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酸棗湯

小酸棗湯

XIAO SUAN Z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7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脾經 18%
心經 18%
胃經 13%
腎經 9%
肝經 9%
膽經 9%
心包經 4%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小酸棗湯中包含酸棗仁,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安神養心: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盜之功效。酸棗仁能滋養心脾,緩解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易醒等症狀,配合其他藥材,更能協同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2. 滋陰補血:酸棗仁還具有一定的滋陰補血作用,對於因陰虛血少引起的失眠、心悸、面色蒼白等症狀,也有一定改善效果。在小酸棗湯中,酸棗仁與其他滋陰補血藥材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小酸棗湯中加入知母,主要有兩點原因:

  1. 清熱降火: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腎火,與酸棗仁、茯苓等藥物搭配,可有效緩解心煩失眠、口乾舌燥、心悸不安等因心腎陰虛、心火上炎導致的症狀。
  2. 滋陰養血:知母雖屬寒性,但其性潤,能滋陰養血,與酸棗仁、茯苓等滋陰補血藥物配合,可有效緩解因陰虛血燥導致的頭暈目眩、心慌氣短、神疲乏力等症狀,達到養心安神的功效。

小酸棗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和胃:酸棗仁性寒,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和胃降逆,防止酸棗仁寒性過重,損害脾胃功能。
  2. 調和藥性:生薑可調和藥性,使各藥材更協調地發揮作用。酸棗仁具有安神斂汗之效,生薑則能增強其補益效果,並防止藥物寒涼過度,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因此,小酸棗湯中加入生薑,不僅能緩解酸棗仁的寒性,還能更好地發揮其安神功效,促進藥物整體療效。

小酸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緩和藥性:小酸棗湯以酸棗仁、茯苓、甘草為主,酸棗仁性寒,茯苓性平,甘草性甘,味甘性平。甘草能緩解酸棗仁的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之氣傷及脾胃。

二、調和藥性: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各藥材的功效得以更好地發揮,避免單味藥的偏性,增強療效。甘草能增強酸棗仁安神寧心、茯苓健脾利濕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治療效果更佳。

小酸棗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其健脾安神的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心、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方中酸棗仁性寒,入肝、心經,具有安神、斂汗、養肝之效,但其偏寒性易傷脾胃,而茯苓的健脾作用可以緩解酸棗仁的寒性,避免其傷脾胃,同時還能幫助其更好地安神,達到治療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狀的效果。

小酸棗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川芎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酸棗仁性酸平,入肝脾經,能養肝寧心、安神斂汗。二者配伍,可以協同作用,疏肝解鬱,調理氣血,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胸脅脹痛等症狀。
  2. 引藥入肝,增強療效:小酸棗湯主要針對肝鬱氣滯、心神不安等症狀,而川芎辛溫走散,能引藥入肝,促進藥物有效成分作用於肝經,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小酸棗湯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虛勞不得眠,煩不可寧」,即因虛勞(長期氣血耗損)導致的心神不安、失眠煩躁。其病機當屬 陰血不足、虛熱內擾,症狀特點為:

  1. 虛性失眠:勞累後加重,伴心悸、健忘。
  2. 虛熱煩躁:心神不寧,口乾或微熱,但非實火之躁狂。
  3. 可能兼見 脾胃虛弱(納差、倦怠),因方中生薑、炙甘草具調和脾胃之效。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解析

全方以 酸棗仁 為君藥,佐以養陰清熱、調和氣血之品,針對「陰虛血少、虛熱擾神」之證,推論其治療原理如下:

1. 君藥:酸棗仁(2升)

  • 養肝血、安心神:酸棗仁為治療虛煩不眠要藥,甘酸入肝,補肝血以寧心。
  • 重用為君:量達2升(古代容量),強調其滋養為主,非僅鎮靜。

2. 臣藥:知母(2兩)、茯苓(2兩)、芎藭(2兩)

  • 知母:清虛熱,除煩潤燥,與酸棗仁共治陰虛內熱之煩。
  • 茯苓:健脾安神,導濕濁下行,防滋補藥滯脾,兼助睡眠。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與酸棗仁「動靜相配」,防血滯礙眠(血虛易兼滯)。

3. 佐使藥:生薑(2兩)、炙甘草(1兩)

  • 生薑:和胃止嘔,辛散助藥力布散,緩涼藥傷胃。
  • 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緩急迫(助解煩躁)。

4. 加減(桂心2兩)之用意

若見 陽虛不寐(手足冷、脈沉弱),加桂心溫通心陽,引火歸元,契合「陰中求陽」之理。


三、治療原理綜論

  1. 滋陰補血為本:酸棗仁、知母滋陰清熱,針對虛勞陰血不足。
  2. 調理氣血為輔:川芎活血,茯苓滲濕,使補而不滯。
  3. 兼顧脾胃:生薑、甘草護胃,確保藥效吸收。
  4. 標本兼治:養血治本(虛勞)、清熱安神治標(煩眠),契合「虛則補之,熱則清之」之法。

此方結構簡練,體現 「補虛為主,清疏為輔」 的配伍思想,與後世《金匱要略》酸棗仁湯(同主虛煩不眠)相比,多了生薑、川芎,更注重 氣血並調脾胃運化,適合虛勞兼氣滯或濕輕微者。

傳統服藥法


酸棗仁2升,知母2兩,生薑2兩,甘草1兩(炙),茯苓2兩,芎窮2兩(一方加桂2兩)。
上切。
以水1鬥,煮酸棗仁,減3升,納藥,煮取3升,分3服。
忌海藻、菘菜、酢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滋膩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骨質疏鬆症睡眠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小酸棗湯,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深師方》。 組成:酸棗仁2升,知母2兩,生薑2兩,甘草1兩(炙),茯苓2兩,川芎2兩(一方加桂2兩)。 主治:虛勞不得眠,煩不可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