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氣湯

BU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一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1%
心經 15%
腎經 10%
膀胱經 5%
三焦經 5%
肝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5%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補氣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原因如下: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其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故常用於氣虛乏力、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等症。
  2. 益氣生血: 黃耆還能益氣生血,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

因此,補氣湯中加入黃耆,可起到補氣固表、益氣生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虛體質,增強人體抵抗力。

補氣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養血柔肝的功效。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其養血作用可以滋養氣血,緩解氣虛所致的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同時,白芍還具有柔肝的作用,可以舒肝解鬱,緩解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

因此,在補氣湯中加入白芍,可以起到養血柔肝,協同補氣的作用,使補氣效果更加顯著,並能更好地緩解氣虛所伴隨的肝血不足、肝氣鬱滯等症狀。

補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
  2. 增強補氣功效: 甘草本身也具備一定的補氣作用,能益脾胃、補虛損,與其他補氣藥材配合使用,可增強補氣效果,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甘草作為補氣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補氣功效,是不可或缺的藥材。

補氣湯方劑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用以平衡補氣藥材可能造成的壅滯之弊。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降血壓等作用。補氣藥材多偏溫燥,容易導致氣機不暢、水濕停滯,甚至出現痰濕、水腫等症狀。加入澤瀉可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水液代謝,避免補氣藥材的副作用,使補氣效果更佳,並避免氣滯水停,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

補氣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補氣湯多以補益脾氣為主,陳皮能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氣血生化,增強補氣效果。
  2. 調和藥性:補氣湯中常加入一些溫燥之品,如黃芪、黨參等,陳皮能緩解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氣傷肺,同時也能提高補氣湯的口感,使藥物更容易服用。

補氣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生津止渴之效。對於氣虛體弱、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人參能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
  2. 扶正固本: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的功效。對於一些因氣虛導致的疾病,例如易感冒、體質虛弱等,人參可以幫助患者提高免疫力,增強抵抗力,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氣湯」,是以中藥材作為原料,經醫師依據患者體質和病症,佐以現代製藥技術加工而製成的中藥配方。它具有特定的藥效和治療作用,可應用於各科疾病的輔助治療。

補氣湯的主要成分有黃耆、白芍、甘草、澤瀉、陳皮、人參等。這些中藥材均具有補氣、健脾和胃、利尿、鎮靜等功效。

其中,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白芍性味甘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止痛等功效。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澤瀉性寒味甘,入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等功效。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人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補氣湯適用於皮膚瘙癢、氣虛、神疲乏力、食慾不振、便溏等症狀。

中藥方劑「補氣湯」,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複方製劑,具有補氣、健脾和胃、利尿、鎮靜等功效。適用於皮膚瘙癢、氣虛、神疲乏力、食慾不振、便溏等症狀。服用補氣湯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2. 服藥期間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3. 服藥期間不宜飲酒。
  4. 服藥期間應保持充足睡眠和適當運動。
  5. 服藥期間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鹿茸(去毛,銼作段。酒浸,炙)1兩,當歸(去蘆,酒浸)1兩,白朮(炒)1兩,附子2只(炮,去皮臍),北五味子(去梗)半兩,黃耆(鹽水炙)半兩,人參(去蘆)半兩,金釵石斛半兩,白茯苓(去皮)半兩,山藥(炒)半兩。
補營衛。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大棗1枚,煎至7分,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健脾、利濕的功效,適合氣虛、脾虛、濕邪內侵等患者服用。但本方含有黃耆、白芍、甘草、澤瀉、陳皮、人參等中藥,有一定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老年人、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肺結核半身不遂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骨質疏鬆症

相同名稱方劑


補氣湯,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黃耆、白芍、甘草、澤瀉、陳皮、人參。 主治:皮膚麻癢。

補氣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人參8分,黃耆1錢,玉竹2錢,白朮1錢,木香3分,山藥1錢,陳皮8分,川芎8分。 主治:陽氣大虛。

補氣湯, 出處:《醫學集成》卷二。 組成:黃耆1兩,焦朮1兩,人參3錢,茯苓3錢,苡仁3錢,半夏3錢,肉桂2錢,甘草1錢。 主治:中風右半身不遂。

補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二引《肘後方》。 組成:黃雄雞1隻,赤小豆5升(大豆亦得),乾地黃1兩,甘草3兩,桂心3兩,黃芩3兩,芍藥3兩。 主治:産後大虛劣。

補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五引《十便良方》。 組成:五味子3兩(須用遼東者),甘草5錢,白鹽(炒)1兩(3件同拌,置器中露1宿,取出焙乾),吳茱萸5錢。 主治:生胃中津液。主治:上焦虛熱,夜卧口乾。

補氣湯,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柴胡2分,升麻3分,黃耆8分,當歸身2錢,炙甘草4錢,紅花少許。 主治:年少時氣弱,常於氣海、三裏灸之,節次約50-70壯,至年老添熱厥頭痛,雖冬天大寒,猶喜寒風,其頭痛則癒。微來暖處,或見煙火,其痛復作,5-7年不癒者。服清上瀉火湯後用此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