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丸
BI XI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七
熱性指數
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3-09-13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萆薢8兩(銼),牛膝3兩(去苗),丹參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朮2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堅骨益筋,養血固發。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方劑組成解釋
萆薢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的功效,杜仲具有補腎強筋、壯腰膝的功效,肉蓯蓉具有補腎益精、壯陽固精的功效,菟蕬子具有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固精縮尿的功效。萆薢丸由這四味中藥組成,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的功效,主治腎損骨虛,不能起床,腰背腿皆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萆薢丸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萆薢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萆薢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川萆薢(洗)不拘多少。 主治:小便頻數,日夜無時。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五引《聖惠》。 組成:萆薢24兩,杜仲8分。 主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不穩。
萆薢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七。 組成:萆薢、杜仲(炒去絲)、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各等分。 主治:腎損骨虛,不能起床,腰背腿皆痛。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六。 組成:萆薢、菟絲子、白茯苓、鹿茸、肉蓯蓉、黃耆、川巴戟、杜仲、金毛狗脊、益智仁。 主治:益腎氣。主治:小便頻數。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七引《聖惠》。 組成:萆薢1兩,熟乾地黃3分,牛膝2兩(去苗),附子1兩(去皮臍),桂心半兩,五加皮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羌活半兩,石斛3分(去根),白芍藥3分。 主治:腰腳冷痹,沉重無力。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八。 組成: 萆薢丸(《普濟方》卷二一八。)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八。組成:萆薢1兩,杜仲(炒)1兩,菟絲子(酒浸)1兩,胡蘆巴(炒)1兩,破故紙(炒)1兩,川楝子1兩,茴香(鹽炒)1兩,蓮子肉1兩,沉香1兩半,廣木香5錢。主治:補虛益氣。 。 主治:補虛益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