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靈丹
HEI LI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馮氏錦囊·雜證》卷十三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3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靈丹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主要功效為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能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消化吸收,改善因脾胃氣滯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黑靈丹作為滋補肝腎、強壯筋骨的藥物,加入陳皮可以更好地調和脾胃,避免藥物滋膩難化,提高藥效。
- 行氣散結:陳皮具有行氣散結之功,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對於藥物在體內的運行和藥效的發揮具有積極作用。黑靈丹中加入陳皮,可以避免藥物積滯,促進藥力流通,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黑靈丹方劑中包含三稜,主要原因有二:
- 破瘀散結:三稜性溫,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散結之功。黑靈丹多用於治療血瘀、積聚、癥瘕等症,三稜可有效化解瘀血,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消散積聚的目的。
- 助攻活血化瘀:黑靈丹中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亦具活血化瘀之效,三稜加入其中可增強藥效,使活血化瘀效果更顯著,促進病竈的修復。
黑靈丹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破血消積:莪朮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消積、行氣止痛之效。黑靈丹多用於治療血瘀、積滯所致的病症,莪朮可助其破除血瘀,消散積塊,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目的。
- 消腫止痛:莪朮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對於因血瘀、積滯引起的腫痛,莪朮可起到緩解疼痛、消散腫塊的效果,配合黑靈丹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黑靈丹中加入青皮,主要是利用其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之功,能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嘔吐等症狀。此外,青皮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導致的噁心、嘔吐。
因此,在黑靈丹中加入青皮,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胃氣上逆等症狀,達到整體調和、改善病情的作用。
黑靈丹方劑中包含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連翹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黑靈丹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癰腫疔瘡、喉痹、丹毒等疾病,連翹在此起到清熱解毒,消散熱毒的作用。
- 活血化瘀:連翹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兼具活血化瘀的功效。黑靈丹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連翹可輔助其活血化瘀,促進瘡瘍的消散,達到更好的療效。
黑靈丹方劑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逐水: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之功效。黑靈丹常用於治療水腫、腹水等病症,牽牛子可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排泄,有助於排出體內積水,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 清熱解毒:牽牛子同時具備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亦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黑靈丹可能用於治療一些熱毒壅滯導致的病症,牽牛子則可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黑靈丹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功效。黑靈丹常用於治療寒邪客中、脾胃虛寒等症狀,乾薑可溫暖脾胃,促進陽氣生發,助消化吸收,改善寒症。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黑靈丹中可能含有其他性寒或涼的藥材,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並能協調藥物的作用,增強整體療效。
黑靈丹方劑中含有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消積導滯:檳榔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利水之效。黑靈丹常用於治療積滯腹痛、食積不化等症,檳榔的消積作用可助藥效發揮。
- 驅蟲殺蟲:檳榔還具有驅蟲殺蟲之功效,對蛔蟲、絛蟲等寄生蟲有較好療效。黑靈丹若用於治療蟲積腹痛,檳榔的驅蟲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
黑靈丹方劑中包含百草霜,主要源於其特殊的藥性與功效:
- 清熱解毒,散瘀止痛: 百草霜性寒,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痛之效。黑靈丹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百草霜的加入能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和消腫止痛之功。
-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 百草霜入肝經,能引導其他藥材的藥效直達肝臟,並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黑靈丹常用於治療肝膽疾病,百草霜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提高療效。
黑靈丹方劑中包含砂仁,主要有以下原因:
- 理氣止痛:砂仁性溫,味辛,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黑靈丹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砂仁的理氣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健脾開胃:砂仁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化積的作用。黑靈丹常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的患者,砂仁的健脾作用可增強患者的食慾,促進食物消化吸收。
黑靈丹中加入肉荳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肉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黑靈丹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肉荳蔻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嘔吐,提升藥效。
- 行氣活血,化濕止瀉: 肉荳蔻還具有行氣活血、化濕止瀉的功效。黑靈丹中常加入一些具有行氣活血作用的藥材,肉荳蔻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達到治療目的。
黑靈丹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其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藥性。
肉桂味辛甘,性熱,入心、腎、脾經,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活血化瘀之效。黑靈丹常用於治療腎陽虛衰、命門火衰、陽氣不足所致的腰膝痠冷、畏寒肢冷、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
肉桂的溫陽補火作用,可溫暖腎陽、提升陽氣,改善寒性體質,從而緩解上述症狀。同時,肉桂的散寒止痛作用,可有效緩解因寒邪侵襲所致的腰膝痠痛、腹痛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靈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黑靈丹主治「痢疾」,尤其針對赤白痢下(便中帶血或黏液)。依其服法區分:
- 白痢(寒濕或氣滯為主):以生薑湯送服,生薑辛溫散寒、和胃止嘔。
- 紅痢(濕熱或血分鬱滯):以砂仁湯(行氣化濕)或甘草湯(緩急和中)送服。
此方偏向溫通消積,適用於飲食停滯、寒濕夾瘀導致的痢疾,可能伴隨腹脹、裏急後重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行氣破滯,消積導滯
- 廣皮、青皮:疏肝理氣,破滯化積,針對氣機壅滯。
- 三稜、莪朮:破血行氣,消癥化積,擅治食積瘀阻。
- 檳榔、黑醜(牽牛子):攻下導滯,通利二便,尤以黑醜「頭末」瀉下較峻,祛腸腑穢濁。
(2)溫中散寒,固腸止瀉
- 乾薑(炒黑):溫脾止瀉,炒黑增止血之效,適用寒濕痢。
- 肉桂: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兼活血通脈。
- 肉果(肉豆蔻):煨製去油後澀腸止瀉,溫中行氣。
(3)調和藥性,兼顧止血
- 百草霜:止血收澀,吸附腸道濕毒,治血痢。
- 砂仁:醒脾和胃,防消導藥傷中氣。
- 連翹:清熱散結,反佐全方溫燥之性,防化熱生毒。
(4)配伍特點
- 消補兼施:在破氣消積(三稜、莪朮)的同時,佐以溫中固澀(肉果、肉桂),防攻伐太過。
- 寒熱並調:連翹微寒制約乾薑、肉桂之溫,黑醜通瀉與百草霜收澀並用,適應痢疾寒熱錯雜病機。
- 糖調送服:黑沙糖甘緩補中,兼和藥性;不同湯劑引經,針對痢下性質調整。
三、推論可能的功效延伸
雖原方主痢,然其組方邏輯顯示,或可延伸用於:
- 食積腹脹:氣滯濕阻型脘痞。
- 寒濕泄瀉:非純熱毒之久瀉。
- 婦人瘀滯經痛:三稜、莪朮配合肉桂可化血分寒瘀。
此方偏溫燥,若熱毒熾盛(純紅痢腥臭、高熱)或陰虛者恐非所宜,然古法未明言禁忌,需臨證權衡。
傳統服藥法
廣皮(炒)2兩,三稜(炒)2兩,莪朮(炒)2兩,青皮(炒)2兩,連翹(焙)7錢5分,黑醜(炒,另取頭末)7錢5分,乾薑(炒黑)7錢5分,檳榔(焙)7錢5分,百草霜1兩,砂仁3錢(焙),肉果(面煨,粗紙打去油)5錢,肉桂5錢(去粗皮,不見火)。
上為末。
用黑沙糖調,大人每服3錢,小兒自8分至2錢,白痢,生薑湯下;紅痢,砂仁湯或甘草湯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黑靈丹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行氣破血、消積散結的功效,主治痢疾。但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靈丹,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巴豆肉3斤,蓖麻子5兩。 主治:一切癰疽,死肉不脫,新肉不生。
黑靈丹, 出處:《馮氏錦囊·雜證》卷十三。 組成:廣皮(炒)2兩,三棱(炒)2兩,莪朮(炒)2兩,青皮(炒)2兩,連翹(焙)7錢5分,黑醜(炒,另取頭末)7錢5分,乾薑(炒黑)7錢5分,檳榔(焙)7錢5分,百草霜1兩,砂仁3錢(焙),肉果(面煨,粗紙打去油)5錢,肉桂5錢(去粗皮,不見火)。 主治:痢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