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黃丸

四黃丸

S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0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肝經 19%
心經 12%
肺經 11%
大腸經 9%
脾經 9%
三焦經 7%
膽經 4%
心包經 2%
小腸經 2%
胃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三焦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四黃丸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之效。四黃丸主治熱毒熾盛,症見發熱、口渴、煩躁、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而黃連正是清熱瀉火的主藥,可有效控制熱毒蔓延。
  2. 抑菌止瀉:黃連亦具抑菌止瀉之功效,可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減輕腹瀉症狀。四黃丸常用於治療熱毒瀉痢,黃連的抑菌止瀉作用,可輔助其他藥物,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四黃丸中的黃芩,其加入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四黃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疾病,如黃疸、痢疾、目赤腫痛等,而黃芩正是清熱燥濕的要藥,能有效地清除體內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2. 瀉火解毒: 黃芩除了清熱燥濕外,還有瀉火解毒的功效。四黃丸中常加入黃連、黃柏等苦寒之藥,共同達到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作用。黃芩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更好地控制病情,緩解症狀,達到治療效果。

四黃丸中包含大黃,其原因主要為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火解毒之效。四黃丸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炎症,例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大黃的清熱瀉火之效能可有效控制炎症發展。

2. 推動藥力: 大黃性滑,能促進腸胃蠕動,加速藥物吸收,並將熱毒排出體外。四黃丸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黃柏,也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大黃的推動作用能更有效地將藥力導入病竈,達到更好的療效。

四黃丸組成中包含胡黃連,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四黃丸本身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症狀,胡黃連可有效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緩解症狀。
  2. 配伍增效:胡黃連與其他藥材如黃芩、黃柏、大黃等,在四黃丸中形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藥效協同作用。胡黃連的加入,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功效,更好地治療熱毒壅盛的病症。

四黃丸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寒,性涼,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四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要功效,梔子的加入可加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的熱毒。
  2. 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出血症狀。四黃丸中加入梔子,可以更好地控制熱毒引起的出血,減輕患者的痛苦。

四黃丸方劑中加入銀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銀柴胡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可有效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與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黃柏共同發揮清熱瀉火之效。
  2. 疏肝利膽: 銀柴胡能疏肝利膽,改善肝膽功能,有利於促進濕熱的排泄,進一步增強四黃丸的清熱解毒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銀柴胡在四黃丸中發揮着重要的清熱解毒和疏肝利膽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濕熱蘊結之症的目的。

四黃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青黛為蓼科植物蓼藍的乾燥葉或莖經加工製成,性寒,味苦鹹。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生肌之效。四黃丸主要用於治療溫病初起,熱毒壅盛,症見發熱、口渴、咽喉腫痛、便祕等。青黛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幫助緩解患者的熱毒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四黃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四黃丸由黃芩、黃連、黃柏、大黃四味苦寒藥組成,性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苦寒之性,使藥性趨於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四黃丸以清熱解毒為主,但過於寒涼容易損傷正氣,加入甘草能補益脾胃,增強抗病能力,使藥效更佳,更利於疾病恢復。

總之,甘草在四黃丸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黃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疏肝健脾: 香附味辛、苦,性平,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疏肝健脾的功效。四黃丸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所致的黃疸、發熱、口苦、腹脹等症,香附可以通過理氣解鬱,疏肝健脾,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濕熱的排泄。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香附與四黃丸中的黃芩、黃連、梔子等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好地清熱利濕,解毒消炎,增強藥效。香附的理氣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四黃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四黃丸」主治「肺熱龜胸」。古代醫籍中,「龜胸」又稱「雞胸」,多指小兒因肺熱壅盛、痰熱搏結,導致胸骨突出如龜殼狀的病症。其病機多與肺熱熾盛、氣機壅滯有關,常伴咳嗽氣促、痰黃黏稠等症狀。此方以清瀉肺熱、解毒散結為主要方向,透過噙化之法,使藥力緩釋於咽喉胸膈,直接作用於上焦。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

  1. 宣連(黃連):苦寒,入心、肺、胃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善清上焦心肺之火。
  2. 大黃:苦寒沉降,瀉下攻積、清熱瀉火,導肺胃熱毒從腸道而下,兼具活血祛瘀之效。
  3. 山梔仁:苦寒清降,清三焦火熱,尤長於清心肺鬱熱,並能涼血解毒。
  4. 黃芩:苦寒,專清肺火及上焦實熱,兼能燥濕,與黃連協同強化清肺之力。

組方邏輯:

  • 四藥皆屬苦寒,形成「瀉火解毒」之合力,直折肺中壅熱。
  • 黃連、黃芩配伍(類似「黃連解毒湯」架構),專清上焦火熱;大黃通腑,使熱毒從下而泄,體現「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理論;梔子通利三焦,兼防熱邪鬱結。
  • 煉蜜為丸可緩和苦寒傷胃之弊,噙化使藥效持久作用於胸肺,適合痰熱膠結之證。

三、推論可能功效及治療原理

  1. 清瀉肺熱:針對肺熱熾盛所致的胸高氣促、痰黃等症,四藥協同清熱解毒,解除熱毒壅滯。
  2. 通腑泄熱:大黃引熱下行,釜底抽薪,減輕肺部壓力,改善胸膈脹滿。
  3. 涼血散結:梔子、黃連能涼血,大黃活血,對熱毒瘀結所致的「龜胸」畸形(古代認為與痰熱瘀阻相關)可能有緩解作用。
  4. 局部作用:噙化法使藥效直接滲透咽喉胸膈,對於熱毒上攻的局部症狀(如咽喉腫痛、胸悶)更具針對性。

總結:此方以「清上導下」為核心,通過瀉火、通腑、涼血三途徑,解除肺熱壅滯,體現了中醫「火鬱發之」「熱者寒之」的治法思維。惟「龜胸」若屬先天骨骼畸形,則非單純藥力所能逆轉,古代醫家或從痰熱病機著手改善相關症狀。

傳統服藥法


宣連、大黃、山梔仁、黃芩。
略炒,為末,煉蜜為丸。
噙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黃丸, 出處:《永類鈐方》卷二。 組成:宣連、大黃、山梔仁、黃芩。 主治:酒毒,肺熱咳紅。

四黃丸, 出處:《嬰童類萃》卷下。 組成:黃連5錢,黃芩5錢,大黃5錢(酒煨),胡連5錢,山梔5錢,銀柴胡5錢,青黛3錢,甘草3錢,香附(醋炒)3錢。 主治:肺熱龜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