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蒜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蒜性辛辣: 蒜性辛辣,容易刺激腸胃,而甘草性甘,味平和,能緩解蒜的辛辣,避免對胃部造成過度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使藥性更溫和,並能增強蒜的藥效,使藥效發揮更佳。
此外,甘草還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等功效,可與蒜的藥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
「蒜煎湯」方劑中加入「秦艽」的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止痛: 秦艽性苦寒,具有祛風濕、止疼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而引起的疼痛,與蒜的辛溫發散作用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驅散寒濕,解除痺痛。
- 解毒消腫: 蒜煎湯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腫痛等,而秦艽亦具解毒消腫之效,與蒜的解毒殺菌作用相得益彰,能促進傷口癒合,消散腫脹。
因此,「秦艽」的加入能提升「蒜煎湯」治療風濕痺痛、外傷腫痛等疾病的療效。
蒜煎湯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蒜煎湯通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脘腹冷痛等症狀,而當歸可以補益氣血,溫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不適。
- 溫陽散寒: 當歸辛溫,可溫陽散寒,與蒜泥的辛溫之性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散寒邪的作用。對於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疼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當歸可溫陽驅寒,緩解症狀。
因此,蒜煎湯方劑中加入當歸,旨在增強其補血活血、溫陽散寒的功效,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蒜煎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與大蒜搭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疽腫毒等症。
- 滋陰潤燥,利咽開音: 玄參還具滋陰潤燥、利咽開音的功效。對於因燥熱傷陰引起的咽喉乾燥、聲音嘶啞等症狀,玄參可起到滋潤咽喉、改善聲音的輔助作用。
蒜煎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心、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蒜煎湯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延胡索的加入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延胡索還具有一定的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作用,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胸悶、腹痛、心煩易怒等症狀。蒜煎湯中加入延胡索,可加強其活血化瘀、疏肝解鬱的功效,進一步達到止痛消腫的目的。
蒜煎湯方劑中包含常山,主要原因有二:
一、 常山性寒,善清熱解毒:常山味苦性寒,入肝、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蒜煎湯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濕熱內蘊所致的疾病,如瘧疾、痢疾等。常山能清熱解毒,與方劑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清熱截瘧、止痢的效果。
二、 常山與大蒜相配,增強療效:常山性寒,與大蒜辛溫相配,寒溫並用,可使藥力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截瘧止痢的功效。同時,大蒜辛溫,可溫脾胃,防止常山寒性過強,損傷脾胃。
「蒜煎湯」方劑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梔子味苦寒,性寒涼,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蒜煎湯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加入梔子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功,並能更好地控制出血。
- 緩解炎症,促進癒合:梔子亦具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蒜煎湯主要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熱毒瘡瘍等,加入梔子可輔助其消炎止痛,加速傷口癒合,提高治療效果。
「蒜煎湯」方劑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鱉甲性寒,可清熱解毒: 鱉甲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蒜煎湯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癤腫等病症,鱉甲的加入可以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幫助消腫止痛。
- 鱉甲可軟堅散結: 鱉甲具有軟堅散結之效,對於一些因熱毒凝結而導致的腫塊或硬結,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配合蒜的辛溫解毒之性,可共同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
總而言之,「蒜煎湯」中加入「鱉甲」,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配合蒜的辛溫解毒之性,共同達到治療熱毒瘡瘍、癤腫等病症的效果。
蒜煎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扶正: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蒜煎湯通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體虛乏力等症狀,黃耆可以補益正氣,增強抵抗力,幫助機體抵禦外邪入侵,從而起到治病的作用。
- 增強藥效: 蒜煎湯中的大蒜具有殺菌消炎的功效,但其藥力有限。黃耆的加入可以增強蒜煎湯的藥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同時,黃耆還可以改善大蒜的口感,使其更易於服用。
蒜煎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控制因腸胃不適或寒涼引起的腹瀉,配合大蒜的溫中散寒,可起到雙重調節作用。
- 解毒生津: 烏梅性寒,具有解毒生津的功效,可中和蒜的辛辣之性,避免刺激腸胃,並可緩解因腹瀉導致的口渴和津液不足。
總之,烏梅在蒜煎湯中起着收斂止瀉、解毒生津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藥效,使其更適宜於治療寒涼引起的腹瀉。
「蒜煎湯」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活血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具有疏散風寒、活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與蒜頭的解表散寒功效相輔相成。
- 通竅止痛,改善氣血循環: 川芎可通經絡、開竅,改善氣血循環,對於風寒阻滯經絡,引起頭部、面部疼痛、鼻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有助於緩解蒜煎湯治療的病症。
因此,川芎的加入,可提升「蒜煎湯」的療效,使之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諸多症狀。
主治功效
中醫方劑「蒜煎湯」介紹
蒜煎湯 是中醫方劑,由甘草、秦艽、當歸、玄參、延胡索、常山、梔子、鱉甲、黃耆、烏梅、川芎組成,具有補氣益血、清熱利濕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體質虛弱、盜汗、肌肉瘦弱、食慾不振、疲倦乏力、咳嗽不止。
甘草: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鱉甲:具有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黃耆: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秦艽:具有清熱瀉火、祛風除濕、清熱利尿和強筋骨的功效。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玄參: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
延胡索: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之功效。
梔子: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清熱瀉火、清熱利濕、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等功效。
常山:具有治瘧、湧吐、驅蟲殺蟲和清熱解毒等功效。
總結:
蒜煎湯性溫,味苦甘,具有補氣益血、清熱利濕、養陰清肺的功效,主要用於氣陰兩虛的外感發熱,慢性支氣管炎,盜汗,肺結核,遺精,健忘,貧血,盜汗,肌肉萎縮等病症,已被廣泛應用於臨牀。
傳統服藥法
甘草(炙)2兩,秦艽(去土)2兩,當歸(洗,切,焙)2兩,玄參(洗,焙)2兩,延胡索2兩,常山4兩,山梔子(去皮)2兩,鱉甲(九肋者,去裙襕,酥炙令黃)3兩,黃耆(銼)2兩,烏梅(去核,炒)2兩,芎藭2兩。
上銼,如麻豆大,瓷盒收,勿泄氣。
每服2錢匕,水8分1盞,入蒜一瓣去兩頭,煎至6分,去滓溫服,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益氣血、止咳化痰的功效,適合於虛勞、夜多虛汗、肌體瘦弱、減食困劣、咳嗽不止等症。但脾胃虛弱、痰濕內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蒜煎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九。 組成:甘草(炙)2兩,秦艽(去土)2兩,當歸(洗,切,焙)2兩,玄參(洗,焙)2兩,延胡索2兩,常山4兩,山梔子(去皮)2兩,鱉甲(九肋者,去裙襕,酥炙令黃)3兩,黃耆(銼)2兩,烏梅(去核,炒)2兩,川芎2兩。 主治:虛勞。夜多虛汗,肌體瘦弱,減食困劣,咳嗽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