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祕元丹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鎮驚安神: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斂汗固精之效。祕元丹常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寧等症,龍骨可協同其他藥材,發揮鎮驚安神的作用,穩定心神,改善睡眠。
2. 補腎固精: 龍骨亦有補腎固精之效,可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滑精、腰膝酸軟等症。祕元丹若含有補腎成分,則龍骨可以起到輔助作用,增強方劑的補腎固精效果。
總之,龍骨在祕元丹方中,既可鎮驚安神,又可補腎固精,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祕元丹中含有訶子,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收斂,能固腸止瀉,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等症狀有良好療效。祕元丹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腹瀉便溏等症,訶子可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幫助恢復腸胃功能。
-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口舌生瘡等。祕元丹除了治療脾胃疾病外,亦有清熱解毒功效,訶子在此扮演着輔助角色,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祕元丹方中使用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脹、健脾開胃的作用。祕元丹多用於脾胃虛寒,氣滯不舒的症狀,砂仁可以溫暖脾胃,促進消化,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 化濕止嘔:砂仁能燥濕化痰,並具有止嘔的作用。若脾胃虛寒,濕濁內阻,易導致嘔吐,砂仁則可通過化濕止嘔,緩解嘔吐症狀。
綜上,砂仁在祕元丹方中,發揮着理氣和胃、化濕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氣滯不舒所引起的相關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秘元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內虛裏寒」所致之自汗、小便不禁及夜尿頻數,其病機關鍵在於「陽氣虛弱,固攝失司」。
- 自汗時出:陽虛則衛外不固,腠理疏鬆,津液外泄為汗。
- 小便不禁、夜尿頻數:腎陽虛衰,下元不固,膀胱失約,尤其夜間陽氣更衰,故症狀加劇。
「鹽酒送服」之法,鹽引藥入腎,酒溫通助陽,契合陽虛裏寒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龍骨(3兩)
- 性澀質重,主收斂固脫,《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泄精…小便泄精」,能澀腸固精、止汗斂津,針對自汗、遺尿之標。
訶子(10個,去核)
- 酸澀苦溫,斂肺澀腸,《本草綱目》言其「固脫止泄」,協龍骨增強收澀之力,尤善固攝下焦(膀胱、大腸)。
縮砂仁(1兩,去皮)
- 辛溫芳香,歸脾胃腎經,《藥性論》稱其「止冷氣腹痛」,能溫中醒脾、化濕行氣。此方用之,一則助陽氣生發,二則防龍骨、訶子過澀滯氣,調暢中焦以資下元。
糯米粥為丸
- 糯米甘溫補中益氣,助藥力緩行,兼護胃氣。
方劑配伍思維
- 標本兼治:以龍骨、訶子收澀止遺治標,砂仁溫陽行氣治本,共奏「溫澀並行」之效。
- 動靜相伍:砂仁之辛散動性,平衡龍骨、訶子之靜澀,使固攝不留邪。
- 三焦共調:龍骨斂上焦之汗、固下焦之溺,訶子斂中下二焦,砂仁溫中焦以啟下元,層次分明。
總結
此方以「溫陽固澀」為核心,針對陽虛不固之證,通過收斂津液、溫振陽氣、調和氣機,恢復人身「藏攝」之能,尤宜於陽氣虛衰伴隨滑脫不禁者。
傳統服藥法
白龍骨3兩,訶子10個(去核),縮砂1兩(去皮)。上為末,糯米粥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以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固澀作用,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溫燥的性質,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秘元丹,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白龍骨3兩,訶子10個(去核),縮砂1兩(去皮)。 主治:內虛裏寒,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虛,夜多小便頻數。
秘元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 組成: 秘元丹(《聖濟總錄》卷一九八。)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八。組成:半夏1斤(漿水浸7日,切作半破),斑蝥49枚(去翅足),薜荔葉2兩,糯米1分。主治:固守三田,接養真氣。 。 主治:固守三田,接養真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