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蚾丸

蚵蚾丸

KE B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肝經 20%
大腸經 15%
脾經 15%
心經 7%
膽經 7%
肺經 5%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蚵蚾丸中包含蕪荑,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癢的功效。

蕪荑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之效。蚵蚾丸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蕪荑可有效清熱解毒,止癢消腫,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此外,蕪荑還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可輔助治療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

蚵蚾丸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肝、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蚵蚾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濕疹、瘡瘍等皮膚病,黃連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癢,抑制濕熱邪毒的蔓延,達到治療目的。
  2. 收斂生肌:黃連能收斂生肌,促進傷口癒合。蚵蚾丸治療濕疹、瘡瘍等皮膚病時,黃連可促進潰瘍的癒合,防止感染,加速病竈的修復。

蚵蚾丸中使用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蚵蚾丸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胡黃連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咽喉部炎症,消除疼痛。
  2. 抑制細菌感染:胡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引起咽喉感染的細菌,進一步促進咽喉部的炎症消退,加速康復。

因此,胡黃連作為蚵蚾丸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抗菌等作用,有效改善咽喉腫痛等症狀。

蚵蚾丸中加入青黛,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蚵蚾丸的組成主要針對熱毒壅盛,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聲音嘶啞等症狀。青黛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其能清熱瀉火,消解咽喉部位的熱毒,並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此外,青黛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的生長,進一步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在蚵蚾丸中加入青黛,能有效地發揮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促進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蚵蚾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攻「小兒五疳八痢」,其描述症狀涵蓋多種小兒疳積重症:

  1. 形體羸弱:發豎毛焦、腳細肚大、尪羸胸陷等,反映營養不化、氣血虧虛。
  2. 消化異常:乳食不節致吐食不化、吃土甘酸,甚則蛔蟲內擾,顯示脾胃運化失調、寄生蟲病。
  3. 熱象與津傷:鼻赤唇燥、煩渴盜汗,暗示疳積化熱傷陰。
  4. 特殊疳證:如「丁奚疳」(以骨瘦如柴、腹大如鼓為特徵)、「疳眼雀目」等,屬疳積深入臟腑的變證。

綜觀之,此方針對疳積蟲積互結、脾胃虛損夾熱之證,尤其擅長「蟲毒攻伐」與「腐穢積滯」所致的複雜病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蟾蜍(蚵蚾)

  • 性味功效:辛涼有毒,傳統用於破癥結、殺蟲解毒。其體表腺體分泌的蟾酥具強心、消腫作用,而此方取「腹大不跳不鳴者」,可能因其體內容納更多代謝廢物(如癩疤),強化祛腐逐穢之力。
  • 炮製意義:打殺後任糞蟲食盡,可能藉蟲體分解作用,轉化蟾蜍毒性為「以毒攻毒」之效,專攻寄生蟲與腸道腐穢。

2. 糞蟲(糞中蛆蟲)

  • 作用推論
    • 消積通滯:蛆蟲善蝕腐穢,中醫取類比像,用其「腐蝕」特性攻逐腸道積滯。
    • 蟲類通絡:可能活躍腸道蠕動,破除疳積之膠結。
  • 炮製關鍵:先以尿浸(取其降火解毒),再經急流漂洗,去其濁氣而留攻邪之力。

3. 麝香

  • 畫龍點睛:辛香走竄,能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助藥性深入經絡,化解腦後核起、腹內塊生等結滯,並喚醒「心神昏瞀」。

4. 粳飯為丸

  • 顧護胃氣:以米飲送服,在峻攻中稍佐健脾之性,防蟲藥傷正。

全方治療邏輯

  1. 攻毒殺蟲:蟾蜍與糞蟲協力,直搗腸道蟲積、腐穢。
  2. 消疳化積:蟲體分解與麝香散結,破除腹內癥塊。
  3. 醒神開竅:針對蟲擾心神的昏瞀、咬指等症。
  4. 以濁攻濁:取穢物(糞蟲、尿)製藥,符合「疳積乃穢滯膠結」的病機特點。

此方體現古代「穢毒治法」思維,利用蟲類生物特性與毒性轉化,適應小兒疳積重症的複雜病機,然其組方邏輯大膽,需配合嚴密炮製法以減毒存效。

傳統服藥法


蟾蜍1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者,其身多癩)。
上取糞蟲1杓,置桶中,以尿浸之,桶上要乾,不與蟲走,卻將蟾蜍打殺頓在蟲中,任與蟲食一日夜,次以新布袋盡包,系定置於急流一宿,取出瓦上焙,為末;入麝1字,粳飯揉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20-30丸,米飲送下。
蚵蟆丸(《保嬰撮要》卷八)、糞(蟲巨)丸、五穀精(《醫統》卷八十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消食化積的功效,適用於小兒五疳八痢,乳食不節,寒溫調適乖違,發豎毛焦,皮膚枯悴,腳細肚大,顱解胸陷,漸覺尪羸,時發寒熱,盜汗咳嗽,腦後核起,腹內塊生,小便泔濁,膿痢澱青,撏眉咬指,吃土甘酸,吐食不化,煩渴並頻,心神昏瞀,鼻赤唇燥,小蟲既出,蛔蟲咬心,疳眼雀目,名曰丁奚。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夜盲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痲風 [漢生氏病]蛔蟲病夜間盜汗口乾口渴多痰昏迷

相同名稱方劑


蚵蚾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三。 組成:蟾蜍1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者,其身多癩)。 主治:無辜疳,諸疳。

蚵蚾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丁時發方。 組成:蚵蚾1個(酒半升,炙盡),蕪荑1兩,鶴虱1兩,川楝子1兩,使君子1兩,黃連1兩,夜明砂半兩,朱砂半兩,檳榔半兩,青黛半兩。 主治:五疳瀉痢。

蚵蚾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四引《吉氏家傳》。 組成:蚵蚾1個(淘浸1宿,去骨,炙黃色),胡黃連末1錢,巴豆(去心油,醋煮10數沸)1錢,青黛1錢,朱砂(爲衣)1錢,麝香少許,定粉1分(研),宣連1兩(煨,去毛後炮,出火氣)。 主治:諸疳。

蚵蚾丸, 出處:《局方》卷十(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白蕪荑(去皮)1兩半,黃連(去須)1兩半,蚵蚾(酒浸,去骨,焙)1兩半,胡黃連1兩半,青黛半兩(爲衣)。 主治:小兒五疳八痢,乳食不節,寒溫調適乖違,發豎毛焦,皮膚枯悴,腳細肚大,顱解胸陷,漸覺尪羸,時發寒熱,盜汗咳嗽,腦後核起,腹內塊生,小便泔濁,膿痢澱青,撏眉咬指,吃土甘酸,吐食不化,煩渴並頻,心神昏瞀,鼻赤唇燥,小蟲既出,蛔蟲咬心,疳眼雀目,名曰丁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