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青散子方劑中包含青黛,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解毒: 青黛性寒,味苦,入肺、肝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青散子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而青黛的清熱解毒作用正好能幫助消散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二、活血化瘀: 青黛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青散子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青黛的活血化瘀作用能幫助消腫止痛,加速傷勢恢復。
青散子為中國傳統醫學中的一種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其組成中包含黃連,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黃連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對抗體內的熱毒,特別是針對腸胃熱盛所引起的症狀,如腹瀉、口燥舌燥等。青散子在療效上需要通過黃連來增強這一效果。
其次,黃連具有消炎的作用,能夠減少由於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這對於緩解相關症狀如紅腫、疼痛等非常有效。
最後,黃連在中醫理論中被視作一味寒涼之藥,能夠幫助調和其它藥材的熱性,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均衡,避免出現過度的寒涼或熱燥。
因此,黃連的添加不僅能強化青散子的療效,亦有助於整體藥方的協調性,從而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青散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中國醫學大辭典》記載之「青散」,主治「服青龍丹,動口齒」。
「青龍丹」為古代內服丹藥,其性燥烈,服用後易致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熱毒上攻之症。青散子外用以「緊瘡口,生肌」,推測其針對服丹後口腔黏膜破損、瘡瘍不斂之症,具收斂瘡口、清熱解毒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槿花葉(木槿花葉)
- 性味苦寒,傳統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 方中重用為君藥,取其涼血消腫之效,抑制熱毒所致瘡瘍腫痛。
赤小豆
- 利水消腫、解毒排膿,輔助槿花清熱,並促進瘡口膿液消散。
青小豆(綠豆)
- 清熱解毒力強,與赤小豆協同增強瀉火解毒之功。
白及
- 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直接促進黏膜或皮膚潰瘍癒合。
配伍特點:
- 清熱與收斂並行:槿花、二豆清解熱毒,白及修復瘡面。
- 外治側重局部:以新汲水(寒涼之水)調藥,加強清熱效果;貼敷瘡周(避開中心),既保護周圍組織,又引毒外泄。
三、推理擴展功效
雖原主治限於丹毒口瘡,然其組方邏輯可推廣至:
- 皮膚瘡瘍:熱毒型癰腫初起或潰後不斂。
- 外傷出血:白及與小豆配伍可止血生肌。
- 濕疹糜爛:清熱燥濕、收斂滲液。
原理總結:
本方以「清解熱毒」為本,佐以「固護傷口」,體現中醫外治「祛邪不傷正」思路。槿花葉為關鍵藥材,二豆加強解毒,白及完成修復,三者協同達成「緊瘡生肌」之效。
傳統服藥法
槿花葉4兩(盛時收,陰乾,為末),青小豆2兩,赤小豆2兩,白及2兩。
緊瘡口,生肌。
上為末。
臨時用槿花末3錢匕,白及、小豆末各1錢匕,相和,新汲水調,攤紙上貼4畔,中心瘡口不用貼。
本方方名,《中國醫學大辭典》引作「青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青散子, 出處:《雞峰》卷二十一。 組成:青黛、黃連各等分。 主治:服青龍丹,動口齒。
青散子, 出處:《準繩·瘍醫》卷二。 組成:槿花葉4兩(盛時收,陰乾,爲末),青小豆2兩,赤小豆2兩,白及2兩。 主治:緊瘡口,生肌。主治:發背癰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