋,加茅根、藕汁;膏淋,加川萆薢、川石斛;砂淋,加滑石末調服;因房勞傷腎者,加枸杞、蓯蓉;因思勞心者,加柏仁、丹參;因勞倦傷脾者,加人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淋湯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作用,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五淋湯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淋湯,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十五。 組成:生地、二冬、知母、黃柏、甘草梢、牛膝、車前、茯苓。 主治:淋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