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龍齒性澀,甘,涼。主要功效鎮驚安神;清熱除煩。主驚癇;癲狂;心悸怔忡;失眠多夢;身熱心煩
防己性苦、寒。主要功效行水、瀉下焦濕熱。治水腫臌脹、濕熱腳氣、手足攣痛、癬疥瘡腫。主治風寒溫瘧、熱氣諸癇。除邪、利大小便。水腫、風腫、去膀胱熱、傷寒寒熱邪氣、中風手腳攣急、止洩、散癰腫惡結。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石膏性辛甘寒、無毒。主治解肌清熱、除煩止渴。用於熱病壯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胃火牙痛、熱毒壅盛、發斑發疹、口舌生瘡、癰疽瘡瘍潰不收口、湯火燙傷。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竹瀝性甘,苦,寒。主要功效清熱降火;滑痰利竅。主中風痰迷;肺熱痰壅;驚風;癲癇;熱病痰多;壯熱煩渴;子煩;破傷風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加味續命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四十五。 組成:麻黃1錢,防風1錢,龍齒1錢,防己1錢,附子(炮)1錢,石膏1錢,桂枝1錢,陳皮(去白)5分,紫蘇5分,竹瀝1合,生薑汁10匙,生地汁半合。 主治:風癇,發則僕地,悶動無知,嚼舌吐沫,背反張,目上視,手足搐搦,或作六畜聲者。
加味續命湯, 出處:《胎産秘書》卷下。 組成:人參2錢,焦朮2錢,茯苓2錢,炮薑8分,熟附子3錢,北細辛5分,生黃耆3錢,防風2錢,酒拌炒歸身3錢,法夏1錢,炙甘草8分,杞子3錢,鹿膠3錢,石菖蒲(米汁浸,炒)1錢5分(一方加天竺黃1錢5分)。 主治:補氣壯陽。主治:産後類中風痙症。風寒入於腠理,經絡不和,手足搐搦,眼目上視,角弓反張,口眼歪斜,舌瘖不語,痰涎上湧,不省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