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丸

白龍丸

BAI L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肝經 25%
大腸經 25%
腎經 25%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龍丸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基於其鎮驚安神、收斂止汗的功效。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肝、腎經,具有鎮驚安神、收斂止汗的作用。白龍丸多用於治療驚悸失眠、心神不安、盜汗等症,而龍骨可以平息心神、安神定志,同時收斂汗液,減少汗出。因此,白龍骨作為白龍丸的組成成分,有助於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應用於小兒消化不良及腹瀉症狀,具體針對「瀉清水不止」與「乳食不消」兩大主症。古代醫家認為,小兒脾胃虛弱,若乳食積滯或外邪侵襲,易致運化失常,清濁不分而泄瀉。此處「瀉清水」反映寒濕或陽虛不固之象,而「乳食不消」則明確指出病因與食積相關。白龍丸通過攻積、通絡、解毒的組方邏輯,旨在化解積滯、調和氣血,從而止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大黃(4兩)

    • 為君藥,取其瀉下攻積之力,通因通用,蕩滌腸腑積滯。小兒泄瀉因食積或熱結者,大黃能清除宿垢,恢復脾胃升降功能,間接止瀉。
  2. 穿山甲(4兩)、僵蟲(4兩)

    • 穿山甲性善走竄,通經透絡,可疏通腸道氣機,助大黃推陳致新;僵蟲(僵蠶)祛風化痰、散結通絡,二者協同解決氣血壅滯問題,尤其針對腸道絡脈瘀阻或風邪內擾所致泄瀉。
  3. 雄黃(4兩)

    • 解毒燥濕,殺蟲辟穢。古代認為小兒瀉清水可能夾雜蟲積或濕毒,雄黃能祛除隱伏病邪,從病因層面截斷病勢。
  4. 乳香(3兩)、沒藥(3兩)

    •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二藥配伍可調和氣血,緩解腸道氣滯血瘀引起的腹痛,並修復腸胃黏膜損傷,間接改善瀉泄。
  5. 滑石為衣

    • 滑石利水滲濕,能引腸道濕熱從小便分消,符合「利小便以實大便」的治瀉原則,同時防止大黃過瀉傷陰。

整體治療機理

此方以「通瀉」為核心,結合活血通絡、解毒化濕,體現「通則不瀉」的思維。通過大黃、穿山甲等藥破除積滯,乳沒調氣血,雄黃祛毒,滑石分利水濕,使腸腑功能恢復正常。適用於實證或虛中夾實(如積滯化熱、濕瘀互結)之泄瀉,而非單純脾虛久瀉。

特殊設計探討

  • 酒泛為丸:酒性溫通,可增強藥力宣散,助穿山甲、乳沒等藥行散效能。
  • 劑量控制(每服2錢):因含大黃、雄黃,過量恐傷正氣,故強調「不宜多服」,體現攻邪需適度的原則。

此方展現了古代醫家對小兒泄瀉「祛邪安正」的獨特思路,尤其重視積滯、瘀毒等病理因素的干擾,與單純補澀的治法形成對比。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4兩, 穿山甲4兩, 雄黃4兩, 僵蟲4兩, 乳香3兩, 沒藥3兩。
上為細末,酒泛為丸,滑石六兩為衣。
每服2錢,熟湯送下,不宜多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霍亂麻痺排尿困難鼻塞心內膜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鼻竇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

相同名稱方劑


白龍丸,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白石脂1分(隻白磰好者亦得),白龍骨1分。 主治:小兒瀉清水不止,嬰孩乳食不消,瀉不止。

白龍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三。 組成:乳香、沒藥、川烏、草烏、地龍、南星各等分。 主治:風濕,腰胯以上至肩背大痛,肘膊僵軟,匙箸難舉,傴僂脊高。

白龍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八。 組成:鹿角霜2兩,龍骨(生用)1兩,牡蠣(火煅)2兩。 主治:固精壯陽。主治:虛勞腎損,夢中遺精,白淫滑泄,盜汗。

白龍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 組成:南硼砂1錢半,縮砂1錢,地栗30個(去皮),甘草2錢,寒水石2錢(燒),白僵蠶(直者)30個,桂心2錢,白茯苓2錢。 主治:一切口內諸瘡。

白龍丸, 出處:《局方》卷一(紹興續添方)。 組成:藁本(去土)、細辛、白芷、川芎、甘草各等分。 主治:男子、婦人一切風,遍身瘡癬,手足頑麻,偏正頭疼,鼻塞腦悶,及傷寒頭風,酒渣鼻。

白龍丸,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天南星4兩(以生薑4兩同搗成餅),川烏2兩,甘草2兩,藁本2兩,甘松2兩,白芷2兩,桂心2兩,海桐皮1兩,石膏2兩(煅,研極細)。 主治:風邪,言語不遂,面如蟲行,手足麻木,頭旋眼暈,及傷風傷寒,頭痛拘急,小兒急慢驚風,大人風抽失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