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暖脾丸中使用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脾胃虛寒,陽氣不足,常導致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附子可溫煦脾陽,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
二、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暖脾丸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也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附子與之配伍,可增強溫陽散寒的功效,共同溫補脾胃,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暖脾丸中使用附子,正是為了溫陽散寒,回陽救逆,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症狀。
暖脾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脾胃虛寒,常伴隨脘腹冷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這些不適。
二、助消化,促吸收:乾薑辛溫之性,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下降,易導致食積不化,乾薑能溫補脾胃,提高消化能力,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狀。
暖脾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暖脾丸多用溫熱藥材,甘草可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的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暖脾丸旨在溫暖脾胃,改善脾胃虛寒症狀,甘草的補益作用有助於提升療效,促進脾胃恢復健康。
暖脾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暖脾丸主治脾胃虛寒、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陳皮能理氣消食,健脾和胃,助藥力更好地發揮暖脾的作用。
二、行氣散結:陳皮氣味芳香,能行氣散結,緩解脾胃氣滯引起的脹滿不適。暖脾丸中加入陳皮,有助於促進脾胃氣機的運行,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療效。
暖脾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脾陽運化: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助脾陽運化的功效。對於脾陽不足、寒濕內阻導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肉桂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脾陽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 引藥入脾,增強藥效:肉桂辛香走竄,可引藥入脾,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藥力直達病所。同時,肉桂還能調和藥性,避免其他藥材寒涼之性過於明顯,更好地發揮溫補脾胃的作用。
總而言之,肉桂在暖脾丸中起到溫陽散寒、助脾陽運化,以及引藥入脾、增強藥效的功效,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暖脾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溫陽助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脾經,具有補腎益精、溫陽助陽的功效。其能溫補腎陽,改善脾胃虛寒,促進消化吸收,對於脾胃虛寒、腎陽不足所致的腹痛、腹瀉、腰膝酸軟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暖脾丸中其他藥材,如附子、肉桂等,均具有溫陽助陽的作用。肉蓯蓉的加入,可以與這些藥材相互配合,增強溫陽補腎的效果,進一步改善脾胃虛寒、腎陽不足的病症。
暖脾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脾止嘔: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阻導致的胃脘冷痛、嘔吐等症狀,砂仁能溫脾散寒,改善脾胃功能,起到止嘔的作用。
- 化濕健脾:砂仁亦具健脾化濕之效,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功能,對於脾胃濕困、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達到健脾的效果。
因此,暖脾丸中加入砂仁,能溫中散寒、理氣止嘔、化濕健脾,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邪內阻、濕困等症狀,達到溫脾止嘔、健脾和胃的目的。
暖脾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溫脾散寒:茴香性溫,味辛,具有溫脾胃、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寒、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 行氣止痛:茴香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疏通氣機,緩解因寒氣凝滯而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因此,暖脾丸中加入茴香,可以起到溫脾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消化不良等問題。
暖脾丸中包含紅豆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脾止瀉: 紅豆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止瀉的功效。暖脾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導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紅豆蔻的溫脾作用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從而緩解腹痛和腹瀉。
- 理氣止痛: 紅豆蔻還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脾胃氣滯引起的腹痛、脹滿等症狀。暖脾丸中往往還會加入其他理氣止痛的藥物,與紅豆蔻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效果。
暖脾丸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脾胃為後天之本,若寒邪入侵,則脾胃虛弱,出現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生薑溫中散寒,可驅除脾胃寒邪,有助於恢復脾胃功能。
- 助藥力:生薑味辛,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暖脾丸中常加入一些性寒或涼的藥物,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藥物的寒性,避免藥物過寒傷胃,同時也能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暖脾丸中加入蓽澄茄,是基於其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的功效。
蓽澄茄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寒凝氣滯引起的脘腹疼痛、食慾不振等症狀。
暖脾丸主要針對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脾胃功能失調,而蓽澄茄的藥性恰好能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因此成為暖脾丸的組成成分之一,有效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達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效果。
暖脾丸為中醫常用方劑之一,其組成精妙,旨在溫補脾腎,祛寒止瀉。其中,硫磺作為一味獨特的藥材,其性熱味辛,歸腎與大腸經,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之效。在暖脾丸中加入硫磺,意在增強方劑溫煦脾腎、驅除內寒的能力。硫磺能助陽氣,對脾胃虛寒、泄瀉不止者尤為適用,可迅速改善腹冷痛、五更瀉等症狀。然而,硫磺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以免過燥傷陰。在暖脾丸中,其用量須適度,並與其他藥材相互制約,共同發揮調理作用,以達至溫而不燥、補而不滯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暖脾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虛冷」,特指脾陽虛衰、陰寒內盛所致的症候群,常見表現為脘腹冷痛、四肢不溫、泄瀉清稀、食欲不振等。
一、組成分析
此方以溫補脾陽、散寒止痛為核心,其組成可從以下幾方面解構:
溫陽散寒主力
- 「黑附子」、「乾薑」、「官桂」三者形成「回陽鐵三角」:
- 附子大辛大熱,補命門真火,通行十二經(如《本草匯言》稱其「回陽氣,散陰寒」)。
- 乾薑溫中守而不走(《藥性論》謂其「主溫中,治寒冷腹痛」),與附子配伍可增效減毒。
- 官桂(肉桂)引火歸元,助附子振奮脾腎之陽(如《本草求真》云「肉桂下行入腎,能助陽補命門」)。
- 「黑附子」、「乾薑」、「官桂」三者形成「回陽鐵三角」:
健脾行氣輔佐
- 「陳皮」、「縮砂」、「茴香」理氣醒脾,防溫補藥壅滯氣機:
- 陳皮燥濕化痰(《本草綱目》載其「同補藥則補,同瀉藥則瀉」)。
- 砂仁化濕開胃(《藥性論》稱其「主虛勞冷瀉」)。
- 小茴香散寒止痛(《日華子本草》言其「治乾濕腳氣並腎勞頹疝氣」)。
- 「陳皮」、「縮砂」、「茴香」理氣醒脾,防溫補藥壅滯氣機:
補腎助陽協同
- 「肉蓯蓉」、「蓽澄茄」兼顧腎陽:
- 肉蓯蓉補而不峻(《本經》謂其「主五勞七傷,補中」)。
- 蓽澄茄溫腎暖脾胃(《海藥本草》載其「治一切冷氣」)。
- 「肉蓯蓉」、「蓽澄茄」兼顧腎陽:
特異性用藥
- 「舶上硫黃」直祛沉寒痼冷(《本草圖經》稱其「治下元虛冷」),「紅豆蔻」、「蠻薑」強化溫中效應,尤適「冷痛宿疾」。
二、治療原理推演
氣化寒濕
方中多味辛熱藥(附子、乾薑、硫黃)能激發三焦氣化功能,使寒濕之邪從脾胃輸轉排出,改善「虛冷」狀態下代謝遲滯的病理基礎。臟腑聯治
通過「豬肚」載藥入脾(以形補形),配合「鹽花」鹹入腎、「蔥白」通陽氣,形成「脾腎同調」的給藥策略,符合《內經》「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之旨。動靜結合
在大量溫補藥中佐以陳皮、砂仁等流通之品,既避免蠻補生滯,又暗合「脾運貴在健動」的生理特性。
三、推理延伸功效
從藥物配伍可進一步推導:
- 改善循環:官桂擴張外周血管,乾薑促進消化系血流,適用於「四肢不溫」。
- 修復黏膜:豬肚黏液與甘草協同,可能保護胃腸黏膜,緩解「冷痛泄瀉」。
- 神經調節:蓽澄茄、茴香的揮發油成分或可調節腸道神經,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
此方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經典思路,適合脾腎虛寒證,其組方層次可視為《傷寒論》四逆湯的加強變方,融入臟腑標本兼治的後世發展。
傳統服藥法
黑附子1兩,乾薑1兩,甘草1兩,陳皮1兩,官桂1兩,蓯蓉1兩,縮砂1兩,茴香1兩,紅豆蔻1兩,蠻薑1兩,蓽澄茄1兩(依常法修制為細末),舶上硫黃半兩(別研如粉)。
補臟氣。
上藥攪拌令勻,每用藥末3錢,用豬肚1枚,盛入鹽花2錢,蔥7莖,同用線扎定,煮爛為度。空心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之性,不宜長期服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暖脾丸, 出處:《傳家秘寶》。 組成:黑附子1兩,乾薑1兩,甘草1兩,陳皮1兩,官桂1兩,蓯蓉1兩,縮砂1兩,茴香1兩,紅豆蔻1兩,蠻薑1兩,蓽澄茄1兩(依常法脩制爲細末),舶上硫黃半兩(别研如粉)。 主治:補臟氣。主治:虛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