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風癇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風癇多因風熱內襲,肝風內動所致,生地黃可以清熱降火,涼血止血,平息肝風,達到治療風癇的目的。
- 滋陰生津:生地黃具有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作用,可以緩解風癇發作時出現的口渴、燥熱、神志不清等症狀。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養肝腎,改善因肝腎陰虛導致的肝風內動。
風癇湯中加入竹瀝,主要有以下兩項原因:
- 清熱除煩,化痰開竅: 竹瀝味甘淡,性微寒,具有清熱除煩、化痰開竅之效。對於風癇症患者,常伴隨熱邪內擾、痰濁阻竅,竹瀝能清熱降火,化解痰濕,使患者神志清醒,症狀減輕。
- 輔助解毒,增強療效: 風癇湯中常加入其他具有解毒功效的藥材,如黃芩、黃連等,竹瀝能輔助藥物解毒,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療效,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風癇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痙: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止痙止痛的功效。風癇多因風邪入絡,上擾心神,導致痙攣發作。防風可驅散風邪,平息痙攣,緩解風癇發作的症狀。
- 疏散風邪: 風癇發病多與外感風寒有關,防風能疏散風邪,使之從表散出,避免風邪深入經絡,加重病情。此外,防風還能通利氣血,改善氣血運行,輔助其他藥物治療風癇。
風癇湯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風癇常伴隨寒邪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生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氣血流通,改善風癇症狀。
- 解毒止痙:生薑亦有解毒止痙之效,可緩解風癇發作時伴隨的痙攣、抽搐等症狀。此外,生薑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綜上所述,生薑在風癇湯中發揮著溫中散寒、解毒止痙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風癇症狀,提高療效。
風癇湯中包含石膏,主要因其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之效。
風癇,乃風邪入絡,上擾心神,致使神志昏迷、抽搐痙攣之症。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可清熱解毒,平息因熱邪上擾心神所致的抽搐痙攣。此外,石膏亦能清肝火,平肝陽,對於因肝陽上亢所致的風癇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故風癇湯中配伍石膏,旨在清熱平肝,熄風止痙,以達到治療風癇之目的。
風癇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解表,宣肺止咳: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開表、散寒止咳之效。風癇多因風寒之邪入侵,導致肺氣不宣,氣機阻滯,故以麻黃疏散風寒,宣肺解表,以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通經活絡,祛風止痙:麻黃還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痙之效。風癇常伴有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麻黃能通暢經絡,驅散風邪,以緩解痙攣,改善肢體運動障礙。
風癇湯中加入冰片,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之效。風癇症多因風熱痰火內擾,導致神志不清、肢體抽搐等症狀。冰片能清熱解毒,熄風止痙,並能開竅醒神,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正常。
- 外用可止痛消腫: 冰片亦有外用止痛消腫之效。風癇症患者常伴有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將冰片外敷於患處,可起到止痛消腫的作用,緩解患者的痛苦。
總而言之,風癇湯中加入冰片,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以及外用止痛消腫等功效,以達到治療風癇症的最佳效果。
風癇湯中加入桂枝,是基於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
風癇病多因風寒襲人,導致經絡痺阻,氣血運行不暢而發病。桂枝性溫,入膀胱經,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對經絡的侵襲,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此外,桂枝還具有通絡止痛之功,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進一步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總之,桂枝在風癇湯中發揮著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風癇病的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風癇湯中加入防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解痙: 防己性味辛寒,入膀胱經,具有祛風解表、利水消腫的功效。風癇症多因風邪侵襲,導致筋脈拘急、氣血運行不暢,而防己可驅散風邪,舒筋活絡,緩解痙攣症狀。
- 利水消腫: 風癇症常伴有水腫,而防己能利水消腫,有助於緩解水腫症狀,減輕患者的痛苦。
總之,防己在風癇湯中,既能祛風解痙,又能利水消腫,能有效緩解風癇症的症狀。
風癇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功效。風癇發病多由風寒外襲,導致陽氣虛衰,寒邪內侵,而附子可溫陽驅寒,助陽氣回升,從而改善風癇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風癇湯中除了附子,還包含其他藥物,如川芎、白芷等,這些藥物共同發揮散風解表、活血化瘀的作用。附子溫陽散寒,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風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風癇湯主治「風痰閉膈;煩悶無知,不言目直」,此證屬中醫「風癇」範疇,多因風痰壅塞、上蒙清竅所致。
- 風痰閉膈:風邪引動痰濁,阻滯胸膈氣機,致氣血逆亂、心神被蒙。
- 煩悶無知:痰擾心神,神明失用,故見意識昏蒙、煩躁悶亂。
- 不言目直:痰阻經絡,肝風內動,出現語言蹇澀、雙目凝視等風象。
此方針對風、痰、熱交結為患,以豁痰開竅、熄風定驚為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維:
化痰開竅:
- 竹瀝:甘寒清滑,滌痰通絡,專消痰熱蒙蔽。
- 生薑汁:辛溫化痰,佐竹瀝減其寒性,共奏化痰之效。
- 龍腦(冰片):芳香走竄,開竅醒神,助痰熱外透。
熄風解表:
- 防風:祛風解痙,疏散外風,兼防內風妄動。
- 麻黃:辛溫發散,開宣肺氣,助痰邪外解。
清熱養陰:
- 生地黃汁:滋陰涼血,防風藥燥烈傷陰,兼清痰熱。
- 石膏:清瀉陽明實熱,治煩悶躁擾。
溫陽固本:
- 炮附子:溫補元陽,助氣化以消痰,並防寒藥傷陽。
祛濕通絡:
- 防己:苦辛降泄,利水祛濕,斷痰濕生成之源。
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以竹瀝、龍腦滌痰開竅治標,附子、生地黃調和陰陽治本。
- 動靜相濟:麻黃、防風辛散動痰,石膏、生地黃靜涼制熱,平衡藥性。
- 風痰並治:祛風藥與化痰藥並用,切中「風挾痰擾」之病機。
推理擴展:
此方寒溫並用,適用於風痰夾熱、虛實夾雜之證。若純屬寒痰或陽虛風動,則需調整配伍。其煎服法(3歲1錢)反映古代對小兒驚癇的應用,量輕以防峻藥傷正。
傳統服藥法
竹瀝4錢,生地黃汁4錢,龍腦4錢,生薑4錢,防風4錢,麻黃(去節)4錢,防已3錢,附子(炮)3錢,石膏5錢。
上為末。
3歲1錢,水半盞,煎3分,去滓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發散作用,因此孕婦、體虛者、高血壓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風癇湯, 出處:《誠書》卷八。 組成:生地汁2錢,竹瀝2錢,防風2錢,生薑2錢,石膏2錢,麻黃(去節)2錢,龍腦5分,桂枝1錢,防己1錢半,附子(制)1錢半。 主治:風痰閉膈;煩悶無知,不言目直。
風癇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竹瀝4錢,生地黃汁4錢,龍腦4錢,生薑4錢,防風4錢,麻黃(去節)4錢,防已3錢,附子(炮)3錢,石膏5錢。 主治:小兒風癇,痰熱相感而動於心,風癇相亂,則頓悶無知,口出涎沫,或禁不言,身反目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