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萆薢丸
BI XI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七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萆薢丸的組成中包含萆薢,其原因如下:
- 藥性主治:萆薢味甘淡,性微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淋止痛的功效。萆薢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尿頻、尿急、水腫等症,而萆薢正是此方劑中主要的利水消腫藥物。
- 方劑配伍:萆薢丸中,萆薢與其他藥物如車前子、滑石、木通等相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通淋止痛的作用。萆薢作為主要藥物,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顯著。
萆薢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固精: 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萆薢丸主治腎虛精虧、腰膝酸軟、陽痿遺精等症,杜仲的補腎固精作用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協同作用: 萆薢丸中包含萆薢、茯苓、澤瀉等藥材,以利水滲濕、健脾利濕為主。而杜仲的補腎作用可以協同其他藥材,改善腎臟功能,促進利水滲濕,提高療效。
萆薢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益精,固精止遺: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止遺之效。萆薢丸本身以萆薢爲主藥,善於利水滲溼,用於治療腎陽不足,溼熱下注所致的腰膝痠軟、小便不利、遺精等症狀。而肉蓯蓉的加入,則可加強補腎固精的作用,使兩者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 滋陰潤燥,增強功效: 萆薢丸中其他藥材,如萆薢、茯苓等,均具有一定的燥性,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之弊。肉蓯蓉的滋陰潤燥之效,可以緩解此弊端,使藥性更加平和,降低副作用。同時,肉蓯蓉的潤腸通便作用,亦可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效力。
萆薢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以其療效顯著而受到廣泛應用。其主要成分之一的菟蕬子,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菟蕬子味苦,性微寒,入肝、腎經,主要用於清熱利濕,化痰解毒。這與萆薢丸的主要功效密切相關,萆薢丸通常用於治療由濕熱所致的疾病,如膀胱炎、尿路感染等,因其具有利尿通淋的效果,能夠有效排出體內的濕氣和毒素。
菟蕬子在方劑中的添加,不僅增強了其清熱利濕的作用,同時還能調和其他藥物的功效,使整體方劑的效果更加均衡。中醫講究的“君臣佐使”原則在這裡得以充分體現,菟蕬子作為一味重要的佐藥,協同其他成分發揮出相輔相成的作用。此外,菟蕬子還具有疏通經絡的功能,能夠改善身體的整體氣血循環,從而增強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因此,菟蕬子在萆薢丸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方劑的療效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萆薢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損骨虛,不能起床,腰背腿皆痛」,乃針對腎氣虛損、筋骨失養所致之證。腎主骨,肝主筋,腎虧則骨弱,肝血不足則筋弛,故見腰背腿痛、行動乏力。本方以「堅骨益筋,養血固發」為治則,既補腎強骨,又兼顧養血舒筋,契合「肝腎同源」之理,復其筋骨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萆薢(8兩)
- 味苦性平,主歸腎、膀胱經,善利濕濁、通經絡。重用為君,取其「疏通下焦濕滯,通痹止痛」之效,間接助腎氣宣通,緩解痺痛。
臣藥:牛膝、丹參
- 牛膝(3兩)補肝腎、強筋骨,兼引藥下行,直達腰膝;更助萆薢疏通經絡,契合「治痿獨取陽明」之意。
- 丹參(2兩)活血養血,與牛膝協力改善氣血瘀滯,筋脈得養則痛減。
佐藥:附子、白朮、枳殼
- 附子(2兩)大辛大熱,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助腎氣化以強骨,與萆薢一溫通、一滲利,標本兼顧。
- 白朮(2兩)健脾燥濕,固守中焦,杜絕濕濁再生,與附子共扶先天後天。
- 枳殼(2兩)理氣寬中,破滯消脹,助氣血運行,使補而不滯。
配伍特點
全方以「通補兼施」為核心,萆薢、牛膝通絡除痺,附子、白朮溫補脾腎,丹參養血活血,枳殼調暢氣機,共奏「補腎強骨、養血舒筋」之效。
原理推論
此方非單純滋補,而是透過「祛濕通絡→溫陽化氣→健脾養血」三步,針對「腎虛夾濕」之機:
- 濕濁阻絡則氣血不達,故以萆薢、牛膝通利;
- 腎陽不足則骨失溫養,故以附子峻補;
- 氣血瘀滯則筋失濡潤,故以丹參、枳殼調和。
諸藥協同,使濕去絡通、陽氣復振,自然筋骨堅固,痛症得緩。
傳統服藥法
萆薢8兩(銼),牛膝3兩(去苗),丹參2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白朮2兩,枳殼2兩(麩炒微黃,去瓤)。
堅骨益筋,養血固發。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酒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萆薢丸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萆薢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萆薢丸, 出處:《濟生》卷四。 組成:川萆薢(洗)不拘多少。 主治:小便頻數,日夜無時。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五引《聖惠》。 組成:萆薢24兩,杜仲8分。 主治:丈夫腰腳痹緩,急行不穩。
萆薢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七。 組成:萆薢、杜仲(炒去絲)、蓯蓉(酒浸)、菟絲子(酒浸)各等分。 主治:腎損骨虛,不能起床,腰背腿皆痛。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六。 組成:萆薢、菟絲子、白茯苓、鹿茸、肉蓯蓉、黃耆、川巴戟、杜仲、金毛狗脊、益智仁。 主治:益腎氣。主治:小便頻數。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七引《聖惠》。 組成:萆薢1兩,熟乾地黃3分,牛膝2兩(去苗),附子1兩(去皮臍),桂心半兩,五加皮半兩,酸棗仁半兩(微炒),羌活半兩,石斛3分(去根),白芍藥3分。 主治:腰腳冷痹,沉重無力。
萆薢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八。 組成: 萆薢丸(《普濟方》卷二一八。)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八。組成:萆薢1兩,杜仲(炒)1兩,菟絲子(酒浸)1兩,胡蘆巴(炒)1兩,破故紙(炒)1兩,川楝子1兩,茴香(鹽炒)1兩,蓮子肉1兩,沉香1兩半,廣木香5錢。主治:補虛益氣。 。 主治:補虛益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