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硼砂煎丸
整體功效:清熱解毒,通經活絡。
主治: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及男子忽腳膝硬,頭旋惡心,不思飲食,心間脹滿,行履不得;男子忽腳膝風痛,行履不得,口乾舌澀;或男子乾腳氣發動,腳膝煩疼,腰腳痠,心燥悶,乾渴嘔逆,汗出氣喘,乾腳氣衝心者;男子風毒欲發,手腳拘急,背膊煩疼,身心燥悶;男子腎臟風毒氣,鼻塞耳聾,腰腳重滯;婦女血氣悶亂,刺心欲絕者,産後手腳攣急,口乾不食;婦人血不通,血氣、血風諸疾。
:
硼砂煎丸是一味中藥方劑,由硼砂、皂莢、生薑、白附子、地龍、檳榔、附子、半夏、天麻等中藥組成。本方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功效,主治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此外,本方還可用於治療男子忽腳膝硬、頭旋惡心、不思飲食、心間脹滿、行履不得;男子忽腳膝風痛,行履不得,口乾舌澀;或男子乾腳氣發動,腳膝煩疼,腰腳痠,心燥悶,乾渴嘔逆,汗出氣喘,乾腳氣衝心者;男子風毒欲發,手腳拘急,背膊煩疼,身心燥悶;男子腎臟風毒氣,鼻塞耳聾,腰腳重滯;婦女血氣悶亂,刺心欲絕者,産後手腳攣急,口乾不食;婦人血不通,血氣、血風諸疾。
文獻參考:
《本草綱目》
《醫學衷中參西錄》
《中醫方劑學》
傳統服藥法
硼砂3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1升,醋1升,慢火熬令如膏),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木香3分,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入),防葵3分(銼碎,醋拌令黃),檳榔3分。
上為細末,入桃仁令勻,納硼砂煎中,再入少蒸餅和溶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5丸,食前以溫酒送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硇砂煎丸」。方中硼砂,《普濟方》引作「硇砂」。
方劑組成解釋
硼砂煎丸中的硼砂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皂莢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白附子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地龍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檳榔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附子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半夏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硼砂煎丸具有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2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1升,醋1升,熬如膏),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防葵1兩,木香1兩,川大黃1兩半(銼碎,微炒)。 主治:肥氣,經年不散,左脅下狀如覆杯,天陰即疼痛。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1兩(不夾石者,細研),芫花1兩(醋拌,炒令乾),木香1兩,京三棱1兩(微煨,銼),川烏頭半兩(去皮臍,銼碎,鹽拌炒令黃),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 主治:痞氣結聚不散,心腹疼痛。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 組成:硼砂2兩(以醋1升,熬成膏),鱉甲1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木香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五靈脂1兩。 主治:婦人冷勞氣,心腹積聚攻腹脅疼痛,四肢羸瘦,不欲飲食。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3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1升,醋1升,慢火熬令如膏),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木香3分,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研入),防葵3分(銼碎,醋拌令黃),檳榔3分。 主治:奔豚氣在小腹,積聚成塊,發歇痛。
硼砂煎丸, 出處:《聖惠》卷四十八。 組成:硼砂2兩(不夾石者,細研,以酒醋各半升熬如膏),乾漆1兩(搗碎,炒令煙出),桂心1兩,漢椒1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乾薑半兩(炮裂,銼),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檳榔1兩,川大黃2兩(銼碎,微炒)。 主治:伏梁氣,久積在心下,橫大如臂,發歇疼痛,胸下拘急,腹脅滿悶。
硼砂煎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五。 組成:硼砂半兩(研如粉,入後皂莢汁中,同煎至1升,下酒5升,再煎至1升,下童子小便3升,不住手攪至2升,住火),皂莢10挺(將5挺以水5升,浸1宿,去皮,每梃爲三截,用生薑5兩研自然汁塗,炙至薑汁盡爲度,去子搗;另五梃以灰火煅熟,去皮,捶碎,于前浸皂莢水中洗盡,濾去滓,入罐內煎),白附子(生用)1兩,地龍(去土,炒)1兩,檳榔(生用)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夏2兩(湯洗7次,焙乾,生用),天麻半兩(生用)。 主治:常服通百脈,暖下元,解風腳,潤身體,暢四肢,墜痰涎,明耳目。主治:腳氣,腳弱腫,大便赤澀,小便赤少;及男子忽腳膝硬,頭旋惡心,不思飲食,心間脹滿,行履不得;男子忽腳膝風痛,行履不得,口乾舌澀;或男子乾腳氣發動,腳膝煩疼,腰腳痠,心燥悶,乾渴嘔逆,汗出氣喘,乾腳氣衝心者;男子風毒欲發,手腳拘急,背膊煩疼,身心燥悶;男子腎臟風毒氣,鼻塞耳聾,腰腳重滯;婦女血氣悶亂,刺心欲絕者,産後手腳攣急,口乾不食;婦人血不通,血氣、血風諸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