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平胃煮散
整體功效
和胃止嘔,消食化滯。
主治
霍亂吐瀉,時氣嵐瘴諸病;或酒食後,尤宜進之。
霍亂吐瀉,時氣嵐瘴諸病:指因外感時氣或飲食不潔,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症狀。酒食後:指飲酒或進食後。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平胃煮散,治霍亂吐瀉,時氣嵐瘴諸病,或酒食後,尤宜進之。方中蒼朮、白朮、橘皮、厚朴、生薑、甘草,皆能和胃止嘔,消食化滯。大棗和中益氣,健脾和胃。諸藥合用,共奏和胃止嘔、消食化滯之功。」
傳統服藥法
蒼朮4兩(洗淨,銼細作片子,先以米泔浸一宿,漉出,復用清水浸一宿,漉出,焙乾,或曬乾用),白朮2兩,橘皮(去白)2兩,棗4兩(銼碎),厚朴(去粗皮)4兩(先以生薑自然汁浸一宿,火上炙令香,銼細),生薑4兩(切作片),甘草2兩(銼作半寸許)。
寬中利膈,消酒進食,快脾胃,止嘔逆,辟四時惡氣。
上藥依數修合事了。以瓷鍋或銚或瓶,入藥在內,以水淹浸約2-3寸許,文武火煮,乃不緊不慢火候,煮藥伺乾,將出火焙燥,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加生薑2片,大棗2枚,同煎至8分服,白水煎亦得,或沸湯點服,並宜早晨空心常進1服。
方劑組成解釋
蒼朮、白朮、橘皮、厚朴、生薑、甘草均具有和胃止嘔、消食化滯的功效。大棗具有和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本方由以上六味中藥組成,具有和胃止嘔、消食化滯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霍亂吐瀉、時氣嵐瘴諸病;或酒食後,尤宜進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和胃止嘔、消食化滯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胃煮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二引《衛生家寶》。 組成:蒼朮4兩(洗淨,銼細作片子,先以米泔浸1宿,漉出,復用清水浸1宿,漉出,焙乾,或曬乾用),白朮2兩,橘皮(去白)2兩,棗4兩(銼碎),厚朴(去粗皮)4兩(先以生薑自然汁浸1宿,火上炙令香,銼細),生薑4兩(切作片),甘草2兩(銼作半寸許)。 主治:寬中利膈,消酒進食,快脾胃,止嘔逆,闢四時惡氣。主治:霍亂吐瀉,時氣嵐瘴諸病;或酒食後,尤宜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