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瀉肺湯中加入羌活,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羌活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宣肺止咳的功效。瀉肺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犯肺所致的咳嗽、喘息、痰多等症狀,而羌活能有效驅散肺部寒邪,促進肺氣宣降,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 兼治頭痛鼻塞: 羌活亦可升散風寒,故可治療風寒犯上引起的頭痛、鼻塞等症狀。瀉肺湯治療的風寒犯肺,往往伴隨頭部不適,羌活的加入可有效緩解患者的頭部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瀉肺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瀉肺湯多用於肺熱咳嗽、痰黃稠粘、口渴咽燥等症,玄參可清解肺熱,並能化痰止咳,改善症狀。
二、滋陰潤肺:玄參亦有滋陰潤肺之效,可緩解肺熱所致的津液虧損,進一步改善咳嗽、咽燥等症。
總而言之,玄參在瀉肺湯中發揮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的功效。
瀉肺湯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開宣肺氣,利咽止咳:桔梗味苦辛,性微寒,入肺經,能宣散肺氣,利咽開音,對於肺氣鬱閉、痰濁阻肺所致的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2. 促進排痰,利水消腫:桔梗有通利水道、宣通肺氣的作用,可幫助痰液排出,並有助於利水消腫,這對於因肺熱痰濕引起的咳嗽、喘息、水腫等症狀,有一定緩解效果。
因此,瀉肺湯中加入桔梗,可以起到宣肺利咽、排痰止咳的功效,對於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瀉肺湯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是因為桑白皮具有清肺熱、降氣止咳的功效。
桑白皮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肺熱、降肺氣,並能止咳化痰。對於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喘息氣促等症狀,桑白皮都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瀉肺湯中,桑白皮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的療效。
瀉肺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瀉肺湯多以辛涼之品為主,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能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
-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咳嗽、潤肺止渴等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達到瀉肺清熱、止咳化痰的功效,增強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瀉肺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肺受風熱,七情郁結,風毒上攻」,導致眼部突然腫痛難開。其病機關鍵在於:
- 肺熱壅盛:肺主氣,開竅於鼻,其經脈連目系。風熱或情志郁結化火,上攻於目,故見腫痛。
- 氣機壅滯:七情郁結影響肺氣宣降,風毒外邪趁勢上犯,形成眼目經絡阻塞。
方名「瀉肺」點明主旨,通過瀉肺壅、通氣道,使風熱毒邪從上(吐)下(利)分消,眼目腫痛自解。
組成與治療邏輯
葶藶子(君藥)
- 性味苦辛大寒,專入肺經,《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癥瘕積聚、通利水道」。
- 本方用微火熬紫色,增強瀉肺平喘、逐痰下氣之效,搗泥更助藥力迅速釋放。
- 現代觀點:所含芥子苷等成分可能刺激黏膜,促進排痰,並調節肺部微循環。
桑根白皮(臣藥)
- 甘寒入肺,瀉肺平喘、利水消腫,《本草綱目》言其「瀉肺,降氣散血」。
- 輔佐葶藶子清肺熱,並抑制風毒上沖之勢,切段煎煮利於有效成分(如桑皮苷)溶解。
大棗(佐使藥)
- 甘溫緩和葶藶子峻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瀉肺過猛傷正。
- 20枚用量搭配3升水,煎煮後濃縮至1升,形成高滲溶液可能助葶藶子成分擴散。
配伍原理
- 瀉中寓調:葶藶子瀉肺實,桑皮清熱,大棗護胃,形成「驅邪不傷正」結構。
- 給邪出路:服後「吐惡物、微利」,反映風熱毒邪通過嘔吐(上焦)、利尿(下焦)雙向排出,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原則。
- 眼病治肺:體現「肺氣通於目」理論,肺氣暢則目絡通,腫痛自消。
此方展現中醫「通腑瀉肺以明目」的獨特思路,針對風熱毒邪壅肺兼氣滯者,以速效見長。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3兩(微火熬令紫色,搗如泥),大棗20枚,桑根白皮3兩(切)。
上以水3升,煮棗及桑根白皮,取1升,去滓,納葶藶子泥如彈丸許,攪令消散,更煮三分減一,調冷暖,頓服之。良久當吐惡物,微利一兩行,如湯沃雪,即得安臥。
忌生冷、咸酸腥臭、油膩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肺湯,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羌活1兩,黃芩1兩,黑參1兩,桔梗1兩,大黃1兩,芒消1兩,地骨皮1兩。 主治:暴風客熱外障。
瀉肺湯, 出處:《外台》卷九引《古今錄驗》。 組成:人參3分,生薑4分,半夏5分(洗),甘草4分(炙),橘皮12分,竹葉2兩。 主治:咳逆短氣;霍亂。
瀉肺湯, 出處:《外台》卷九引《古今錄驗》。 組成:川芎1兩,麻黃(去節)1兩,細辛1兩,椒(去目閉口,汗)1兩,當歸1兩(一本有生薑1兩)。 主治:肺中膿咳唾血,氣急不安卧。
瀉肺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羌活1錢5分,玄參1錢5分,桔梗1錢5分,川地骨1錢,桑白皮2錢,甘草1錢。 主治:涼散。主治:肺受風熱,七情鬱結,風毒上攻,眼目忽然腫痛難開者。
瀉肺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五。 組成:黃芩、梔子、桑白皮(炒)、杏仁(炒,去皮尖)、桔梗、枳殼、薄荷、連翹、大黃、甘草(炙)各等分。 主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脅脹滿,痰多,大便澀滯。
瀉肺湯, 出處:《審視瑤函》卷四。 組成:桑白皮、黃芩、地骨皮、知母、麥門冬(去心)、桔梗各等分。 主治:金疳。起初如玉粒,脾生必礙睛疼,沙擦澀緊,翳障生,若在氣輪,目病珠痛,流淚不爽,陽分最苦氣升,時交陰降略清寧,目小澀而堅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