硼砂煎丸

PENG SHA J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5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脾經 19%
肺經 15%
肝經 11%
大腸經 8%
膀胱經 7%
腎經 7%
心經 7%
膽經 3%
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硼砂煎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硼砂。硼砂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硼酸鈉,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硼砂被視為一種能夠清除體內多餘熱氣和毒素的藥材,特別適用於熱症引起的病症。

硼砂在臨牀上經常用於治療口腔潰瘍、喉嚨腫痛等病症,因其具備抗炎效果,可以有效緩解症狀。此外,硼砂也被用於一些皮膚疾病,如濕疹和皮膚癬等,善於降低發炎與痕癢感,促進癒合。

韓語中提到,硼砂具有清利通便和促進代謝的作用,使它在消化系統相關病症的治療中也能發揮作用。因此,硼砂的加入不僅強化了方劑的療效,還令其適用範圍更加廣泛,使硼砂煎丸成為一種重要的中藥方劑,以應對各類熱毒疾病。

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皁莢,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清熱解毒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硼砂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可加強整體療效。
  2. 促進藥物吸收: 皁莢含有皁苷,可促進藥物溶解,提高藥物在體內的吸收率,從而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硼砂毒性: 硼砂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生薑性溫,具有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可降低硼砂對人體的傷害。
  2. 增強藥效: 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痛之效,與硼砂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生薑,既可緩解硼砂的毒性,又能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硼砂煎丸」方劑中含有「白附子」,此乃由於白附子具有以下功效:

  1. 祛風濕止痛:白附子性溫,入肝經,可祛除風寒濕邪,對於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如關節疼痛、腰腿疼痛等,有良好的療效。
  2. 解毒消腫:白附子亦有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等,以及癰疽腫毒等症。

因此,白附子在「硼砂煎丸」方劑中,可發揮祛風溼止痛、解毒消腫之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相關疾病。

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地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地龍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輔助硼砂清熱解毒,並緩解由熱毒引起的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地龍還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和疼痛。

地龍與硼砂相配合,可加強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癰腫、疔瘡、乳癰等疾病。

硼砂煎丸方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檳榔性溫,味辛,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檳榔,有助於消解積滯,改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配合硼砂清熱解毒,協同作用,更能達到通腑排毒的效果。

2. 驅蟲殺蟲:檳榔還有驅蟲殺蟲的功效,對蛔蟲、絛蟲等寄生蟲有較好的驅殺作用。硼砂煎丸方用於治療蟲積腹痛,加入檳榔可以增強驅蟲效果,更徹底地清除蟲患,解除病痛。

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之功效。硼砂煎丸主治寒邪凝滯,陽氣不足之證,附子可溫陽散寒,激發人體陽氣,提高抵抗力。
  2. 溫通經絡,止痛消腫:附子溫經散寒,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阻絡引起的疼痛。硼砂煎丸亦常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腫脹,附子溫經通絡,可助硼砂消腫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附子在硼砂煎丸中起到溫陽散寒、溫通經絡的作用,輔助硼砂發揮藥效,治療寒凝氣滯之證。

硼砂煎丸方劑中包含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硼砂性寒,可清熱解毒,但易傷脾胃。半夏可配伍硼砂,一方面協調藥性,另一方面也能增強其化痰止咳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目的。
  2. 降逆止嘔: 半夏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硼砂煎丸常用於治療因痰熱內阻、上逆犯肺所致的咳嗽、胸悶、痰多、嘔吐等症。半夏加入方劑,可更好地抑制嘔吐,改善患者的症狀。

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因為天麻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一、平肝熄風:天麻能平息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硼砂共用能加強其平肝熄風之效。

二、祛風通絡:天麻能通經活絡,改善因風邪阻滯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與硼砂共用能增強其祛風通絡之效。

因此,硼砂煎丸方劑中加入天麻,可以協同硼砂的藥效,達到平肝熄風、祛風通絡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主治功效


硼砂煎丸主治功效分析

硼砂煎丸為《太平聖惠方》所載之古方,其組成包含硼砂、皁莢、生薑、白附子、地龍、檳榔、附子、半夏、天麻等多味藥材。綜合其藥材屬性與古籍記載,可歸納出其主治功效如下:

一、消積散結,破癥瘕:

  • 核心病機: 根據古籍描述,本方主要針對「一切積滯氣」、「肥氣」、「伏梁氣」、「痞氣」、「奔豚氣」、「積聚氣」等病症,這些病症的共同特點皆為氣機鬱滯,導致有形之積聚於體內。
  • 治療原理: 方中多味藥材具備消積散結之功。
    • 硼砂: 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助消散積滯,化解結塊。
    • 皁莢: 其消炎殺蟲,化痰止咳之力,可驅散體內之邪,輔助消散積聚。
    • 檳榔: 其驅蟲,消積健胃之性,能推動腸胃蠕動,促進積滯之消化。
    • 半夏: 其化痰止咳,和胃降逆之效,可疏通氣機,幫助消化積滯。
  • 臨牀表現: 此類病症常見胸膈不利、飲食難化、心腹結硬、臍腹多痛、左脅下有覆杯狀腫塊、心下橫大如臂、腹脅滿悶、心腹疼痛、小腹積聚成塊、腹脅脹痛等症狀。

二、行氣止痛,疏通經絡:

  • 核心病機: 氣機阻滯,經絡不暢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原因,諸如「發歇疼痛」、「胸下拘急」、「行履不得」等症狀皆與此相關。
  • 治療原理: 方中多味藥材具備行氣止痛,疏通經絡之功。
    • 生薑: 其清熱散寒,發汗解表之性,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白附子: 其解毒散結,祛風止痛之效,可散開鬱結,解除風邪引起的疼痛。
    • 地龍: 其平肝息風,通絡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因經絡阻滯引起的疼痛。
    • 附子: 其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性,可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對於寒邪所致之疼痛尤為有效。
    • 天麻: 其平肝息風,定眩止痛之效,可緩解頭部眩暈,同時具備止痛之功。
  • 臨牀表現: 此類病症常見心間脹滿、腳膝硬、頭旋惡心、口乾舌澀、腰腳酸、心煩悶、手腳拘急、背膊煩疼等症狀。

三、調理血氣,溫陽散寒:

  • 核心病機: 婦女血氣悶亂、產後手腳攣急、血不通等症狀多與血氣失調,寒凝血滯有關。
  • 治療原理: 方中溫陽散寒之藥可助調理血氣。
    • 附子、生薑: 溫陽散寒,能驅散體內寒邪,溫通經脈,使血氣運行通暢。
    • 硼砂、皁莢、半夏: 清解邪毒,化痰散結,輔助正氣運行。
  • 臨牀表現: 此類病症常見血氣悶亂、刺心欲絕、產後手腳攣急、口乾不食、血不通等症狀。

綜合而言, 硼砂煎丸通過多味藥材的協同作用,具備消積散結、行氣止痛、疏通經絡、溫陽散寒等多重功效。它不僅能治療積滯氣機所致的腫塊疼痛,亦能改善氣血不暢,經絡阻滯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其應用範圍廣泛,覆蓋了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婦科系統等多方面的病症。

傳統服藥法


硼砂3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1升,醋1升,慢火熬令如膏),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木香3分,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入),防葵3分(銼碎,醋拌令黃),檳榔3分。
上為細末,入桃仁令勻,納硼砂煎中,再入少蒸餅和溶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硇砂煎丸」。方中硼砂,《普濟方》引作「硇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硼砂煎丸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食慾不振小便顏色偏黃氣喘子宮肌瘤肺結核腳氣病耳聾鼻塞神經性厭食症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鼻咽腫瘤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鼻息肉嘔吐肥胖腹瀉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2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1升,醋1升,熬如膏),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防葵1兩,木香1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 主治:肥氣,經年不散,左脅下狀如覆杯,天陰即疼痛。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1兩(不夾石者,細研),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木香1兩,京三棱1兩(微煨,銼),川烏頭半兩(去皮臍,銼碎,鹽拌炒令黃),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痞氣結聚不散,心腹疼痛。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硼砂2兩(以醋1升,熬成膏),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木香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1兩。 主治:婦人冷勞氣,心腹積聚攻腹脅疼痛,四肢羸瘦,不欲飲食。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3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1升,醋1升,慢火熬令如膏),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木香3分,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研入),防葵3分(銼碎,醋拌令黃),檳榔3分。 主治:奔豚氣在小腹,積聚成塊,發歇痛。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2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醋各半升熬如膏),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桂心1兩,漢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乾薑半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主治:伏梁氣,久積在心下,橫大如臂,發歇疼痛,胸下拘急,腹脅滿悶。

硼砂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五。 組成:硼砂半兩(研如粉,入後皂莢汁中,同煎至1升,下酒5升,再煎至1升,下童子小便3升,不住手攪至2升,住火),皂莢10挺(將5挺以水5升,浸1宿,去皮,每梃爲三截,用生薑5兩研自然汁塗,炙至薑汁盡爲度,去子搗;另五梃以灰火煅熟,去皮,捶碎,于前浸皂莢水中洗盡,濾去滓,入罐內煎),白附子(生用)1兩,地龍(去土,炒)1兩,檳榔(生用)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夏2兩(湯洗7次,焙乾,生用),天麻半兩(生用)。 主治:常服通百脈,暖下元,解風腳,潤身體,暢四肢,墜痰涎,明耳目。主治: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及男子忽腳膝硬,頭旋惡心,不思飲食,心間脹滿,行履不得;男子忽腳膝風痛,行履不得,口乾舌澀;或男子乾腳氣發動,腳膝煩疼,腰腳痠,心燥悶,乾渴嘔逆,汗出氣喘,乾腳氣衝心者;男子風毒欲發,手腳拘急,背膊煩疼,身心燥悶;男子腎臟風毒氣,鼻塞耳聾,腰腳重滯;婦女血氣悶亂,刺心欲絕者,産後手腳攣急,口乾不食;婦人血不通,血氣、血風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