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菊花丸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菊花性涼味甘,入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降火消炎之效。
在甘菊花丸中,菊花主要起到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目眩、咽喉腫痛、目赤腫痛、頭風眼疾等症狀。同時,菊花還能起到疏風散熱、清肝降火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炎症和促進身體恢復。
甘菊花丸中添加枸杞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枸杞子性甘平,入肝腎經,具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之效。甘菊花性微寒,清熱解毒,兩者搭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補肝腎,相輔相成。
二、 緩解眼疲勞,改善視力: 甘菊花具有清肝明目之效,枸杞子則能滋養肝腎,益精明目。二者合用,能緩解眼疲勞、改善視力,特別適合用於治療因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引起的視力下降、眼乾澀等症狀。
甘菊花丸中添加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可改善因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視力模糊等症狀,與甘菊花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調和藥性:甘菊花性微寒,若單用容易傷陰,而熟地黃性溫,可以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體質偏虛寒者服用。
甘菊花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原因有二:
- 滋陰補氣,緩解燥熱: 甘菊花性涼,擅清熱解毒,但其寒涼之性易損傷脾胃陽氣。山藥性平味甘,具有滋陰補氣、健脾益腎的功效,能中和甘菊花之寒,避免其過於寒涼傷胃,同時也滋補脾腎,增強抵抗力。
-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 山藥的粘液蛋白能緩解甘菊花的苦澀,提升口感,使其更易於服用。此外,山藥的滋陰補氣之性,能配合甘菊花清熱解毒的作用,達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甘菊花丸」的主要成分包括菊花、枸杞子、熟地黃和山藥,具有滋陰補腎、明目清肝、益精補氣的功效。
枸杞子具有滋陰、補氣、益精、潤肺、補血養肝、補益肝腎、清肝明目和強筋骨的功效。它能增強免疫力,抗癌與抑制腫瘤,並能降低血糖,促進肝細胞的新生和恢復體力。
菊花具有清熱解毒、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散風熱、止咳化痰、解毒、清肝明目、平肝息風和安神等功效。菊花可以治療瘡腫毒、目赤腫痛、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發熱、頭痛、喉痛、口腔潰瘍、咳嗽、痰多、肝火上亢、目赤腫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失眠、焦慮等症狀。
山藥具有補氣、澀精止遺、補腎、止咳化痰、強筋骨、健脾胃、滋陰、止瀉等功效。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有補氣益虛,生津止渴,健脾養胃的功效。山藥含有黏液蛋白、澱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增強體質,緩解疲勞,增強體力。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它能補血養血,改善貧血癥狀;滋補肝腎,緩解肝腎陰虛症狀;益精填髓,增強精血;補腎填精,增強腎臟功能;滋補養生,增強體質,延緩衰老。
「甘菊花丸」主要用於治療男性腎臟虛弱,視力模糊或出現黑影。它可以滋補肝腎,益精明目,清熱解毒,改善腎臟功能,緩解腎虛症狀,增強視力。
總之,中藥方劑「甘菊花丸」具有滋陰補腎、明目清肝、益精補氣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男性腎臟虛弱,視力模糊或出現黑影。它可以增強腎臟功能,緩解腎虛症狀,增強視力,改善眼部健康。
傳統服藥法
菊花1兩,決明子1兩,車前子1兩,丹參1兩,防風(去叉)1兩,玄參1兩,蕤仁(去皮)1兩,升麻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1兩,葳蕤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溫水送下,臨臥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菊花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滋陰補腎、明目的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菊花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一引《衛生家寶》。 組成:甘菊花2兩(去土),枸杞4兩,熟地黃3兩,乾山藥半兩。 主治:明目,暖水臟,活血駐顔,壯筋骨。主治:男子腎臟虛弱,眼目昏暗,或見黑花。
甘菊花丸,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甘菊花1兩,決明子1兩半,車前子2兩,防風2兩(去蘆頭),蕤仁1兩半(湯浸,去赤皮),黃連2兩(去須),川升麻1兩,子芩1兩,川大黃3兩(銼碎,微炒),玄參1兩,葳蕤2兩。 主治:風毒攻眼,澀癢腫疼,久赤不癒。
甘菊花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菊花1兩,決明子1兩,車前子1兩,丹參1兩,防風(去叉)1兩,玄參1兩,蕤仁(去皮)1兩,升麻黃連(去須)1兩,黃芩(去黑心)1兩,大黃(銼,炒)1兩,葳蕤1兩,細辛(去苗葉)1兩,甘草(炙,銼)1兩,人參1兩。 主治:風毒衝目,虛熱赤痛。
甘菊花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甘菊花3分,人參3分(去蘆頭),當歸3分,防風半兩(去蘆頭),秦艽半兩(去苗),山茱萸半兩,白鮮皮半兩,黃耆半兩(銼),漢防己半兩,桂心半兩,白朮半兩,白蒺藜半兩(微炒,去刺),生乾地黃半兩,獨活半兩,薯蕷半兩,芎藭半兩,細辛半兩,蒼耳子半兩。 主治:頭面風,皮膚痹癢,肢節疼痛,頭目不利,項強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