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仙止血散中含有龍骨,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血: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並促進血液凝固。對於外傷出血、鼻衄、咯血等症,龍骨能起到止血作用。
- 固澀止汗: 龍骨還具有固澀止汗的功效。對於因氣虛、血虛導致的盜汗、自汗等症,龍骨可以起到固澀止汗的作用,穩定體內津液,減少汗液流失。
神仙止血散中加入訶子,是基於其收斂止血之效。訶子性澀,味酸,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止血、固澀止瀉的功效。其富含單寧酸,能促進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並收縮血管,達到止血效果。
此外,訶子亦能改善腸道功能,減少血便的發生,有助於止血療效。因此,神仙止血散中加入訶子,可有效收斂止血,並輔助改善腸道功能,促進止血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仙止血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金瘡血不止」,即金屬利器所傷(如刀劍傷)導致的外傷出血不止。古代醫家視其為止血急救方,尤其適用於戰場或意外創傷後的急性出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龍骨(五色緊者,1兩):
龍骨為古代常用收澀止血藥,性澀平,能「斂瘡口、固脫止血」(《本草綱目》)。其礦物質成分可吸附血液,促進凝血,且具輕微防腐作用,防止傷口感染。 - 訶子(1兩):
訶子酸澀收斂,能「澀腸止瀉,斂肺止血」(《本草備要》)。其鞣質成分可收縮血管及黏膜,直接作用於傷口,減少血液滲出。 - 白石脂(半兩):
為高嶺土類礦物藥,性甘酸平,主治「腸澼下血,女子崩漏」(《神農本草經》)。其物理特性可吸附水分與血液,形成保護層,兼能乾燥瘡面。 - 苧麻葉(半兩,端午午時採):
苧麻葉自古為民間止血要藥,《本草拾遺》載其「主金瘡傷折血出」。其有效成分(如鞣酸、黃酮類)能收縮血管,且端午午時採集符合傳統「陽氣最盛」理論,認為此時藥性更強。
2. 配伍核心與方義
- 收澀為主,兼顧吸附與修復:
全方以「澀」為綱,龍骨、訶子、白石脂三藥均具強收澀性,針對血液外溢的病機直接止血;苧麻葉則加強局部血管收縮。礦物藥(龍骨、白石脂)與植物藥(訶子、苧麻)協同,形成物理性覆蓋與生化性凝血雙重作用。 - 「急則治標」的用藥思維:
此方為典型的外治兼內服止血劑,無活血化瘀成分,專注於「速止其血」,符合金瘡急症需求。其散劑形式便於外敷或水調內服,適應戰場或戶外急救情境。
3. 傳統理論結合現代理解
- 鞣酸與礦物協同止血:
訶子、苧麻葉中的鞣酸可凝固蛋白質,形成人工血痂;龍骨、白石脂的微細顆粒能機械性壓迫創面,類似現代止血粉原理。 - 節氣採藥的科學性:
端午時節苧麻葉生物活性成分(如黃酮類)可能達高峰,增強止血效果,呼應古代對採藥時辰的重視。
三、總結
此方以「澀能固脫」為核心,結合礦物吸附與植物收斂,快速應對外傷出血。其組方簡潔、藥性專一,體現古代對急症止血的實用性追求,亦暗合現代物理止血與生化止血的結合思路。
傳統服藥法
龍骨1兩(五色,緊者),訶子1兩,白石脂半兩,苧麻葉半兩(系5月5日午時採來陰乾者)。
止血。
上為細末。
水調服之。
《奇效良方》本方用法:每服一錢半,食遠水調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神仙止血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 組成:龍骨1兩(五色,緊者),訶子1兩,白石脂半兩,苎麻葉半兩(繫5月5日午時採來陰乾者)。 主治:止血。主治:金瘡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