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肌青龍散

生肌青龍散

SHENG JI QING L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8%
心經 14%
肝經 14%
腎經 14%
胃經 14%
肺經 14%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肌青龍散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收斂生肌: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其富含單寧酸等物質,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外傷出血、潰瘍、創傷等症,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訶子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緩解因外傷感染引起的發熱、紅腫、疼痛等症狀,輔助生肌散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體而言,訶子在生肌青龍散中扮演着收斂生肌、清熱解毒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傷口癒合。

生肌青龍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各種瘡癰、潰爛等皮膚病症。其中龍骨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具有多種療效意義。根據中醫理論,龍骨性味甘溫,能固澀止汗、鎮驚安神、斂瘡生肌。在生肌青龍散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利用其斂瘡生肌的作用,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與再生,加速傷口愈合過程。此外,龍骨還能收斂止血,對於因外傷或感染導致的出血情況亦有助益。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青黛、珍珠粉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去腐生肌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總體而言,龍骨在生肌青龍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原則,通過多種藥材的相互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生肌青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普濟方》,主治「打撲損傷」,即外力碰撞、跌打導致的皮肉破損或筋骨損傷。其名「生肌」強調促進傷口癒合、新肉生長;「青龍」在古代方名中常象徵收斂止血、鎮靜之效。整體功效推測為:收斂止血、固澀生肌、消腫止痛,適用於開放性創傷或瘀腫未潰之症。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訶子皮(訶黎勒皮)

    • 性味苦酸澀溫,入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澀腸止瀉,但外用尤善收斂瘡口、止血生肌。其鞣質成分可凝固蛋白質,減少滲出,促進創面乾燥結痂。
  2. 龍骨(古代多用礦物化石)

    • 性味甘澀微寒,入心、肝經。
    • 傳統功效:鎮靜安神,外用則長於收濕斂瘡、止血定痛。其礦物微粒能吸附滲液,形成保護層,利於創面修復。
  3. 高茶(疑為「高良薑」或「孩兒茶」之誤)

    • 若為孩兒茶(兒茶):
      • 性味苦澀涼,入肺經。
      • 傳統功效:止血生肌、消腫止痛,含兒茶素促進組織修復。
    • 若為高良薑
      • 性味辛熱,偏於溫散瘀血,但與方名「生肌」關聯較弱。
    • 考據推論:結合「生肌」主效,更可能為孩兒茶,與訶子皮、龍骨協同增強斂瘡之力。

方劑配伍邏輯

  • 收斂為主,兼顧活血:三藥均具收澀之性,共奏減少滲血、瘡口滲液之效。訶子皮與孩兒茶均含鞣質,直接作用于創面;龍骨吸附濕液,形成物理屏障。
  • 止血生肌:鞣質與礦物成分協同,加速凝血與組織修復,符合「生肌」之旨。
  • 打撲損傷應用:適用於皮開肉綻、血流不止,或瘀腫未潰而需防止化膿者。乾摻外用使藥末緊貼創面,發揮局部效應。

總結
此方為「斂瘡生肌」外治專劑,以收澀止血為核心,佐以消腫止疼,反映古代對創傷「急則斂其血,緩則生其肉」的治療思路。藥簡力專,契合簡便廉效的傷科外治傳統。

傳統服藥法


訶子皮、 龍骨、 高茶各等分。
上為末。
乾摻上。
本方原名「生肌青龍膏」,與劑型不符,據《普濟方》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生肌青龍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三。 組成:訶子皮、龍骨、高茶各等分。 主治:打撲損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