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覆飲子

旋覆飲子

XUAN FU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3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19%
胃經 19%
心經 11%
膀胱經 4%
小腸經 4%
三焦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4%
肝經 3%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旋覆飲子中包含旋覆花,主要是因為旋覆花具有以下功效,能與方劑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 降氣止咳:旋覆花能降肺氣,止咳化痰,適用於肺氣上逆、咳嗽痰多等症狀。
  • 消痰止喘:旋覆花能消痰止喘,對於痰濕阻肺、氣喘咳嗽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和胃降逆:旋覆花能和胃降逆,適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

旋覆飲子中,旋覆花與其他藥材搭配,如半夏、厚朴等,共同發揮降氣止咳、消痰止喘、和胃降逆等功效,對於痰濕阻肺、氣喘咳嗽、胃氣上逆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旋覆飲子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脹: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滯的功效。旋覆飲子用於治療痰飲咳喘,而橘皮可助於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利於痰飲的排出。
  2. 調和藥性: 旋覆飲子中含有多味藥材,如旋覆花、半夏等,性偏溫燥,容易傷陰耗氣。橘皮性溫,味辛,能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使藥力更平和。

因此,橘皮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治療痰飲咳喘,還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佳。

旋覆飲子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和胃降逆:旋覆飲子主治痰飲咳喘,而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嘔、降逆止咳的作用。與旋覆花、半夏等藥物配伍,能更好地化痰止咳,降逆止嘔,使藥效更顯著。
  2. 調和藥性:旋覆飲子中含有多味寒涼藥物,例如旋覆花、半夏等,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生薑能溫中散寒,中和寒涼之性,使藥物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旋覆飲子中加入紫蘇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一、 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的功效。旋覆飲子主治風寒咳嗽,而紫蘇葉能協助驅散外感寒邪,開宣肺氣,使咳痰順利排出。

二、 行氣寬胸:紫蘇葉辛溫之性,能行氣寬胸,緩解胸悶氣喘。旋覆飲子中旋覆花、半夏等藥材也能行氣化痰,紫蘇葉的加入更能增強其行氣止咳的功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旋覆飲子中包含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痰飲咳喘、胸膈滿悶、心悸不安等症狀的效果。

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體內積聚的痰飲,配合旋覆花、半夏等藥物,共同達到化痰止咳的作用。此外,茯苓還能健脾寧心,緩解痰飲引起的胸膈滿悶、心悸不安等症狀,使患者胸中舒暢,精神安定。

旋覆飲子中加入淡豆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疏散風寒,和解表裏: 淡豆豉性微寒,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解表和中之功。旋覆飲子以治風寒咳嗽為主,淡豆豉可協同旋覆花、半夏等藥物,共同疏散外邪,和解表裏,使咳逆之症得以緩解。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淡豆豉味甘,略帶苦味,能調和旋覆花、半夏等藥物的辛燥之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還能引導藥力更好地直達病所,增強藥效。

旋覆飲子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緩和藥性:旋覆飲子以旋覆花、半夏為主藥,辛溫燥烈,容易傷陰耗氣。大棗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可緩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二、調和氣血:大棗能補益氣血,與旋覆花、半夏相配,可協調脾肺之氣,促進氣血運行,使藥物功效更佳,利於治療咳嗽氣喘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旋覆飲子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主治病證

旋覆飲子主要針對腳氣病(非現代所指之維生素B1缺乏症,而屬中醫「風毒腳氣」範疇),其臨床表現包括:

  • 下肢症狀:腳腫無力、頑痹不仁、兩腳緩弱,甚則大拇指活動不遂。
  • 氣機壅滯:少腹氣滿、胸中痞塞、見食即嘔,反映中上二焦氣逆不降。
  • 水濕停滯:小便澀滯不利,兼有腳腫,提示濕濁內阻、三焦水道不暢。

此證病機關鍵為氣滯水停、風濕毒邪痹阻經絡,屬本虛標實之候。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 旋覆花(2兩):辛溫降氣,化痰消痞,主治「噫氣不除、胸脅痞滿」,針對氣逆嘔噫、胸膈痞塞。
  • 橘皮(2兩):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協同旋覆花調暢中焦氣機。
  • 生薑(3兩):溫中止嘔,散水濕之毒,尤善治「風毒腳氣」之嘔逆。
  • 紫蘇莖(1握):辛溫行氣,寬中利膈,兼解表化濕,助肺胃氣機宣降。
  • 茯苓(3兩):淡滲利濕,健脾寧心,導水濕從小便而出。
  • 香豉(1升):宣鬱除煩,輕清透邪,助散胸中鬱結之氣。
  • 大棗(10枚):補脾和營,緩和諸藥辛散之性,防傷正氣。

2. 加減法與方義延伸

  • 小便澀者:加桑白皮4兩,瀉肺行水以通調水道。
  • 氣滿甚者:加半夏4兩,增強降逆化痰之力。
  • 後續調治:服大犀角湯或犀角麻黃湯,以清熱解毒、通絡利水,針對風毒深伏或表閉水停之變證。

3.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降氣化痰、利濕和中為主,兼顧宣暢三焦:

  • 治標:旋覆、橘皮、生薑、紫蘇莖共奏降逆化痰之效,緩解嘔逆、胸悶;茯苓、香豉利濕宣鬱,通調水道。
  • 顧本:大棗健脾扶正,防祛邪傷中。
  • 適應病機:針對「風濕毒邪壅滯氣機,上逆則嘔痞,下注則腳腫」之證,通過調暢氣機、分消水濕,使邪有出路。

4. 煎服法與禁忌

  • 煎服方法:分三次溫服,間隔「十里久」(約現代2小時),強調藥力持續作用。
  • 飲食禁忌:避生冷、黏膩、發物(如蔥、醋、豬肉),防助濕礙胃,影響藥效。

總結

旋覆飲子為腳氣病(風毒濕滯型)之經典方,組方體現「降氣爲先、祛濕爲輔」的治法,通過調和中上二焦氣機,間接緩解下肢濕痹。後續配伍犀角類方,反映古代對腳氣病「由淺入深、從氣分入血分」的辨證層次,具臨床實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旋覆花2兩,橘皮2兩,生薑3兩,紫蘇莖1握,茯苓3兩,香豉1升(綿裹),大棗10枚(擘)。
小便澀者,加桑根白皮4兩,如其服此飲23劑,氣下訖,即須服大犀角湯,服當小便利為度;如其胸膈中氣滿者,加半夏4兩,湯洗;待腹內氣和,腳重欲消,皮膚猶如隔帛者,宜服犀角麻黃湯1-2
上切。
以水8升,煮取2升4合,分3服,服別相去10里久。1日1劑,凡服5劑,上氣即下。
忌生蔥、醋物,慎生冷、豬肉、蒜、面、魚、粘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旋覆飲子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腳氣病麻痺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旋覆飲子, 出處:《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組成:旋覆花2兩,橘皮2兩,生薑3兩,紫蘇莖1握,茯苓3兩,香豉1升(綿裹),大棗10枚(擘)。 主治:腳氣。頑痹不仁,兩腳緩弱,腳腫無力,重者少腹氣滿,胸中痞塞,見食即嘔,或兩手大拇指不遂,或兩腳大拇指不遂,或小便澀,氣滿嘔逆不下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