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經丸

通經丸

TONG J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事》卷十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0%
肺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6%
膀胱經 4%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膽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經丸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經絡,導致經期延遲、痛經、血塊等症狀,桂枝能溫暖子宮,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氣血: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氣血的作用,能改善經血運行不暢,使經血順利排出。對於經期不規律、經量過少等症狀,桂枝能起到調節氣血,恢復正常經期循環的效果。

通經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通經丸多用於治療經期腹痛、經血不暢等症,而青皮能有效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疼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血流通,從而達到通經止痛的效果。
  2.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青皮亦具消食導滯之功,可用於治療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通經丸中加入青皮,可兼顧脾胃功能,防止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脾胃不適,更全面地調理女性經期健康。

通經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破瘀散結的功效。對於經期前後因血瘀氣滯、濕熱內蘊導致的腹痛、便祕、經行不暢等症狀,大黃能有效瀉熱通便,促進血行,改善經血運行,達到通經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經血運行不暢,緩解瘀血阻滯引起的經痛、經量過少等症狀。對於因寒凝血瘀、氣滯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大黃能起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經血順利排出。

通經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乾薑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因寒邪阻滯導致的經絡不通、血行不暢,有助於緩解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通經丸中往往會加入其他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乾薑與之配合,可增強整體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乾薑的加入,有助於通經丸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改善經絡不通、血行不暢等問題,從而達到治療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的目的。

通經丸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花椒味辛性熱,入脾、腎經,能溫經散寒,驅除體內寒邪,促進氣血運行。

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花椒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使經血暢通,緩解疼痛。此外,花椒還有溫腎壯陽的功效,對於腎虛導致的月經不調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通經丸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1. 活血化瘀: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它能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改善經絡不通的狀況,有助於治療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經期不順、痛經等問題。
  2. 消癥散結:莪朮還具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可以幫助消除腹腔內積聚的瘀血,緩解因血瘀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對於一些因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經量過少等問題,莪朮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之,莪朮在通經丸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消癥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幫助女性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通經丸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以下作用:

  1. 溫經散寒:烏頭性熱,具有溫經散寒之效,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導致的經痛、痛經等症狀。
  2. 活血化瘀:烏頭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流通,對於經血不暢、痛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然而,烏頭毒性較強,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通經丸中加入乾漆,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乾漆性寒、味苦,入肝經。其具有破血消癥、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經絡所致的經閉、痛經、癥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乾漆還能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等引起的瘀血腫痛,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通經丸中加入乾漆,是為了加強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經閉、痛經等婦科疾病。

通經丸中的當歸,擅長補血活血、調理經絡。當歸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絡中的血瘀狀況。在方劑中使用當歸,有助於舒緩經痛,提升通經效果。

通經丸中的桃仁,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桃仁能夠改善經絡中的血瘀,減少經痛。在方劑中添加桃仁,有助於促進經血流通,增強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經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通經丸主治以下證候,與婦人經閉血瘀及妊娠相關病證密切相關:

  1. 經閉腹痛:經血不通,瘀滯胞宮,導致腹部疼痛。
  2. 血瘕:瘀血積聚成塊,固定不移,屬瘀血實證。
  3. 妊娠腹痛(懷妊3-4個月,頭暈腹痛,不能飲食,日漸羸瘦):此處用藥須慎重,可能用於瘀阻胞宮所致的妊娠不適,但需嚴格辨證。
  4. 吐血:血瘀阻絡,血不歸經,上逆為吐血。
  5. 婦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未婚或已婚女性月經停閉,伴隨疼痛,屬瘀血阻滯。

此方主要針對瘀血內阻、經脈不通之證,以破血逐瘀、溫通行滯為主。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通經丸由多味藥物組成,其配伍體現「溫通破瘀,去故生新」之法。

核心藥物分類與作用

  1. 破血逐瘀

    • 乾漆(炒令煙出):辛溫行散,破血消癥,直入血分以攻堅。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助瘀血下行。
    • 蓬莪朮:行氣破血,消積止痛,針對血瘕氣滯。
    • 大黃(炮):瀉下攻積,活血祛瘀,炮製後減其峻猛,仍保留逐瘀之力。
  2. 溫經散寒

    • 桂心(不見火):溫通經脈,散寒止痛,助血行暢通。
    • 乾薑(炮)、川椒:溫中散寒,兼能止痛,改善寒凝血瘀。
    • 川烏(炮):大熱辛散,通行十二經,逐寒濕,止劇痛。
  3. 行氣活血

    • 青皮(去白):疏肝破氣,散結消滯,氣行則血行。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寓「攻中帶補」之意,防逐瘀過猛傷正。

配伍邏輯

  • 溫通與破血並用:以桂心、乾薑、川烏等溫散寒凝,助乾漆、桃仁、莪朮等破血藥力。
  • 行氣以助活血:青皮疏肝理氣,氣行則血行,強化逐瘀效果。
  • 攻邪兼顧護正:當歸養血,防止破血過猛傷陰血;米醋熬膏收斂藥性,緩和峻烈之弊。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溫經散寒、破血逐瘀、行氣止痛,解除寒凝血瘀、經脈不通之病理狀態。適用於寒凝血瘀型經閉或血瘕,其痛多呈冷痛、固定拒按,舌紫暗或有瘀斑。米醋送服更增散瘀之效,溫酒則助藥力行散。

總結

通經丸為古代治療瘀血內阻、經閉痛經之峻劑,強調「去瘀生新」,以溫通破血為核心。其組方嚴謹,層次分明,然藥性偏猛,須準確辨證為寒凝血瘀實證方可施用。

傳統服藥法


桂心(不見火)、青皮(去白)、大黃(炮)、乾薑(炮)、川椒(去目並合口,微炒,地上出汗)、蓬莪朮、川烏(炮,去皮尖)、乾漆(炒令煙出)、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去故生新,調理經閉。
上為細末,將四分用米醋熬成膏,和余六分末為丸,如梧桐子大,陰乾。
每服20丸,加至30丸,用淡醋湯送下,溫酒亦得,空心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經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腹痛肺結核胰臟炎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胃腸出血月經稀少閉經腹瀉全身性水腫身體消瘦忽冷忽熱面色發青

相同名稱方劑


通經丸, 出處:《回春》卷六。 組成:斑蝥20個(糯米炒),大黃5錢,桃仁49個。 主治:經閉並乾血氣屬血實氣滯者。

通經丸, 出處:《女科證治約旨》卷二。 組成:桂心、川烏、桃仁、當歸、附子、乾薑、川椒、大黃、青皮各等分。 主治:蓄血,月水不調,疼痛,或成血瘕。

通經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一。 組成:歸尾1兩,桃仁(去皮尖)1兩,大黃(煨)1兩,丹皮1兩,乾漆(炒煙盡)1兩,肉桂1兩,三棱5錢,莪朮(醋炒)1兩,牛膝1兩,麝香8分。 主治:經閉不通及血塊疼痛。

通經丸, 出處:《宋氏女科》。 組成:川椒(炒去目)7錢,蓬朮(煨)7錢,乾漆(炒煙盡)7錢,乾薑(炮)7錢,大黃(酒蒸)7錢,桂心7錢,桃仁7錢,川烏7錢,當歸1兩,青皮1兩(炒),紅花7錢,紫葳7錢,牛膝7錢,劉寄奴7錢。 主治:室女婦人,經脈不通,臍腹疼痛,潮熱,或成瘕症。

通經丸, 出處:《濟生》卷六。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1錢半,蓬朮(炮)1錢,桂心(不見火)1錢,青皮(去白)1錢,大黃(炮)1錢,乾薑(炮)1錢,桃仁(去皮尖,炒)1錢,乾漆(炒令煙盡)1錢,紅花1錢,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放地上密蓋出汗)1錢。 主治:室女血瘕,月經不通,臍下堅結大如杯,發則寒熱往來。瘀血停留,腹中疼痛,屬氣實者。

通經丸,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桂心(不見火)、青皮(去白)、大黃(炮)、乾薑(炮)、川椒(去目并合口,微炒,地上出汗)、蓬莪朮、川烏(炮,去皮尖)、乾漆(炒令煙出)、當歸(洗,去蘆,薄切,焙乾)、桃仁(去皮尖,炒)各等分。 主治:去故生新,調理經閉。主治:經閉腹痛,血瘕,妊娠腹痛,吐血。婦人室女月候不通,疼痛,或成血瘕。懷妊3-4個月,頭暈腹痛,不能飲食,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