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牛李子丸為傳統中藥方之一,其中包含蝙蝠作為一味特殊藥材。蝙蝠在中醫理論中,因其飛行特性而被認為具有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蝙蝠味咸、性平,歸肝、腎經,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等症狀。在牛李子丸中加入蝙蝠,主要是取其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互協同,共同達到調理氣血、強筋健骨的目的。然而,現代中醫學更強調藥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對於蝙蝠等較為特殊的藥材使用,需謹慎評估,確保符合衛生標準,避免疾病傳播風險。
牛李子丸方中加入麝香,乃因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功效。
牛李子丸主治心氣不足,神志恍惚,胸悶氣短,心悸失眠,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症。而麝香性溫,入心經,能開竅醒神,通經活絡,對於心氣不足導致的神志昏迷、言語不清等症狀,有明顯改善作用。
此外,麝香亦能活血止痛,有助於治療半身不遂、肢體麻木等症狀。故將麝香加入牛李子丸,可增強其開竅醒神、活血止痛之效,提高療效。
牛李子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牛李子丸主治濕熱蘊結,脾虛氣滯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便祕腹痛等症。大黃在方中起到瀉熱通便,消積導滯的作用,使積滯得以降解,腹痛得以緩解。
- 活血化瘀: 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腹痛、便祕等症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牛李子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當歸、川芎等,與大黃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使氣血通暢,症狀得以改善。
牛李子丸方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 威靈仙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牛李子丸主治腰膝痠痛、筋骨不舒等症,威靈仙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效果,緩解患者不適。
- 活血通絡: 威靈仙具有活血通絡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利於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牛李子丸中常含有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威靈仙的加入可增強活血通絡作用,提高方劑的整體療效。
牛李子丸方劑中包含琥珀,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鎮驚安神: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牛李子丸主治心神不安、驚悸失眠等症狀,琥珀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平心安神,緩解患者精神方面的困擾。
- 化瘀止痛: 琥珀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牛李子丸中可能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琥珀可與之相輔相成,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牛李子丸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是為了其 消積導滯 的功效。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 消食導滯、驅蟲殺蟲、行氣止痛 等作用。
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檳榔可以幫助 消食導滯,促進消化,緩解腹脹。此外,檳榔還可 行氣止痛,對於腹痛、腸鳴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牛李子丸中加入檳榔,可以 增強其消食導滯、行氣止痛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牛李子丸方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理氣行滯:橘皮味辛性溫,具有理氣化痰、行氣止痛的功效。牛李子丸以補腎固精、澀精止遺為主要功效,但腎虛常伴有氣滯血瘀,導致精關不固,遺精滑泄。橘皮理氣行滯,有助於疏通氣血,改善精關不固的症狀。
- 調和藥性:牛李子丸中藥材多偏寒涼,如山茱萸、枸杞子等,容易損傷脾胃。橘皮性溫,可以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傷脾胃,增強藥效的安全性。
牛李子丸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破瘀散結:三稜性溫味苦,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之效。牛李子丸主治癥瘕積聚、經閉不通等症,三稜可破除血瘀、疏通經絡,促進血行,改善瘀血阻滯所致的病症。
- 消食化積:三稜亦可消食積、化瘀滯,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牛李子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消食藥物,三稜的加入可加強藥效,幫助消除積滯,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牛李子丸方中含有烏頭,這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首先,烏頭性溫熱,有祛寒止痛之效,而牛李子丸主治寒濕凝滯之證,烏頭可以溫經散寒,緩解寒濕所致的疼痛。
其次,烏頭用量極微,且經過炮製處理,毒性大大降低,配合其他藥物,可以發揮溫經散寒之效,而不會產生明顯的毒副作用。
因此,牛李子丸中加入烏頭,並非為了其毒性,而是利用其溫經散寒的藥性,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寒濕凝滯之目的。
牛李子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通經活絡,引藥下行: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具有通經活絡、引血下行之功效。配合方劑中其他藥材,可有效將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經絡不通所致的病症。
- 利水消腫,祛風止痛: 川牛膝亦有利水消腫、祛風止痛之效,能治療水腫、關節疼痛等病症。配合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牛李子丸中加入赤芍,主要是為了其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赤芍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牛李子丸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加入赤芍可以加強其涼血止血的作用,並能緩解因熱毒瘀血所致的疼痛和腫脹。
此外,赤芍還可以輔助牛李子丸中的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目的。
牛李子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牛李子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症狀,如胸痛、腹痛、月經不調等,而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 潤腸通便: 桃仁也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情況。牛李子丸中可能存在其他成分導致便祕,而加入桃仁有助於緩解便祕,促進排便。
牛李子丸中加入阿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滯:阿魏味辛、苦,性溫,能行氣消積,化痰止咳。牛李子丸主治積滯腹痛,其藥性偏於寒涼,加入阿魏可溫中行氣,有助於緩解寒涼藥性帶來的不適,並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消積化滯的作用。
- 理氣止痛:阿魏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牛李子丸中加入阿魏,可協同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緩解腹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總之,阿魏在牛李子丸方中起到行氣消積、理氣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積滯腹痛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牛李子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婦人痃癖氣,每發攻心脅,疼痛不能食」。
「痃癖」為古病名,指腹中積塊或氣機結聚,時發時止,多因氣滯、痰飲、血瘀所致。其特徵為心窩至脅肋部攻衝疼痛,發作時甚至影響進食。此方以行氣破結、消積散瘀為主,針對氣滯痰阻、痼結不散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行氣破滯:
- 牽牛子(微炒):瀉水通便、消積化痰,擅長攻逐痰飲積滯。
- 青橘皮(去白,焙):疏肝破氣、消积化滯,針對脅肋氣結。
- 吳茱萸(水浸炒乾):溫中降逆、散寒止痛,緩解心腹冷氣攻衝。
滌痰逐飲:
- 葶藶子(紙上炒):瀉肺利水、破痰飲結聚,專攻痰水停滯。
- 杏仁(生用):宣肺降氣、潤腸通便,佐助痰濕從下而解。
活血散結:
- 牛李子(微炒):活血消積,《本草綱目》載其能「散血消腫」,針對痃癖氣血瘀阻。
配伍特點與機理
- 攻逐與調氣並用:牽牛子、葶藶子瀉實邪;青皮、吳茱萸理氣開鬱;牛李子活血,共奏破結之效。
- 丸劑緩攻:以蒸餅和丸,緩和藥性,夜間服藥順應氣機沉降,橘皮湯送服增強行氣導滯。
- 「以轉下氣為度」:提示藥效觀察標準,服後氣行積消則停服,避免過傷正氣。
此方體現「結者散之」的原則,針對痰氣瘀互結之痃癖,通過行氣、消痰、活血三法協同,使氣機通暢,疼痛自解。
傳統服藥法
牛李子(微炒)半兩,牽牛子(微炒)半兩,吳茱萸(水浸一宿,炒乾)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用)15枚,葶藶(紙上炒)少許。
上為末,用水浸蒸餅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30丸,夜後煎橘皮湯送下。以轉下氣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牛李子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月經期間、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牛李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引《膜外氣方》。 組成:牛李子(微炒)半兩,牽牛子(微炒)半兩,吳茱萸(水浸一宿,炒乾)半兩,青橘皮(去白,焙)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生用)15枚,葶藶(紙上炒)少許。 主治:膜外水氣。
牛李子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牛李子2兩(1半生用,1半微炒),蝙蝠糞1兩(微炒),麝香1分(細研),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威靈仙3分,琥珀1兩(細研),檳榔1兩,青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京三棱1兩(微炮,銼),川烏頭3分(炮裂,去皮臍),牛膝3分(去苗),赤芍藥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阿魏1分(面裹,燒熟爲度)。 主治:婦人痃癖氣,每發攻心脅,疼痛不能食。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