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奔豚茯苓湯中包含茯苓,乃因其具備以下兩項功效,針對奔豚病症發揮重要作用:
- 健脾利濕: 奔豚病症常伴隨脾虛濕盛,導致水腫、腹脹等症狀。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經,能健脾利濕,消除水腫,緩解腹脹,改善奔豚患者的脾胃功能。
- 寧心安神: 奔豚病症常伴隨心神不寧、驚悸不安等症狀。茯苓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平息心悸,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使心神安定,有助於奔豚病症的改善。
奔豚茯苓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奔豚茯苓湯以茯苓、澤瀉等利水滲濕藥為主,性偏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陽氣。甘草性甘溫,入脾經,可緩解藥性偏寒,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寒而傷正氣。
-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在奔豚茯苓湯中,甘草可以增強茯苓利水滲濕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同時還能緩解茯苓可能帶來的口乾、便溏等副作用。
奔豚茯苓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奔豚病多因寒邪客於心包,導致心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可驅散寒邪,溫通心陽,改善心氣不足的症狀。
- 和胃止嘔: 奔豚病常伴有心悸、胸悶、氣喘等症狀,同時也可能出現嘔吐、腹痛等胃部不適。生薑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胃氣上逆,減少嘔吐的發生,幫助患者更好地接受藥物治療。
奔豚茯苓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因痰濁阻滯、氣機逆亂所致的胸悶、嘔吐等症狀,與茯苓、白朮等藥物配合,能更好地化解痰濕,舒暢氣機。
- 燥濕化痰: 奔豚茯苓湯主要針對痰濕壅盛所致的奔豚病,半夏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與茯苓、白朮等藥物協同作用,消散痰濕,改善水腫和肢體麻木等症狀。
奔豚茯苓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氣益脾,緩解奔豚症的核心症狀:
奔豚症常伴隨氣虛乏力、心悸氣短等症狀,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效,能增強心肺功能,改善氣短乏力,從而緩解奔豚症的核心症狀,爲治療打下基礎。
二、配合茯苓健脾利水,協同治療:
奔豚症常與水溼停滯有關,而茯苓健脾利水,可消除水溼,減輕心肺負擔,人參則能補益脾胃,增強其運化水溼的能力,兩者相輔相成,協同治療奔豚症。
總而言之,奔豚茯苓湯中加入人參,是基於其補氣益脾、協同茯苓利水的作用,旨在從根本上改善奔豚症的病理變化,提高治療效果。
奔豚茯苓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一、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奔豚症多因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所致,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能補益氣血,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奔豚症的發作。
二、 滋陰潤燥,養血安神:當歸性溫,味甘,歸肝、心、脾經,能滋陰潤燥,養血安神,有助於改善奔豚症患者因氣血不足、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心悸、不安等症狀。
奔豚茯苓湯中的川芎,主要起著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作用。
奔豚,指的是胸脅滿悶、氣短喘促,甚至胸痛、心悸等症狀,多因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可疏通氣血運行,緩解胸悶氣短,並可緩解因氣血瘀阻引起的胸痛、心悸等症狀。
此外,川芎還能配合茯苓、白朮等藥物,共同健脾益氣,改善氣血不足,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奔豚茯苓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奔豚氣」相關諸證,其病機核心為寒氣厥逆、氣機衝逆,兼見氣血不足、陰陽失調。古籍所載症狀可分三類:
- 氣逆衝撞:腹脹滿、氣奔走衝胸膈如豚(小豬)奔突,甚則發作時神識昏蒙(不識人),反映下焦寒氣上沖,擾亂胸陽。
- 氣血虛寒:手足逆冷、五臟不足、氣力羸瘦,乃中陽不振、氣血失養之象。
- 寒熱錯雜:或見煩熱、寒熱並存、拘引陰器,提示氣逆日久,陰陽氣機乖違,局部經絡鬱滯。
此證與《金匱要略》奔豚病相似,然本方更側重於寒氣挾虛、氣血失和之複雜病機,非單純肝鬱或腎寒所致。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降逆平衝、溫中補虛、調和氣血為立方框架:
君藥:茯苓(4兩)+李根白皮(1升)
- 茯苓淡滲利水,導下焦逆氣隨小便而去;李根白皮為古籍治奔豚要藥,《別錄》載其「大寒」,專降肝胃衝逆之熱氣。二者一溫一寒,共鎮衝逆。
臣藥:生葛(8兩)+半夏(1升)+生薑(5兩)
- 生葛(葛根)用量獨重,取其升津解肌、舒緩經脈拘急,與降氣藥形成「升降相因」之勢;半夏、生薑和胃降逆,化飲止嘔,針對氣逆所致痰飲內停。
佐藥:人參(3兩)+炙甘草(2兩)+當歸(2兩)+芎藭(2兩)
- 人參、甘草補益中氣,固守後天之本,防氣逆再發;當歸、芎藭(川芎)養血活血,疏通衝脈瘀滯,解決「血寒則凝」之病機。
使藥:甘草兼調和諸藥
- 炙甘草緩急和中,協調寒溫並用之性。
全方特點
- 寒熱並用:李根白皮清降熱氣,生薑溫散寒凝,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衝逆。
- 標本兼治:降逆治標(茯苓、半夏),補虛治本(人參、當歸),配合葛根解肌、芎藭活血,多層次調暢氣機。
- 重劑通降:生葛、茯苓、李根白皮用量偏大,強調「通降」之力,以制奔豚上衝之勢。
治療原理歸納
此方透過「降氣—補虛—調血—和陽」四步:
- 降氣:直接鎮壓下焦上逆之氣。
- 補虛:強健中焦,斷絕衝氣之源(土虛則木搖)。
- 調血:活血養血,使衝脈氣血得和。
- 和陽:寒熱同調,恢復陰陽升降之常。
適用於虛寒為本、衝逆為標,或兼鬱熱之複雜奔豚證,體現「攻補兼施、動靜結合」的製方思維。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生葛8兩,甘草2兩(炙),生薑5兩,半夏1升(湯洗),人參3兩,當歸2兩,芎藭2兩,李根白皮(切)1升。
上切。
以水1鬥2升,煮取5升,服1升,日3次,夜2次。
忌羊肉、餳、海藻、菘菜、酢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適合於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衝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足逆冷、或煩熱者。但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陽。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奔豚茯苓湯, 出處:《外台》卷十二引《集驗方》。 組成:茯苓4兩,生葛8兩,甘草2兩(炙),生薑5兩,半夏1升(湯洗),人參3兩,當歸2兩,川芎2兩,李根白皮(切)1升。 主治:短氣,五臟不足,寒氣厥逆,腹脹滿,氣奔走衝胸膈,發作氣欲絕,不識人,氣力羸瘦,少腹起騰踴如豚子,走上走下,馳往馳來,寒熱,拘引陰器,手足逆冷,或煩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