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小柴胡湯」中包含「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解鬱,和解少陽:柴胡性味苦寒,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和解少陽之效。小柴胡湯主要用於治療少陽證,即肝膽不和,氣機鬱滯,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乾,神疲乏力等。柴胡在此方中起到疏解肝氣,調和肝膽,使氣機通暢,解除鬱滯的作用。
- 引導藥力,升發陽氣:柴胡具有升散之性,可引導其他藥物向上升發,促進陽氣升發,緩解少陽證的寒熱往來症狀。同時,柴胡還能促進藥物的藥效發揮,提高治療效果。
加減小柴胡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利水滲濕:小柴胡湯主治少陽病,而少陽病常兼有濕邪。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緩解濕邪引起的困重、胸悶、腹脹等症狀。
- 健脾和胃:少陽病的病機之一是脾胃不和。茯苓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整體病情的恢復。
因此,茯苓的加入不僅有助於利水滲濕,更能改善脾胃功能,協同小柴胡湯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少陽病。
加減小柴胡湯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解毒消炎: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之功效。柴胡證常伴有濕熱內蘊,或邪熱傷津,黃芩可清熱解毒,消散濕熱,緩解發熱、口渴、腹痛等症狀。
- 抑肝扶脾,調和營衛: 黃芩能抑制肝氣過盛,扶助脾胃運化,有助於改善柴胡證所致的肝氣鬱結、脾胃不和等病症。黃芩與柴胡、半夏等藥物配合,共同調理脾胃、疏肝理氣,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加減小柴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小柴胡湯以柴胡為君藥,性微寒,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柴胡的寒性,並調和諸藥,使藥性更柔和,避免傷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並起到補氣健脾的作用。小柴胡湯主治少陽病,多因濕熱鬱滯而導致氣機不暢,甘草的補氣作用能使氣機通暢,促進邪氣外解,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減小柴胡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小柴胡湯證多伴有脾胃氣滯,症狀如胸悶脘痞、食慾不振等,陳皮的加入有助於行氣消脹,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疏肝解鬱:陳皮還能疏肝解鬱,調節情志。小柴胡湯證常伴有肝鬱氣滯,如脅肋脹痛、情緒抑鬱等。陳皮能理氣解鬱,有助於舒緩肝氣鬱結,改善情緒,使藥效更佳。
加減小柴胡湯中加入天花粉,主要有以下原因:
- 清熱生津: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生津、利咽止渴的功效。小柴胡湯主治少陽證,常伴有口渴、咽乾等症狀,天花粉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增強療效。
- 利濕退黃: 天花粉亦能利濕退黃,對於因濕熱內蘊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作用。部分少陽證患者可能伴有濕熱因素,加入天花粉能更全面地解決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加減小柴胡湯]主治「春月傷風」,臨床表現為寒熱往來、口苦、兩脅脹滿,或伴隨吞酸吐酸。此證屬少陽病範疇,因風邪侵入半表半裡,導致少陽樞機不利,氣機鬱滯,膽火上炎,進而影響脾胃升降功能。
- 寒熱往來:少陽經居半表半裡,邪正相爭,故見發寒發熱交替。
- 口苦:膽火上逆,津液受灼,反映少陽鬱熱。
- 兩脅脹滿:少陽經循行兩脅,氣機不暢則脹滿。
- 吞酸吐酸:肝膽鬱熱橫逆犯胃,胃氣上逆,酸水泛溢。
本方由小柴胡湯加減化裁而來,針對少陽病兼有胃氣不和之證,強化降逆和胃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配伍
柴胡(4錢):
- 為少陽經專藥,疏解半表半裡之邪,調暢氣機,解鬱退熱。
- 與黃芩相配,一散一清,共解少陽之邪熱。
黃芩(4錢):
- 清泄少陽膽火,燥濕解毒,治口苦、脅痛。
生薑(1兩):
- 用量較重,取其辛散之力助柴胡透邪,兼和胃止嘔,降逆化痰。
伏龍肝(6錢):
- 即灶心土,性溫斂澀,能溫中止嘔、止血,針對胃氣上逆之吞酸吐酸,穩定中焦。
人參(3錢):
- 益氣扶正,防邪內傳太陰,助脾胃運化,與甘草配伍固護中氣。
竹茹(3錢):
- 清熱化痰,降逆止嘔,針對膽熱犯胃之嘔酸。
陳皮(3錢):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脾胃升降恢復,緩解脹滿。
甘草(5錢):
- 用量較大,既可調和諸藥,又能補中益氣,緩急止痛。
方劑結構與治療思路
- 和解少陽為主:柴胡、黃芩、生薑為核心,解半表半裡之邪,調和寒熱。
- 兼顧胃氣和降:伏龍肝、竹茹、陳皮專治胃逆痰濕,改善吞酸吐酸;生薑、甘草協同止嘔。
- 扶正祛邪並行:人參、甘草補益中焦,防邪內陷,符合小柴胡湯「和法」精神。
加減特色
- 去原方大棗、半夏:可能因吐酸、脹滿明顯,故去大棗之滋膩,以竹茹、陳皮代半夏,強化清熱化痰之力。
- 重用伏龍肝:針對春季濕氣較重或脾胃虛寒傾向,加強溫中止嘔之效。
總結
此方以和解少陽為基礎,結合降逆和胃、理氣化痰,適用於少陽病兼胃氣不和的複雜證候。其配伍體現「疏膽熱、調氣機、和脾胃」的整體思路,對風邪鬱於少陽、波及中焦者尤為適宜。
傳統服藥法
柴胡4錢,人參3錢,竹茹3錢,伏龍肝6錢,黃芩4錢,生薑1兩(切片),陳皮3錢,甘草5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小柴胡湯, 出處:《會約》卷四。 組成:柴胡錢半,半夏1錢,人參(弱者用之)1錢,甘草1錢,白芍1錢,當歸錢半,黃芩錢半。 主治:傷寒邪熱乘肝鼻衄。
加減小柴胡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柴胡1錢5分,茯苓3錢,黃芩1錢,甘草1錢,陳皮5分,天花粉1錢。 主治:春月傷風,發寒發熱,口苦,兩脅脹滿,或吞酸吐酸。
加減小柴胡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柴胡(去苗)2兩,黃芩(去黑心)3分,半夏(湯洗去滑)3分,甘草(炙)3分,五味子(炒)1合,乾薑(炮)半兩。 主治:傷寒5-6日,往來寒熱,或微熱咳嗽。
加減小柴胡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九。 組成:淨柴胡1兩(去蘆),人參3錢(去蘆),半夏(湯洗7次切作片子)2錢半,甘草(炙)2錢半,防風(去蘆)3錢。 主治:小兒傷風傷寒,瘡疹陰陽不和,寒熱往來,口苦舌乾,及氣喘咳嗽。
加減小柴胡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柴胡3錢,黃芩2錢,人參1錢,丹皮1錢,白芍2錢(炒),當歸1錢5分(土炒),谷芽1錢5分,山楂1錢5分(炒)。 主治:瘧邪熱氣內陷變痢,久延時日,脾胃氣衰,面浮腹膨,裏急肛墜者。
加減小柴胡湯, 出處:《慈航集》卷下。 組成:柴胡1錢,半夏2錢,當歸8錢,秦艽1錢5分,青皮1錢5分,草蔻仁1錢(研),獨活1錢5分,炒枳殼1錢5分,甘草5分,煨薑3錢,大棗3個。 主治:勞倦受寒停滯而爲勞瘧,初病惡寒甚熱亦甚,周身骨節酸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