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橘皮散中包含橘皮,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止痛,疏肝解鬱: 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止痛的效果。青橘皮散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胃脘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橘皮的理氣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疏肝降氣,調和脾胃: 青橘皮散中的橘皮能疏肝降氣,調節肝氣,防止肝氣鬱結影響脾胃功能,進而促進消化吸收,改善食慾不振等問題。
青橘皮散中加入葛根,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解表止咳:青橘皮散以疏散風寒、止咳化痰為主,葛根具有解肌發表、升陽散寒之效,可助青橘皮散提升解表止咳功效,尤其適用於風寒感冒初期,伴有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
- 通絡止痛,緩解肌肉痠痛:葛根可通經絡、止疼痛,對於風寒導致的肌肉痠痛、關節疼痛有緩解作用。青橘皮散中加入葛根,可增強其止痛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青橘皮散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 青橘皮性溫,善於理氣解鬱,但其辛散之性容易耗傷脾胃,而砂仁性溫,味辛,具有溫脾胃、行氣消食之功。二者搭配,可起到相輔相成之效,避免青橘皮過於辛散,保護脾胃之氣,使理氣解鬱作用更平和有效。
- 促進藥效: 砂仁可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促進其更好地發揮功效。青橘皮散中,青橘皮、枳殼等藥物都具有理氣解鬱、消食化滯的作用,砂仁的加入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藥力,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青橘皮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分析
青橘皮散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的用法與主治略有差異,但都圍繞著理氣、消食、止痛等方面。以下是針對各個古文內容的分析:
《聖濟總錄》:
- 用法:濃煎桑根白皮湯調服。
- 主治:婦人經水才斷後輒病水,四體浮腫。
- 分析:此處青橘皮散與桑白皮同用,桑白皮有利水消腫之效,推測此方用於治療經期後水腫,可能與經期後氣血運行不暢,水濕瀦留有關。青橘皮理氣行滯,與桑白皮合用,可能起到行氣利水的功效。
《幼幼新書》與《太平聖惠方》:
- 用法:水煎服,量兒大小加減。
- 主治:小兒傷冷腹痛。
- 分析:此兩本醫書均記載青橘皮散用於治療小兒傷冷腹痛。小兒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腹痛。青橘皮、砂仁均有溫中行氣止痛的作用,葛根解表,也有助於驅散寒邪,故此方可用於治療小兒傷冷腹痛。
《太平聖惠方》:
- 用法:熱酒調服。
- 主治:產後血氣與冷氣相搏,上攻心痛。
- 分析:產後氣血虛弱,易受寒邪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疼痛。此方用熱酒調服,酒能溫通經脈,加強藥物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
《太平聖惠方》:
-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
- 主治:卒上氣,胸中不利,痰逆。
- 分析:生薑具有溫肺化痰的作用,與青橘皮合用,加強了理氣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故可用於治療卒然上氣、胸悶、痰多的症狀。
《太平聖惠方》:
- 用法:加生薑水煎服。
- 主治:上氣,肺壅胸滿,喘息不利。
- 分析:此方與上一條相似,均強調了青橘皮與生薑合用,治療肺氣上逆、胸滿喘息的症狀。
《太平聖惠方》:
- 用法:加大棗水煎服。
- 主治:腹痛不可忍,汗出不能食。
- 分析: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作用。此方用大棗煎服,可能針對的是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腹痛。青橘皮理氣止痛,大棗補益脾胃,兩者合用,可緩解腹痛症狀。
《赤水玄珠》:
- 用法:濃茶調服。
- 主治:食過飽,痞悶,消食,化氣,醒酒。
- 分析:此方明確指出青橘皮散具有消食化氣的作用,並加入了醒酒的功效。青橘皮、葛根、砂仁均有消食導滯的作用,濃茶亦可解膩消食。此方適用於飲食積滯、脘腹脹滿等症狀。
治療原理
綜合以上分析,青橘皮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理氣行滯:青橘皮為方中主藥,其性溫,味辛、苦,歸肝、膽、胃經,具有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的功效。能够疏通氣機,消除因氣滯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 溫中散寒: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腎經,具有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的功效。可溫中散寒,用於治療寒邪內侵、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 消食導滯:葛根性涼,味甘、辛,歸脾、胃經,具有解肌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通經活絡,解酒毒的功效。與青橘皮、砂仁合用,可以增強消食導滯的作用,用於治療飲食積滯、消化不良等症狀。
- 其他藥物協同:根據不同醫書的記載,青橘皮散常與桑白皮、生薑、大棗等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其利水消腫、溫肺化痰、補益脾胃等功效,從而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
總結
青橘皮散是一個以理氣行滯、消食導滯為主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氣滯、食積、寒邪等因素導致的胸腹脹滿、疼痛、嘔吐、腹瀉等症狀。在不同醫書中,青橘皮散的具體用法和主治略有差異,但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加入不同的藥物,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訶黎勒皮1兩,紫蘇莖葉2兩,枇杷葉半兩(拭去毛,炙微黃)。
上為散。
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薑半分,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橘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青橘皮(湯浸,去白瓤,焙)半兩,桔梗(去蘆頭)半兩,赤芍藥半兩。 主治:小兒傷冷腹痛。
青橘皮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三。 組成:青橘皮(去白,炒)、葛根1兩,砂仁5錢。 主治:消食,化氣,醒酒。主治:食過飽,痞悶。
青橘皮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三。 組成: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蓬莪朮3分,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桂心1兩,高良薑1兩(銼),當歸1兩(銼,微炒)。 主治:腹痛不可忍,汗出,不能食。
青橘皮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木香3分,蓬莪朮3分,桂心1兩,乾薑半兩(炮裂,銼),當歸1兩(銼,微炒),烏藥3分,紫蘇子3分(微炒),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産後血氣攻心痛。
青橘皮散, 出處:《聖惠》卷四十二。 組成:青橘皮1兩(湯漫,去白瓤,焙),半夏1兩(湯洗7遍去滑),紫蘇子1兩(微炒),五味子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檳榔半兩,枳殼半兩(麸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上氣,肺壅胸滿,喘息不利。
青橘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組成:青橘皮(去白,炒)1兩,大戟(去皮)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當歸(切,焙)1兩,黃耆(銼)1兩,甘遂(炒)半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3分,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 主治:婦人經水纔斷,後輒病水,四肢浮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