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丸

四君子丸

SI JUN Z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肺經 20%
胃經 20%
腎經 15%
大腸經 13%
肝經 7%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四君子丸]中,砂仁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的功效。砂仁可以幫助改善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等問題,對於治療消化不良有一定效果。此外,砂仁還能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在中藥方劑[四君子丸]中,烏梅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瀉、潤腸通便的功效。烏梅可以幫助改善腹瀉、便秘等問題,對於治療腸胃不適有一定效果。此外,烏梅還能幫助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在中藥方劑[四君子丸]中,橘皮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開胃的功效。橘皮可以幫助改善腸胃不適、噁心嘔吐等問題,對於治療消化不良有一定效果。此外,橘皮還能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在中藥方劑[四君子丸]中,訶子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瀉、潤腸通便的功效。訶子可以幫助改善腹瀉、便秘等問題,對於治療腸胃不適有一定效果。此外,訶子還能幫助調節腸胃功能,有助於身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君子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脾虛,受食不克化,停積中脘,吐逆惡心,臟腑洩瀉」,意指脾胃虛弱,運化失職,食物積滯中焦,導致嘔吐、泄瀉等症。其功效強調「消化食滯,進美飲食,厚腸胃,充肌體,悅顏色,退黃」,顯示此方以調理脾胃為核心,既能消積導滯,又能補益脾氣,標本兼顧。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縮砂仁:辛溫芳香,主入脾、胃、腎經,擅長醒脾化濕、行氣和胃,適用於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嘔吐泄瀉。其辛散溫通之力,能促進脾胃運化,緩解食積停滯。

  2. 烏梅肉(焙乾):酸澀收斂,入肝、脾、肺、大腸經,能生津止渴、澀腸止瀉。本方取焙乾烏梅,既制其過酸之性,又保留其收斂之功,用於脾虛久瀉或腸滑不固者,與行氣藥相配,防其過散。

  3. 陳橘皮(去瓤取仁):即橘核或橘仁,苦平偏溫,傳統用於行氣散結、止痛,然此處或指陳皮(去瓤者更純)。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與砂仁協同,加強行氣化滯之效,調理中焦氣機。

  4. 訶子(煨去核):苦酸澀溫,入肺、大腸經,煨後澀腸止瀉力增,適用於脾虛久瀉或脫肛。其收斂之性可平衡砂仁、陳皮之辛散,以防氣耗。

  5. 大棗肉為丸:大棗甘溫補脾益氣,養血安神,與諸藥相伍,既緩和藥性,又助「厚腸胃、充肌體」之效。棗湯送服,進一步增強補脾之功。

治療原理與推測功效

此方以「行氣消積、澀腸補脾」為立法:

  • 行氣導滯:縮砂仁、陳橘皮辛溫行氣,化解食積停滯,改善脘腹脹滿、吐逆。
  • 收斂固腸:烏梅、訶子酸澀收斂,針對脾虛泄瀉,防止津氣過耗,與行氣藥配伍,散收並用,調節腸胃功能。
  • 補脾和中:大棗補益脾胃,助氣血生化,符合「四君子」之名的補益傾向(雖非人參、白朮等傳統四君子湯組成,但取「君子」中庸調和之意)。

全方消補兼施,標本同治,適用於脾虛夾滯之證,既消積止瀉,又通過調理脾胃改善面色萎黃、形體消瘦等後天失養之候。

傳統服藥法


縮砂仁1兩,烏梅肉1兩(焙乾稱),陳橘皮1兩(去瓤,取仁),訶子(紙裹煨,去核,取皮用)1兩。
消化食滯,進美飲食,厚腸胃,充肌體,悅顏色,退黃。
上為末,煮好大棗,取肉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0-50丸,棗湯、熟水任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健脾益氣,和胃止嘔之功效,適合脾虛氣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症患者服用。但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君子丸,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縮砂仁1兩,烏梅肉1兩(焙乾稱),陳橘皮1兩(去瓤,取仁),訶子(紙裹煨,去核,取皮用)1兩。 主治:消化食滯,進美飲食,厚腸胃,充肌體,悅顔色,退黃。主治:脾虛,受食不克化,停積中脘,吐逆惡心,臟腑泄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