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疳回疳散

牙疳回疳散

YA GAN HUI G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肺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2%
脾經 8%
心經 8%
膀胱經 3%
腎經 3%
膽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牙疳回疳散」方劑中包含「人中白」,其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人中白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牙疳屬火熱毒邪侵犯牙齦,導致牙齦腫痛、潰爛,人中白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減輕牙齦炎症。
  2. 收斂生肌,止血止痛: 人中白能收斂生肌,止血止痛,可促進牙齦潰瘍癒合,防止感染加重,加速牙齦組織修復。

因此,人中白在「牙疳回疳散」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收斂生肌、止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牙疳。

牙疳回疳散方劑中使用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止痙之功效。牙疳回疳多因外感熱毒,或內熱鬱積,導致齒齦紅腫、潰爛、疼痛等症。白僵蠶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緩解牙疳回疳的症狀。

二、息風止痙:白僵蠶亦具有息風止痙的作用。小兒牙疳回疳常伴有口角歪斜、牙關緊閉、甚則抽搐等症狀。白僵蠶可清熱解毒,並息風止痙,緩解小兒牙疳回疳的痙攣症狀。

牙疳回疳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癢: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癢、固澀止瀉的功效。牙疳、回疳多因脾胃虛弱,導致溼熱內蘊,外侵牙齦,引起牙齦紅腫、疼痛、出血等症狀。五倍子能收斂牙齦,止癢止痛,緩解炎症。
  2. 燥溼止癢:五倍子還具有燥溼止癢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牙齦部位的溼熱,減少牙齦的腫痛和出血。

總而言之,五倍子在牙疳回疳散中發揮着收斂止癢、燥溼止癢的功效,幫助緩解牙疳、回疳的症狀。

牙疳回疳散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殺蟲: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殺蟲止癢之功效。牙疳、回疳多因濕熱蘊結,蟲蛀齒齦所致,白礬可燥濕殺蟲,消炎止痛,改善齒齦腫痛、潰爛等症狀。
  2. 收斂止血:白礬具有收斂止血作用,可幫助止住齒齦出血,促進傷口癒合,緩解牙齦疼痛。

白礬在牙疳回疳散中,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使用,可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收斂止血之目的,有效治療牙疳、回疳。

牙疳回疳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功效。

牙疳回疳,多因濕熱內蘊,侵犯脾胃,導致脾失健運,津液不足,而致口角糜爛、牙齦腫痛等症。黃連味苦寒,善清上焦心火,並能燥濕止癢,且能瀉脾胃濕熱,故可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從而改善牙疳回疳的症狀。

牙疳回疳散中包含蘆薈,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蘆薈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牙疳常因熱毒積聚於口腔而引起,蘆薈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牙疳症狀。
  2. 生肌止痛:蘆薈富含多種活性成分,能促進傷口癒合,生肌止痛。牙疳常伴有口腔潰瘍,蘆薈可促進潰瘍癒合,減輕疼痛,使患兒更快康復。

「牙疳回疳散」方中包含牛黃,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解毒: 牛黃味苦性寒,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效。牙疳回疳常伴有發熱、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牛黃能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牙疳症狀。

二、開竅醒神: 牛黃性涼,能清熱解毒,開竅醒神,有助於改善因牙疳引起的昏迷、抽搐等症狀。

因此,牙疳回疳散中加入牛黃,旨在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以達到治療牙疳的功效。

牙疳回疳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小兒牙疳,即牙齦腫痛、潰爛、牙齒鬆動等症狀。

青黛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消散牙齦腫痛的熱毒,同時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此外,青黛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牙齦腫痛、牙齒鬆動等症狀。

因此,牙疳回疳散中加入青黛,能夠有效地緩解小兒牙疳症狀,促進牙齦組織的修復。

牙疳回疳散方劑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牙疳引起的熱毒,減輕牙齦腫痛、潰爛等症狀。
  2. 開竅止痛,生肌斂瘡: 冰片具有開竅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牙痛、口臭等症狀。同時,冰片亦能促進傷口癒合,生肌斂瘡,有助於牙齦組織的修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牙疳回疳散》為傳統中醫治療「牙疳」之專方,其組成與配伍體現清熱解毒、斂瘡生肌、祛腐止血之思路,以下分項析論: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牙疳」為中醫病名,泛指牙齦腐爛潰瘍、出血流膿之症,多因胃火上炎、濕毒蘊結,或熱病後餘毒未清所致。此方以「吹藥」形式局部用藥,直接作用於患處,針對以下病機:

  • 清熱解毒:治療熱毒熾盛所致之牙齦紅腫潰爛。
  • 祛腐生肌:改善組織壞死、潰瘍久不癒合。
  • 止血斂瘡:抑制滲血滲膿,促進瘡面修復。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層

  • 川連末、青黛、犀牛黃
    黃連苦寒瀉心胃之火;青黛涼血解毒,專治口瘡疳熱;牛黃清心肝熱毒,三藥協力清除局部熱毒,阻斷炎症蔓延。
  • 蘆薈末
    瀉肝經實火,兼能殺蟲(古法認為蟲積可致牙疳),輔助解毒。

2. 祛腐斂瘡層

  • 真人中白(人尿沉澱)、陳蠶繭、蟢子窠(蜘蛛巢)
    三者煅製後增強收澀之性,中白降火消瘀;蠶繭與蜘蛛巢含蛋白膠質,煅後成炭,吸附腐肉並促進新生組織。
  • 五倍子、明礬
    五倍子鞣酸收斂潰瘍,明礬煅後燥濕止血,二者配伍(尤以五倍子內煅明礬)可凝固蛋白,形成保護層。

3. 局部止痛生肌層

  • 冰片
    辛香走竄,穿透黏膜以開竅散鬱火,迅速緩解疼痛,兼助他藥滲透。
  • 河蚌湯漱口
    外用蚌汁清熱利尿,初步清潔口腔,增強後續藥效。

配伍特點

全方以「煅製」藥物為主,兼顧「清熱」與「收斂」雙向調節:

  • 煅藥(中白、蠶繭、蟢子窠、五倍子明礬)→ 物理性吸附腐物,收縮瘡面。
  • 生藥(牛黃、冰片、青黛)→ 化學性抑制細菌,涼血消腫。
    此「清中寓斂」之法,契合牙疳「熱毒熾盛夾腐潰」之病機。

三、推理可能之功效延伸

雖古籍明載主治牙疳,然從藥物組合可推測,或可應用於其他「黏膜潰瘍性病變」,如:

  • 口瘡(阿弗他潰瘍):冰片、青黛止痛,五倍子斂瘡。
  • 牙周膿腫初期:犀黃、黃連抑制化膿,明礬減輕滲出。

惟須注意,此分析純基於組方邏輯,非臨床實證結論。

傳統服藥法


真人中白5分(煅),陳蠶繭2錢5分(煅存性),五倍子1錢(打碎,去盅),制明礬(法用整五倍子1錢,內裝明礬1錢,煅枯,研細末用),川連末5分,蘆薈末5分,犀牛黃3分,青黛5分,冰片4分,蟢子窠17個(煅存性)。
上為細末。
先用河蚌煎湯漱口,用少許吹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牙疳回疳散,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四。 組成:真人中白5分(煅),陳蠶繭2錢5分(煅存性),五倍子1錢(打碎,去盅),制明礬(法用整五倍子1錢,內裝明礬1錢,煅枯,研細末用),川連末5分,蘆薈末5分,犀牛黃3分,青黛5分,冰片4分,蟢子窠17個(煅存性)。 主治: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