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膿內消散

PAI NONG NE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9%
脾經 19%
肺經 16%
腎經 9%
胃經 8%
膽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3

方劑組成解釋

「排膿內消散」方劑中包含何首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促進膿液排出:何首烏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膿液的排出,達到排膿的目的。
  2. 補益氣血,增強抵抗力:何首烏兼具補益氣血的作用,能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幫助機體更快地修復受損組織,從而達到內消散的功效。

總之,何首烏在「排膿內消散」方劑中,既能促進膿液排出,又能補益氣血,有利於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排膿內消散的效果。

排膿內消散方中包含當歸,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方中膿液積聚,瘀血阻滯,當歸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引導膿液順利排出。
  2. 補血養血,增強體質:膿液排出過程中,患者常伴有氣血虧虛、體質虛弱的情況。當歸能補血養血,滋養心脾,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利於疾病康復。

排膿內消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的供血供氧狀態,並有助於膿液的排出。
  2. 疏散風熱,清熱解毒: 川芎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川芎在排膿內消散方中起到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以及清熱解毒、促進傷口癒合的雙重作用。

排膿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排膿內消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膿毒內陷的疾病,生地黃可清熱解毒,消散瘀血,促進膿液排出,減輕炎症反應。
  2. 滋陰養血,緩解熱毒傷陰: 熱毒耗傷陰液,會導致陰虛火旺。生地黃滋陰養血,可緩解熱毒傷陰所致的虛熱、口渴、咽乾等症狀,使機體恢復陰陽平衡,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排膿內消散」方劑中使用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續斷具活血化瘀之效: 方劑主要針對膿瘡、癰腫等病症,續斷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加速膿液排出,有利於傷口癒合。
  2. 續斷能接骨續筋: 方劑中亦含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材,續斷能接骨續筋,有助於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防止感染擴散,從而達到消腫排膿的效果。

總之,續斷在「排膿內消散」方劑中扮演着活血化瘀、接骨續筋的重要角色,有利於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消腫排膿之效。

排膿內消散方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1. 利水滲濕,健脾化濕:排膿內消散方主要針對體內濕熱、膿毒等病症,茯苓能利水滲濕,健脾化濕,有助於將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排出體外,改善濕熱內蘊所致的腫痛、發熱等症狀。
  2. 寧心安神:排膿內消散方用於治療膿毒等症,患者常伴隨心神不寧、失眠等症狀。茯苓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能緩解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有助於改善睡眠,提高抵抗力。

排膿內消散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緩解疼痛: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止痛止痙的功效。膿腫形成時,往往伴隨劇烈疼痛,白芍能緩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改善患者痛苦。

二、促進血液循環:白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供應,有利於膿腫的消退。同時,白芍還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加速癒合過程。

排膿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此方用於排膿,白芷能清熱解毒,促進膿液排出,同時消腫散結,利於創口癒合。
  2. 引藥上行,透達病所:白芷氣味芳香,能引藥上行,透達病所。此方用於排膿,白芷可引藥直達病竈,增強藥效,並促進膿液排出,加快傷口癒合。

排膿內消散方中加入半夏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痰散結: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方中膿液常伴隨痰液積聚,半夏曲能有效消散痰液,使膿液易於排出,有助於內消。
  2. 解毒止痛:半夏曲性溫,能溫經散寒,且具有解毒止痛之效。膿液積聚常伴隨疼痛,半夏曲能溫通經絡,化解毒素,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排膿內消散方中加入藿香,主要是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芳香化濕,解毒止痛: 藿香性辛溫,具有芳香化濕、解毒止痛之效。對於膿毒所致的濕熱阻滯、疼痛等症狀,藿香能有效疏散濕濁,解毒止痛,促進膿液排出。
  2. 疏散風邪,宣肺解表: 藿香亦可疏散風邪,宣肺解表,對於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將藿香加入排膿內消散方,可有效改善膿毒症狀,促進膿液排出,並兼顧疏散風邪、宣肺解表之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提升。

排膿內消散方劑中包含紫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消散膿腫,對於熱毒壅盛,膿腫難消的情況有較好的療效。
  2. 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紫草還能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生肌止痛。對於膿腫伴隨的疼痛、瘀血,紫草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總體而言,紫草在排膿內消散方中起到了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活血化瘀、生肌止痛的作用,有助於加速膿腫消退,促進傷口癒合。

排膿內消散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方中多用苦寒藥物清熱解毒,排膿消腫,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可緩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保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可與其他藥物相配伍,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芩、梔子等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作用,並能促進排膿。

主治功效


排膿內消散

甘草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白芍

中藥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白芷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白芷可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所致的頭痛、鼻淵、齒痛及風濕痹痛,適用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可溫暖陽氣,散寒除濕,利水消腫,改善經血過多或經期不調,以及陰道分泌物過多等。可治療感冒、咳嗽,使呼吸暢通,並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能力,可幫助排膿。

川芎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同時,川芎還可治療風寒感冒、肢體疼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除此之外,川芎還有補血、強筋骨的作用,可治療貧血、月經不調、痛經,以及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茯苓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何首烏

何首烏在中醫藥中以多樣功效著稱,涵蓋補血、補氣、祛風除濕、益精、解毒、活絡止痛、通便、強筋骨、補益肝腎等。何首烏補血養肝,益精固腎,烏鬚髮,強筋骨。何首烏亦有補氣功效,可促進人體內氧氣運輸,增強紅血球含氧量,提升身體能量水平。何首烏具有祛風除濕的功效,其內含的黃酮與三萜皁苷成分可促進血行、活血化瘀,疏通關節,同時具有抗炎、抗氧化的作用,可減輕炎症反應,緩解風濕痹痛。何首烏另有益精的功效,其藥性甘、澀、溫,入肝、腎經,能益精補髓、固腎強腰、養血安神。何首烏還具有解毒功效,可治癒癰疽、瘰癧等疾病。何首烏有活絡止痛的功效,其所含多種類黃酮與三萜皁苷,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功能,達到活絡止痛之效。何首烏具有通便的功能,生用何首烏具有潤腸通便之效。何首烏在強筋骨方面也有出色表現,制首烏補益肝腎,填精養血,烏鬚發,強壯筋骨。何首烏在補益肝腎方面功效顯著,可治療肝腎陰虧,發須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痠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等證。

藿香

藿香是一種中藥材,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它可以幫助驅除濕氣、祛除陰霾濕邪、助脾胃正氣、止嘔嘔吐、化濕和胃、止咳化痰、祛風除濕、解暑和胃、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能力、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等。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續斷

續斷具有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等功效。它可以增強體能、免疫力,增生殖、內分泌系統機能,強筋骨,止崩漏,利尿通淋,消腫止痛,安胎。續斷常被用於治療腰腿疼痛、跌打損傷、腰膝酸軟、風濕痹痛、崩漏、胎漏、跌撲損傷、腎炎、水腫等疾病。另外,續斷還能舒緩筋骨疼痛,修復筋骨組織,輔助治療經絡相關病症。

紫草

紫草性寒涼,具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消腫止痛等功效。能清熱解毒、透疹、活血化瘀、解毒、補中益氣、增強免疫力。常被用於治療溫熱斑疹、濕熱黃疸、吐、衄、尿血、淋濁、熱結便祕、燒傷、濕疹、丹毒、癰瘍等疾病。同時,它還能增強細胞膜穩定性、提升細胞抵抗力,達到解毒作用。常用於治療傷口感染、燒傷、蜂窩組織炎、口腔潰瘍、濕疹、牛皮癬等,且能緩解肝火旺導致的眼睛紅腫、頭痛目眩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 排膿內消散 」,主要成分是:何首烏,當歸,川芎,生地黃,續斷,茯苓,白芍,白芷,半夏曲,藿香,紫草,甘草, 主治功效是:膿瘡長在背部。

傳統服藥法


何首烏1兩,當歸半兩,川芎半兩,生地黃半兩,川續斷半兩(各洗,焙),茯苓半兩,芍藥半兩,白芷半兩,半夏曲半兩,藿香葉半兩,紫草茸3錢半,甘草(炙)3錢半。
有熱者,加燈心,只用水煎服。
活血排膿消毒,內消紅腫。
上為粗末。
每服3錢,新水2分,酒1分,加薑、棗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2.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副作用,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排膿內消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何首烏1兩,當歸半兩,川芎半兩,生地黃半兩,川續斷半兩(各洗,焙),茯苓半兩,芍藥半兩,白芷半兩,半夏曲半兩,藿香葉半兩,紫草茸3錢半,甘草(炙)3錢半。 主治:活血排膿消毒,內消紅腫。主治:癰疽發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